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從“自我意識”形成開始,便慢慢懂得什麼叫“自尊心”,在成長過程中,無比期待成人的了解和尊重。
父母都希望孩子給自己掙面子,卻總是忽略了孩子的面子,他們常常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記事、忘性大,批評孩子就肆無忌憚起來。
身邊有位朋友,經常當着很多人的面訓斥孩子,一會說孩子不懂事,一會說孩子成績不行,孩子聽完,低着頭,半天不說一句話。
我曾經勸他:别總這樣說孩子,孩子也要面子。
朋友卻不當回事:“小孩子懂什麼面子!”
其實,别看孩子小,自尊心卻很強,而且孩子的心比成人更脆弱,更不設防,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行,都有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産生不利的影響。
很多孩子強烈的自卑感最先都是從父母那裡感受到的,他們從父母的評價中,看到的全是放大缺點、滿是瑕疵的自我形象。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孩子顔面掃地的時候,都是噩夢般的時刻。父母刻薄的語言,旁人異樣的眼光,都是毀掉孩子自尊的利器。
每個孩子的自尊心都有一道防線,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盡量避免以下一些行為,以免觸碰孩子自尊心的底線。
第一,不分場合的批評
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就是孩子,可以随便教育,反正他也不記仇。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有個小女孩上課不認真,經常做小動作,老師便向孩子父親反映情況。
溝通時,老師說:“你養十年了,你管不了這孩子,這孩子在我這待仨月,我也管不了。”
結果,這位父親晚上狠狠地打了女兒,并拍下視訊發到班級群,向老師證明自己是管了孩子。
可以想象,這個女孩回到學校,會遭遇什麼樣的目光。
這位父親讓女兒這般難堪,不是為了教育她,而是借此出氣,推脫責任。
不是隻有大人才知道要臉面,孩子也一樣。
人前訓子,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做錯的事情暴露在衆目睽睽之下,接受大家的同情、鄙夷或者責怪,内心深處是無比的悲傷和羞恥。
這種羞恥并不會讓孩子記住教訓,孩子記住的是外界的目光,隻想着逃離,要麼是到自卑極緻,要麼是破罐子破摔,越來越叛逆。
第二,随意翻看、揭穿孩子的秘密
有個五年級的男孩喜歡寫日記,怕被父母看見,特意鎖在櫃子裡,沒想到還是被父母打開了。
那天放學回家,正好聽見媽媽跟嬸嬸聊天,聊天的内容正是日記裡的内容。
男孩感覺自己所有的秘密都被攤開在大庭廣衆之下,氣得他眼睛都紅了:“你憑什麼看我的日記!”
媽媽不當回事:“你是我生的,我還不能看?”
這件事情過去了很多年,父母早就不記得了,而他隻要一想起,那種無地自容的感覺馬上就回來了。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隐私被侵犯時,都會産生羞恥感和惱怒,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非常敏感,會對父母會産生更加強烈的抵觸心理。
秘密是孩子的心理防線,珍藏孩子的秘密,孩子才能獲得自尊。
有心理學老師認為: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對隐私權的重視,超過他一生中的任何一個時期,包括成年期,如果你覺得隐私對自己很重要,那麼它對孩子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父母。
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态度越是尊重、信任,孩子越會樂于向父母敞開心扉,吐露秘密。
如果你總是不留情面地揭穿孩子的秘密,不僅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靈,也失去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長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守護,這将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第三,翻舊賬,反複提及孩子的過失
一位網友曾經發帖求助:媽媽總愛翻舊賬,我該怎麼辦?
她小時候曾從家裡偷過一塊錢去買糖,後來被母親發現了。
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後,她也認了錯,并保證以後再也不會偷錢了。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誰知家裡東西隻要不見,媽媽就會拿這件事來罵她、羞辱她。
每個孩子都會做錯事,都有不想被人提起的舊事:在學校鬧出的笑話、某次表演出了洋相、小時候在家尿過床……
當這些“醜事”被翻出來,就像傷疤被揭開一般,讓孩子覺得隻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那種羞恥感對孩子的自尊心來說,是一種反複的折磨。
時間久了,有的孩子還會選擇自我放棄,放棄了自尊,變得麻木起來。
第四,“踩一捧一”式的比較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曆:
用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本意不是為了傷害孩子,而是以此來激勵孩子,但最終的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曾經看見一位媽媽批評自家孩子:“人家孩子比你還小,拿了那麼多第一,你看看你!有沒有那麼一次讓你媽我臉上有光過?”
