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裁員、求職以及職業發展的思考

作者:鳥哥筆記

來源:志忠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身邊失業的人越來越多了。

随着位元組阿裡等網際網路大廠相繼裁員,市場上充斥着又老又貴,成本效益低的人。這樣的人有價無市,甚至有種自嘲的說法,他們管自己叫高工資廢物。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經濟大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

宏觀上有國際形勢的變化、疫情等因素的疊加,加上國内經濟結構的調整,整個經濟形勢由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

微觀上受宏觀因素的影響,企業開始縮減業務規模,一些不确定性的新項目被砍,又大又重的業務紛紛出售,以此節省開支,儲備現金流,用來度過寒冬。

裁員、關店、倒閉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對于一個中年人來說,這種重壓壓在普通人身上就可能就是突然而來的失業,即将斷供的房産,不約而至的大病,哭鬧着要奶粉尿布的孩子和年齡日益增長的父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資料、智能制造、自動駕駛,以及很多我們可能還沒有來得及看清楚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将會掀起新的技術革命,對廣大白領有着巨大沖擊。

ChatGPT 、文心一言、Kimi等工具的出現替代了一些文案,Midjourney也有了幹掉一些設計師的苗頭。甚至還有世界上第一位AI程式員Devin誕生,不僅能自主學習新技術,自己改Bug,甚至還能訓練和微調自己的AI模型。讓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都不得不發出:未來不再需要程式員的感慨。

網上還流傳着一個段子:原以為AI是要來幫我炒菜掃地的,讓我好去寫詩做畫。現在AI來了,AI開始寫詩做畫了,我依然在掃地炒菜。

技術革命最先沖擊的不是保姆、清潔工、水暖工,而是白領職業。這并不是發生在遙遠的未來,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也許你會說舊職業的消亡之後是新職業的誕生,但這個時間我們并不能準确預判,在那之前,這個陣痛期将持續很久。

講到這裡,可能有的同學會認為我過于悲觀。但我向來是習慣嚴肅對待到客觀現實,但也絕不放棄任何希望,永遠保持積極主動。

過去企業的業務之是以有快速的增長,是因為趕上了好的時代。比如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口紅利,并不是企業的經營能力有多強。同樣,對于個人來說我們的薪水,并不是因為個人能力有多強,而是随着平台的發展帶來的。

所有的增長都是短暫的,甚至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停滞的。就像企業不可能永遠增長,人的工資不可能永遠增加,一定是有漲有跌的。接受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冷靜的面對如今的局面。

那我們如何應對呢?

這裡我有一些對現在職場的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個建議,把求職這件事重視起來。

求職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技能。

多數人找工作隻是簡單套個模闆修改履歷,然後就開始海投,然而真正做好求職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正确對待求職的第一步,是将求職視為一個完整的項目。既然是項目,就要有項目規劃。

然後将項目劃分為不同的裡程碑,比如:求職準備-拿到offer,試用期-轉正期,轉正到晉升。

每個階段都有要實作的目标和主線任務。

比如求職準備-拿到offer這個裡程碑,要做的就是建立求職目标,求職政策,履歷修改,能力補足,面試準備。

求職目标自不必說,就是你要從事什麼崗位,能取得好發展的目标公司都有哪些,這些都要按照一定标準篩選出來。

然後是求職政策,你想去别人不一定要,是以在衆多offer中,我們要有計劃的去執行,哪些offer用來練手,哪些offer用來保底,哪些offer用來沖刺等等,然後有計劃有目的進行投遞。

履歷修改對應着是目标崗位JD的拆解,能力模型的解讀,以及經驗的比對,要求你在寫的時候資訊密度足夠高且清晰呈現自己的優勢。

能力補足方面,不要苛求自己馬上進入到一種熟練應用的狀态,但至少要做到完全了解,以及能說好。之後進入工作後再通過實操,把自己從虛變實。(特别強調:這點非常重要)

面試準備則需要提前準備題庫以及答案,然後把自我介紹做好。第一印象的把握大機率決定你後續是否被錄取。除此之外,一定要定期複盤。

求職是一整個項目,是以求職準備-拿到offer隻是第一步,還有後續的裡程碑任務要管理,少一環前面都會前功盡棄。是以後續的項目管理也仍然要跟上。

第二個建議,盡快讓自己職業化起來。

什麼是職業化?

