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第三任皇帝,稱帝後個性化的年号為順治,在位期間(1643年-1661年)。他是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之子,出生于故宮永福宮,太宗第九子。
六歲即位,由多爾衮攝政。1644年清軍入關并定都北京。1650年,多爾衮出塞狩獵,死在灤河,福臨提前親政。為集中皇權,他改革了傳統的諸王貝勒參與部務的制度,推行停止圈地和放寬逃人法等舉措,緩和民族沖突。福臨尤為重視整頓吏治,選拔廉吏,嚴懲貪吏。此外,他還重視提升行政效率,重用漢臣,推行屯田,鼓勵開荒。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取雲南省城。全國範圍内,隻有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尚存較大規模的抗清勢力。
順治十八年(1661年),福臨離世,終年24歲,廟号世祖,葬于東陵之孝陵,遺诏傳位于三子玄烨。
沖齡繼統
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甲午,福臨降生于盛京,乃清太宗皇太極之子,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後。五歲時,小少年槍法如神,狍子亦難逃一劫,此間已獲“方喀拉章京”之稱,本名“方喀拉”(即矮子)。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駕崩,無皇子指定繼任,遂引發其第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衮與其長子肅親王豪格的皇位争奪。兩虎相鬥,不分勝負,唯獨多爾衮頭腦冷靜,提議擁立福臨為帝,濟爾哈朗輔政,得到認可。福臨于八月二十六日登基,次年改元順治。
盡管福臨稚嫩,尚不知世俗為何物,然在尚武的傳統影響下,他展現出好勝心與優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年末,皇太極出獵葉赫,帶福臨同往,射中一麅。登基大典之際,他走出宮殿,乘辇前往笃恭殿,雖乳母願意同座,但他婉言拒絕,提醒衆人他乃帝王尊嚴不容侵犯。
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大順政權的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四月,固山額真何洛會指控豪格悖逆,福臨将豪格貶為庶民,黨羽俄莫克圖等皆處死。阿巴泰晉升多羅饒馀郡王。大學士範文程獻計多爾衮,可借此揮師中原。福臨命多爾衮為奉命大将軍,賞賜多爾衮及諸王、貝勒、貝子。
定鼎燕京
四月二十一日,應援吳三桂的清軍在一片石擊潰李自成的唐通部,二十三日雙方在山海關激戰,勢均力敵,直到午後,吳軍力竭被農民軍圍困。随後清軍突襲,農民軍慘敗,李自成不得已撤退京城。五月二日,清軍攻占北京。多爾衮奏請福臨遷都北京。六月,福臨命洪承疇繼續擔任兵部尚書。九月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諸王和大臣的勸進下,順治帝在南郊天壇祭天,并在皇極門宣布“确定北京為首都,征服中原”。這标志着清朝成為中國全境的統治者。
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分兩路入陝,分别由阿濟格和多铎統率。李自成抵擋清軍于潼關,戰敗後棄西安逃亡湖廣。四月,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宮山。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占揚州。五月初九,多铎占領鎮江,并率軍追擊弘光帝于太平,将弘光帝及太子押送至北京處決。
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以豪格為主帥進攻四川。 制定年俸制度:攝政王年俸兩千兩,最低者三十兩。二月頒布禁令,禁止圈地。十月多铎凱旋,順治帝親自出城賞賜。太和殿、中和殿修繕完畢。制定皇帝行幸迎送禮儀。十二月,保和殿修繕完畢。
順治四年(1647年),清廷内部紛争加劇。正月,鄭親王濟爾哈朗因建殿逾制而罰款兩千兩。三月,定《大清律》,停廢江南舊部。 七月,豫親王多铎升為輔政叔德豫親王。此後,多爾衮獨攬朝政。并且王爺不再對順治帝行施跪拜禮。
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濟爾哈朗降為郡王。 豪格獲罪,被福臨囚禁後為多爾衮所殺。閏四月,濟爾哈朗複任碩親王之位。 制定六部漢人尚書和都察院左都禦史體制。八月,清廷允許雙方官民聯姻。十一月,順治帝在圜丘祭天,祭祀太祖及其以上四世。
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定内三院官職。三月,豫親王多铎身故,多爾衮還京奔喪。四月,太宗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駕崩。六月,英親王阿濟格為多爾衮削爵罪,并被撤職。
乾綱獨斷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塞的多爾衮在喀喇城去世,令福臨得以提前親政。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順治帝親政,時年十四歲。同月,完成大婚。多爾衮離世後,順治帝擺脫傀儡、削除多爾衮封号爵位、罷撤排位等懲罰。為了鞏固皇權,他廢止諸王通過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習,并采取減速廣圈地、放寬逃人法等緩和民族沖突政策。然而,由于沒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支援,順治帝的抱負未能實作。
