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遇到的第一場真正的戰争是怎樣的?

軍閥之間的“中原大戰”給了紅軍一個喘息的機會,毛澤東、朱德等利用這次機會,在贛南地區打土豪、分田地,開展群衆工作,使得紅軍和根據地得到迅猛發展。

但是,紅軍的迅猛發展,特别是對長沙等中心城市的攻打,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極大震驚。蔣介石是不能容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得。

1930年,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結束。在幹掉了其他軍閥後,蔣介石立馬将目标瞄準了紅軍和革命根據地。

中原大戰的勝利,讓蔣介石對自己的軍事實力極為自信。他命國民黨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第九路軍總指揮,調集十萬大軍對江西紅軍和根據地開展“圍剿”。

魯滌平将江西境内的七個師又一個旅編成三路縱隊,限五天内集中,推進到袁水流域,以“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向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對于紅軍,此時國民黨認為小菜一碟,三兩下就把紅軍拿下。

紅軍不是軍閥部隊,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能輕松的打敗各路軍閥武裝,但是對于紅軍開戰,就不會這麼容易。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紅軍是一支真正的人民軍隊,紅軍戰士是從人民群衆中來的,紅軍依靠群衆,紅軍打仗更是為了群衆。

此時的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已在三十四個縣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擁有九座縣城,根據地内人口達二百多萬,已經初具規模。重要的是,紅軍抓緊機遇,開展了分田運動。這一點對于國民黨軍閥,是一個緻命的打擊。

國民黨軍閥雖然在軍事上實力很強,但是他們得不到群衆的支援,是以後方的基礎并不好。而共産黨上司的紅軍,雖然在軍事實力上是弱勢。但是,紅軍在根據地内,開展了分田運動,将地主的田分給了農民。長期以來受地主剝削的農民,分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他們熱烈地積極支援紅軍和蘇維埃政府。

在紅軍的幫助下,很多縣、區、鄉、村都建立起赤衛軍、赤衛縱隊、赤衛大隊和赤衛隊。這就為紅軍提供了得到群眾全力支援的廣闊戰場和充分的回旋餘地,是以紅軍的後方基礎非常好。而戰争考驗的是敵我雙方的綜合實力,絕不僅僅是看誰的兵多,誰的槍炮厲害。

面對敵人大兵壓境,如何打好這場“反圍剿”戰争?1930年10月,一方面軍總前委在羅坊召開了緊急會議,讨論“反圍剿”的戰略問題。對于紅軍的軍事行動問題,會上發生了嚴重的争論。

紅軍遇到的第一場真正的戰争是怎樣的?

一些人主張在根據地外部攻打敵人,即“禦敵于國門之外”,反對退卻到根據地内部。他們認為,将敵人放到根據地内部來,會讓根據地落入敵人之手,好不容易換來的革命果實,群衆的“壇壇罐罐”,可能會被敵人“打碎”。

毛澤東堅決反對這一打法,提出采用“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在當時的紅軍内部,很多人對“誘敵深入”的戰略打法不了解。“誘敵深入”或多或少帶有“遊擊戰”的意味,但是當優勢強敵撲來時,紅軍先向根據地内退卻,避開不利于紅軍的決戰,以儲存實力,然後依靠根據地内的群眾支援和有利地形,在運動中發現和造成敵軍的弱點,集中兵力,待機破敵。這是在敵強我弱的現實狀況下的正确作戰方針。

毛澤東這一戰術的得來,要源于在井岡山時期的戰鬥經驗。當時在井岡山的袁文才、王佐兩隻農民武裝,雖然人槍不多。依靠井岡山的有利地形,敵人來了,帶着敵人在山裡“打圈圈”。附近的國民黨民團雖然人槍勢衆,但是不管怎麼圍剿,也拿這兩隻隊伍沒辦法。

毛澤東正是從井岡山農民武裝中,學習來的“誘敵深入”的遊擊戰争方法:将敵人引誘到很據地内部,通過利用有利的地形,同在運動中發現敵人的行動規律,使敵人分散、疲憊,進而集中兵力,殲滅敵人。同時,在根據地内部可以獲得群衆的有利支援。

