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如何治療狐臭、腋窩多汗?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一女30歲,從14歲起,即開始腋下出汗,自己感到其臭氣難聞。經皮科治療不愈,并說此病做手術亦徒勞,甚為悲觀,拒絕結婚。患者肌膚潔白肥胖,皮膚肌肉松軟,虛胖,面頰潮紅似蘋果。初診時2月下旬餘寒雖烈,但從其厚毛衣上一看就知道必定濡濕變色。脫掉上衣,有數條汗液從腋窩流出。冬夏皆如此,夏季更重,不敢到人前。其他自覺症有全身倦怠、動悸不眠、肩酸痛、下半身冷、喝牛乳不久變胖等。診之為風濕所緻之防己黃芪湯證,即予此方。于是開始服藥,翌日起大量排尿,出汗減少,自己亦甚感驚奇。服至15日時,已不擔心腋窩出汗之苦。患者如同複活似地喜悅,因擔心夏天再犯,半年期間服藥到7月,在嚴酷暑夏季亦無變化,曾經苦惱15年之腋窩多汗症完全治愈而停藥。

中醫如何治療狐臭、腋窩多汗?

按:總結其主要症狀:腋窩出汗,全身倦怠、動悸不眠、肩酸痛、下半身冷,皮膚肌肉松軟。據六經八綱辨證,腋窩汗出、肩酸痛提示有太陽表虛證,,全身倦怠,皮膚肌肉松軟,動悸不眠,下半身冷提示為太陰裡證兼有水飲,水飲上犯則動悸不眠,水飲下注則下半身冷,或有身重。故綜合辨為太陽太陰合病,方用防己黃芪湯。

又如女孩子24歲,按理來說,女孩子,應該是體香陣陣,令人賞心悅目的。但是這位,不一樣。她有嚴重的狐臭,臊氣濃重,令人不敢接近。她的兩個腋下,常年出汗,而且汗液發黏,衣服都可以被染黃。這症狀,一年四季皆有,經前和夏季尤為嚴重。

因為自己的狐臭,這女孩顯得特别悲觀自卑。24歲了,沒有過初戀,很少和男孩子接觸。

後來,她求中醫治療。刻診,見患者身體較為肥胖,脈滑,舌淡苔白濁。細問得知,平時喜歡吃肥甘厚味,沒有油水和香的東西,基本是吃不下飯的。平時,則身體倦怠、不愛動,大便溏。最近這段時間,口淡無味,食欲一般,遇上自己不感興趣的食物,幹脆一口都吃不下。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用藥如下:防己30克,生黃芪30克,炒白術15克,蒼術15克,茯苓皮20克,澤瀉20克,車前子(包)、車前草各12克,生甘草6克。

中醫如何治療狐臭、腋窩多汗?

這個藥,水煎服,一共是服用三劑。

結果,三劑藥用下去,患者明顯感覺到腋窩處汗水已經減少了,氣味變淡了。

藥已中的,原方加入滑石(包)20克,再投6劑。

六劑用完,氣味大大減輕,十去七八。效不更方,再用八劑。到最後,患者諸證悉平,味道沒了,汗也不出了。

這個患者,脈滑,舌淡,苔白濁,這是典型的濕濁内蘊的舌脈。濕濁源于脾虛。脾虛氣弱,患者就便溏、倦怠、食欲不振、口淡。

脾虛,濕濁内生,上壅于腋下,這就形成了狐臭、腋汗。相當一部分狐臭患者,有脾虛的傾向。他們往往形體偏胖,乏力多汗,食欲正常或食少腹脹,大便多不成形。隻不過,有些人相對明顯,有些人隻是具備這方面的傾向。

本來嘛——濕濁之邪的産生,就是源于脾的。這是千古定論。是以,對部分患者而言,狐臭以脾虛論治,是天經地義的。

中醫如何治療狐臭、腋窩多汗?

這個配伍,其實是張仲景在《金匮要略》裡記載的防己黃芪湯的加減。

防己黃芪湯,是一首經方,其基本組成,就是防己、黃芪、甘草、白術、生姜、大棗這幾味藥。它最初是治療表虛不固、水濕内蘊所緻的風水、風濕,功效在于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也就是說,它既有祛風利水散邪的一面,也有補脾益氣固本的一面。後世醫家,常常用它治療風濕病。

由于這個方子,既能健脾益氣,又能利水除濕,是以用在脾虛濕盛所緻的腋臭患者身上,就比較适合。

其中,防己、澤瀉、車前子、車前草、茯苓皮利水除濕,黃芪健脾益氣,白術配蒼術苦溫燥濕健脾。這樣,患者的脾恢複了運化之功,杜絕了脾濕的生成源頭,同時又把業已形成的濕濁,通過利尿的方式排出去。患者的問題,就可以基本解決了。

本方的辨證要點:脈浮,汗出惡風身重,身腫,下肢腫重者。胡希恕先生常用本方治療腎病水腫,屬裡有水飲,外有表虛,營衛不和者。本案患者雖不見肢體水腫,但汗出異常亦屬于水液代謝異常,太陰裡虛則氣不足于外,故見營衛不和之易汗出;本方證之表虛不固與外邪無關,需與桂枝湯證鑒别,本方證之惡風更為敏感。防己黃芪湯【方劑組成】防己一兩,黃芪一兩一分,甘草(炙)半兩,白術三分。【用法】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參考處方】防己10克,生黃芪18克,炙甘草6克,白術15克,生姜15 克,大棗4枚。上6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時,煎開鍋後15-20分鐘,取湯150亳 升,溫服,再續水煎一次溫服。

中醫如何治療狐臭、腋窩多汗?

【方解】此方主水氣浮腫,治胃虛于裡而氣更不足于外,見身重、汗出惡風的證候者。仲景條文論述《金匮要略•水氣病》第20條:“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之。”注解:脈浮為病在外,身重為有濕,表虛不固故汗出而惡風。此脈浮汗出惡風,有似桂枝湯證,其實是由于表虛不固與外感無關,故重用黃芪補虛即治。又此惡風極敏感,雖居密室亦感風寒的來襲,與桂枝湯證易差別。本條末原有“腹痛者加芍藥”,胡希恕先生認為恐為後人加入,當去。

汗出惡風為表不固,身重多濕,與水多之腫有别。脈浮為濕邪在表,治以實表為法,防己黃芪湯主之。本方為桂枝湯去桂枝、芍藥,加防己、黃芪、白術而成。因無表邪,故去桂,津液未傷而去芍,黃芪、甘草、生姜、大棗補中健胃而外以實表,另以白術、防己祛水。本條雖以症狀相似而言風水,但據方義,并非發汗之劑,當屬皮水之劑。

中醫如何治療狐臭、腋窩多汗?

本方與防己茯苓湯均主水氣浮腫,但因本方無桂枝,故不治水氣肉瞤,方中白術、生姜、大棗、增量黃芪,則治胃虛于裡而氣更不足與外,當屬太陽太陰合病的表虛證。《金匮要略•痙濕暍病〉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金匮要略•水氣病》附方:“《外台》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 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注解:表無他病,指無頭項強痛,身疼痛等表證言,水氣集中于下體部,故但下重,從腰以上無異于平時,故謂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以至兩下肢難以屈 伸者,本方治之。胡希恕先生注:本條本條形似風水,但實為皮水。二者脈皆浮,皆有水,差別在于有無表證,本條言但頭汗出,表無他病,即知非風水之病。水性就下則下重,腰以下自前陰至腿腫甚,難以屈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