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順治帝晉封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叔和碩鄭親王;三月,取消諸王、貝勒、貝子管理六部事務的權力;四月,采納禮部建議,規定每月三朝、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經筵,并設立宗人府官員,規定一切禮制;九月,拟親自接見西藏達賴喇嘛。十二月,順治帝在南苑會見五世達賴喇嘛。同時,他在各旗設立宗學,未受封宗室之子十歲以上皆可入學。
順治十年(1653年)正月,順治帝下令改變僅由滿臣奏事的格局,此後,滿漢侍郎、卿以上官員需共同參奏;三月,順治帝賜太常卿湯若望“通玄教師”稱号;四月,親自面試翰林官成克鞏等人;五月,順治帝新增漢大學士,每個院兩個;八月,安排太宗第十四女和碩公主與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成婚;二十六日,廢黜皇後為靜妃。
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治帝誕下皇子玄烨,即後來的康熙皇帝;六月,立科爾沁鎮國公綽爾濟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十二月,順治帝封博果铎為和碩莊親王,改皇宮為紫禁城,後山為景山,西苑南台為瀛台。對内十三衙門立鐵牌,嚴禁宦官幹政,所有太監等級不得超過四品。
順治十二年(1655年),修撰《順治大訓》及《資政要覽》,并頒布《太祖聖訓》和《太宗聖訓》;四月,順治帝下令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五月,鄭親王濟爾哈朗病亡;六月,順治帝封博果铎為和碩莊親王。
傾心僧禅
順治帝即位初,便結識了天主教會的傳播者湯若望。随後,湯若望地位扶搖直上,短短數年内被相繼封為通議大夫、太常寺卿,且于順治十年(1653年)賜名通玄教師,順治十二年(1655年)升任通政使,順治十五年(1658年)加封光祿大夫,正一品官職。無不表明順治帝對他的高度重視與信任。最初,順治帝因其養母孝莊文皇後尊湯若望為義父,而稱其為“瑪法”。
順治十四年(1657年),福臨開始接觸佛教,逐漸成為虔誠的佛教信徒。同年秋季,他參觀了海會寺,與臨濟宗龍池派和尚憨璞性聰禅師交談甚歡,對佛教興趣愈發濃厚。繼而于十月四日在南苑萬善殿親自召見憨璞性聰,此後又不斷召見,細緻詢問佛界名人。他得知許多佛門高人名冊,對他們十分仰慕。
順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臨命使臣前往江南湖州報恩寺召玉林琇禅師入京。玉林琇淡泊名利,數次拒絕。然福臨仍堅定不移,派使人不據理力争。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玉林琇應召入京。福臨封他為“大覺禅師”,以師長之禮敬之,并求賜法号。然而玉林琇再三推辭,福臨堅持,最終標明“癡”為其法号。四月,玉林琇申請返鄉,福臨賜予他黃袍、金印,并派員護送,亦邀其弟子茆溪行森赴京。同年七月,茆溪行森如其所願至京。福臨發現他所作的偈語極為精妙,遂命人請來。福臨在萬善殿接待茆溪行森,對話過程中頻頻點頭示意。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宮病逝,順治帝陷入極度悲痛,政事的煩擾讓他心神俱疲。此時唯有佛法能給他慰藉,于是他萌生了剃發出家的念頭。約九、十月之交,福臨決意出家,由茆溪森為其剃度。十月十五日,玉林通琇禅師奉诏入京,聞知此事後暴跳如雷,欲燒死茆溪森。于是他向順治帝勸言道:“以世俗标準來看,皇上應永遠坐鎮龍位,上撫慰聖母皇太後之心,下達于百姓安居樂業;反之以出世标準來說,皇上理應永居帝位,對外維護修行佛法者,對内行使菩薩智慧。”順治帝聽從他的建議,蓄發留俗,暫且放下了出家的願望。茆溪森是以免于一死,并月内離京歸鄉。順治雖舍不得淨土,卻已被佛法洗滌身心。
染疾去世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安排内監吳良輔出家為僧。而順治帝本人身患痘症,逐漸陷入垂危境地。他預感身體孱弱,時日無多。初六夜,匆忙召見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原内閣學士麻勒吉進養心殿,拟就遺诏。兩人在乾清門下西圍屏内苦思一天,三進三出順治帝面前,直至晚上才确定。次日順治帝崩殂于養心殿,年僅24歲。
順治崩薨之際,麻勒吉與侍衛賈蔔嘉手捧遺诏禀報皇太後,并迅速向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侍衛等宣示。遺诏指定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烨為皇太子,繼任帝位,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為輔政大臣。初八日,讓使者将遺诏頒布全國。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
二月,将順治帝靈柩臨時安置在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處死内監吳良輔。四月十七日,由再次進京的茆溪行森執行火化儀式。火化後寶宮(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馬蘭峪,即孝陵。廟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後世頗多尊谥,至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增至二十二字,即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