當時很多人對毛澤東的“誘敵深入”戰略持反對意見,毛澤東花了很大氣力說服大家,再加上有井岡山戰鬥的成功案例,是以最後羅坊會議還是決定采納了毛澤東的“誘敵深入”的戰略,來打破敵人的第一次“反圍剿”。應該說井崗山不僅儲存了紅軍的革命火種,也誕生了紅軍遊擊戰的寶貴軍事經驗。

确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那麼紅軍應該退卻到根據地内部何處?毛澤東将地點選在了東固。東固地區,群衆基礎非常好。是以,“誘敵深入”行動時,毛澤東指揮一方面軍東渡贛江,退卻到東固、龍崗一帶。

1930年12月,根據地肅反AB團運動發生了富田事變。紅二十軍部分上司人脫離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的上司,将該軍開往贛江以西。

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到平田、安福、砍柴崗地區隐蔽集中。

魯滌平指揮的三路縱隊到達袁水流域後,才知道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經轉移,撲了個空。于是,又調集張輝瓒、譚道源兩個縱隊到贛江以東進攻,但仍不知紅軍主力在何處。

紅軍遇到的第一場真正的戰争是怎樣的?

國民黨軍隊一進入根據地内,就陷入困境,在這一帶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區中,既找不到向導,又找不到糧食,不得不等待後方補給接上後再前進,處處耳目閉塞,對紅軍的行動一無所知。而紅軍卻以逸待勞,消息靈便,對國民黨軍隊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

1930年12月,毛澤東在黃陂(這個地方不是武漢的黃陂)召開前委擴大會議,讨論反圍剿戰争的具體作戰方案。敵人主力三個縱隊,應該如何打,先攻打哪一路敵軍。

“進剿”敵軍雖有十萬之衆,但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這是蔣介石的老套路,不輕易舍得派嫡系部隊出戰,而是想借地方軍來打紅軍。

12月15日,在離東固不遠的小布鎮召開盛大了“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在會上,毛澤東寫了一副對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裡操勝券;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在會議上,毛澤東作了富有說服力和振奮人心的動員報告,詳細說明了我軍反“圍剿”的有利條件,也反複說明了“誘敵深入”的必要和好處。

12月24日,得到情報,譚道源部出動向小布進發。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小布地形有利于設伏。紅軍在小布部好了埋伏,但是一連幾天都沒有等譚道源師。

後來在殲滅了譚道源一部後,在清查敵軍作戰檔案時,查明譚師确曾下令向小布前進。經詢問俘虜,才弄清譚道源全師原已經集合好隊伍,準備向小布前進,其先頭部隊已出發,但因有一個反革命分子逃跑出去告密,說小布埋伏了許多紅軍,譚怕得要死,立即下令停止出發,并把已經走了相當遠的尖兵叫了回去。

小布設伏未能打到敵人,于是決定改變目标,攻打我軍左翼之敵張輝瓒部。

紅軍遇到的第一場真正的戰争是怎樣的?

張輝瓒得知紅軍内部發生了“富田事變”,以為正是大舉進攻的好時機。于是,立即出動,親率師部和第五十二旅、第五十三旅,在第二十八師一個旅的配合下,向龍岡推進。12月29日,張輝瓒部進駐到龍岡。紅軍做好了埋伏,隻等着張部到來。

12月29日晚,乘張師剛剛進占龍岡、孤軍深入、立足未穩,紅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30日淩晨,細雨濃霧。張輝瓒率部由龍岡向五門嶺推進,剛進入狹窄山路時,突然遭到預先在這裡設伏的紅軍居高臨下的猛烈襲擊,退路又被切斷。戰鬥從上午十時開始,激戰到下午六時。由于紅軍集中了兵力,四面包圍,以主力從敵軍側後攻擊,全殲了第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近一萬人,活捉了張輝瓒。

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首戰告捷,毛澤東異常興奮,寫了一首詞: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瓒。”

紅軍乘勝揮師向東,抄近路,翻過一座高山,直取譚道源部第五十師。1931年一月三日,紅軍進抵東韶附近,向第五十師發起攻擊,經過激烈戰鬥,共殲該師三千多人。其他各路國民黨軍隊倉皇退走。

在這次戰鬥中,紅軍接收了國民黨軍的無線電台人員王诤、劉寅等人,建立了紅一方面軍無線電隊。

在五天内,紅一方面軍連續打了龍岡、東韶兩個大勝仗,共殲“圍剿”軍一個半師一萬五千多人,繳槍一萬二千餘支,勝利地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