男孩聽完氣呼呼地說:“那你給人家孩子當媽媽去啊!”
在養育的過程中,父母對于孩子常常缺少欣賞的眼光,反而對于别人家的孩子總是贊不絕口,自家的孩子永遠不如别人家的來得滿意。
最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毀掉了孩子的自信。
當家長用打罵和惡意的批評将孩子的自尊打擊到消失殆盡,又希望他們好學上進,這本身就是“南轅北轍”的笑話。
“踩一捧一”的比較讓孩子妄自菲薄,他們内心深處,時常湧起對自我價值的懷疑,讓他難以自信地昂起頭,往前走。
第五,總是以謙虛之名否定孩子
我們的文化裡強調謙虛,很多父母自己不善于肯定孩子,也喜歡否定别人對孩子的稱贊。
每當有人誇獎自己孩子的時候,父母會謙虛地說:“哪裡哪裡”“沒有沒有”,接着就會指出孩子的缺點:“調皮着呢!”“難管得很”“特别膽小”.......
大人自以為是謙虛,孩子并不懂,他會把這當成你對他的否定,一聽這些話,神色就顯得有些黯然。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自尊心都很強烈,他們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認可,父母的貶損往往讓一個孩子擡不起頭來。
是以,如果别人對孩子的稱贊是實事求是,不妨也趁着這個機會,大大方方地對孩子表達認可。
當别人誇孩子成績好時:“是的,他是個努力的孩子。”
當别人誇孩子懂事、有禮貌:“這孩子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
這種表達,并不會養出一個驕傲自滿的孩子,反而顯得極其客觀,孩子内心也會充滿感動,因為他的進步你都看在眼裡。
作家三毛曾經在文章《膽小鬼》中講述了自己偷錢的故事:
一個星期天,她走進母親的睡房,看見五鬥櫃上躺着一按紅票子——五塊錢。
那時候的五塊錢可以滿足一個孩子全部的願望和快樂。
三毛糾結了片刻,藏起了那5塊錢。
媽媽發現錢不見了,很着急,而三毛一整天也魂不守舍,沒敢回房間去,沒敢去買東西,沒敢跟任何人講話,悄悄地蹲在院子裡玩泥巴。
最後她忍不住煎熬,又把錢放了回去,長長地松了口氣。
其實,一旁的父親早已看穿了女兒。但他并未揭穿,事後反而給了她一些零花錢,一周後還給她買了一盒外國進口的糖果。
對于父親的體貼,三毛一邊是羞愧,一邊是感動。這段往事,就在父母的善意中雲淡風輕地過去了。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想讓孩子知錯就改,并不需要總是用責罵與羞辱的方式,相反,多給孩子一點耐心與時間,用溫和的提醒,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懂得自省。
聰明的家長,都會維護孩子的面子。
在犯錯之後膽戰心驚的孩子,如果你懂得維護他的自尊,他會對你充滿感激。
我們都做過小孩,我們都知道大人說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情會讓孩子傷心。
是以在自尊心的問題上,不要覺得孩子小,沒有自尊、沒有羞恥感。自尊不是大人才會有的東西,保護好孩子的自尊,是父母的責任。
再小的孩子内心也會有這樣的意識:我不喜歡在他人面前被“醜化”,我希望在他人面前被尊重。
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人面前,不讓孩子出醜、沒面子,會有益于孩子産生一種自重、自愛、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用氣球對兒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
一個沒有氣的氣球毫無價值,然而氣充得太滿會容易脹破;隻有氣充得不多也不少,才會兼具觀賞性與安全性。
建立恰如其分的自尊心是孩子一生的課題。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懂得去尊重孩子,為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滋養,至少不要在童年時期,早早地傷了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