第一個就是:能對人對事負責,并且讓人心裡有底。

很多人被上司詢問項目進度的時候,總是說我做了溝通,對方說有xx方面的原因,是以項目進度可能要延期。

而能對人對事負責的,會告訴老闆,目前的狀況,除此之外也會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不隻是嘴巴說,而是真正意義上推動項目進展,直到拿到項目結果。

職業化的人和非職業化的人,他們眼中的項目進度條和傳遞标準是完全不一樣的。

事情交給職業化的人,意味着除去不可抗力的因素,基本上都會達到預期的結果,在别人眼中他們就是靠譜的代名詞。

第二個就是:尊重别人,眼裡有活。

尊重别人:比如見客戶不遲到,衣着得體,認真準備,溝通時認真傾聽不打斷,有争議時管住情緒理性對待。再比如說去面試的時候,能夠認真了解對方公司等。

眼裡有活:之前做遊學業務的時候,我的同僚給我印象深刻,他會在客戶辦理入住手續之前,提前在房間準備牛奶和蘋果。也會在房間到活動會場之間,做一些額外的引導。遇到有過生日的客戶還會準備驚喜。這樣的人很難不被客戶喜歡,同時也在客戶心中為公司樹立良好的形象。

眼裡有活的人,會主動做事,積極推進工作,不推诿不拖延,不僅能看到需要處理的任務,還能主動發現還沒有分擔給他的工作。厲害的人,總是能做到預期之内,意料之外。

除了這些,職業化還有非常多的内容要學習,請盡早成為一個職業化的人。

第三個建議,用投資思維來儲備能力。

如果你回顧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你會發現一件事。我們能否拿到較高的薪水其實是受到平台紅利的影響。

在2012之前是微網誌,再到後面的公衆号,然後是私域、小程式,再到今天的抖音、視訊号、小紅書等。

每一次營銷管道的變化,都會促使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能力模型,然後去争取拿到高工資。

這裡我們就要用投資的思維來看待這件事。

比如你當下的能力模型是支撐你拿現在工資的支柱,但随着時間推移,管道的變遷,不提前儲備下一階段的能力模型,就意味着再下個周期裡你将會是被淘汰的那批人。

隻有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提前儲備能力,到了下個時代來臨時,你才能無縫切換。

如果你已經看到了一些趨勢,也做了準備。遇到一些好的機會,不妨也接受一下降薪,先進入賽道再猥瑣發育。随着變化來臨,你的薪水也會水漲船高。

第四個建議,用組合思維來建構優勢。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概念:結構洞

什麼意思呢?

如果兩個群體之間缺少直接的聯系,那麼從網絡結構看,就好像在這兩個群體之間存在一個空洞。

而能夠把這個空洞填補起來的中間人,就在網絡裡邊占據了這個空洞的位置,他們是社會網絡中的搭橋者。

同時進機關的一批年輕人,為什麼有的人一路高歌,有的人還在原地踏步,是能力,才華,勤奮刻苦,還是溜須拍馬?

不完全是。

但往往升職較快的,都是那些連接配接不同部門,或連接配接公司與市場進行跨領域溝通的人。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關系資源和資訊,能夠調用更多的人為自己服務,進而獲得快速的升遷。

比如你特别懂剪輯,然後你認識一些律所的人,然後你又認識特别會孵化個人IP的。那麼就可以使這兩個圈子連結起來。如果做起來了,那麼你也會有更大的影響力,更容易被潛在的機會識别到。

最後的話

要認識到企業不會永遠增長,工資也不會一直增加,有漲有跌才是客觀規律。

面對環境變化,職場人如何自處

我給了4點建議:

1、把求職這件事重視起來。

2、盡快讓自己職業化起來。

3、用投資思維來儲備能力。

4、用組合思維來建構優勢。

現實殘酷,需要嚴肅對待,但不要是以過度悲觀,隻需修煉己身,等待春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