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外創業不忘本 清明返鄉獻良計

作者:鳳凰天中

——正陽縣蘭青鄉劉湖村鄉賢座談會為村域産業振興謀後勁

清明時節雨紛紛,4月4日上午,豫南淮北平原的河南省正陽縣蘭青鄉劉湖村,三五成群的村民們踏着泥濘,帶着祭品,緬懷故人,個個神情肅穆。在該村委綜合會議室裡,現場氣氛卻十分活躍,掌聲随春風不時地飄出窗外,回蕩在附近綠油油的麥田裡......

在外創業不忘本 清明返鄉獻良計

原來,這裡正在召開劉湖村2024年清明節返鄉人士座談會。在全國各地創業的劉湖人,趁着返鄉清明祭,正在介紹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為劉湖的明天提箴言、獻良策、繪藍圖。村支書白付林一邊聽,一邊記。聽到精彩可行之處,時不時地插句話,樂得嘴角上揚。

劉湖村是正陽縣城西南的一個偏遠鄉村,與信陽平橋區接壤。改革開放多年來,該村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比較多,随着美麗鄉村建設地不斷深入,劉湖村積極探索鄉賢興村機制,深入挖掘鄉賢力量,激活鄉賢資源,做好鄉賢引、育、用的一盤棋,吸引了一批有能力、有情懷、有擔當的鄉賢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劉湖村宜居宜業家園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在外創業不忘本 清明返鄉獻良計

座談會上,83歲的黃淮學院老教授劉清珍最引人注目。劉老早在2014年就提議以全村在外工作及創業成功者為主,充分利用劉湖人的人脈資源,争取非劉湖村籍的熱心教育事業的企業家、社會賢達及知名人士捐款,設立“劉湖村教育基金”,以獎勵優秀師生,改善辦學條件,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劉清珍老人的倡導下,10年來,劉湖人無論在外工作、創業、還是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産,都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建言獻策,捐款捐物,并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争取更多非劉湖籍人士的捐資。

至今,“劉湖村教育基金”吸納捐款60多萬元,200多名優秀學子和教師受到獎勵,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該村聯考入學率,全村每年考上省内外重點院校的學生都有數十人,這些都是周邊其他村鎮望塵莫及的。在這次座談會上,劉教授說:物阜民豐富饒地,人傑地靈劉湖村。由于劉湖村每年考上的學生都留在外地工作,加之全村在國内各大城市闖市場而成功的人士較多,這些人才都是村裡寶貴财富,怎樣整合這些人才資源優勢,并很好地利用好這些人才資源,為劉湖村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不竭動力,村兩委上司班子要多研究研究了。

企業家黃國林是專門從北京返鄉參加這次座談會的。黃國林是大好河山集團的董事長,他憑借着其深厚的市場經驗和敏銳的商業嗅覺,成功地将集團轉型更新為文旅産業的上司者。他勇于創新、善于發現機遇,拓寬業務領域,注重多元化的文旅産品創新。他将目光瞄準了國内外具有特色的文化資源,與一些知名文化機構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文旅産品。通過文化藝術交流等方式,将集團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其成為大陸文旅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黃國林個人成功不忘家鄉,他率先捐資10萬元作為家長劉湖村的教育基金鋪底資金,為助學基金的設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每年資助劉湖村國小支教教師10餘萬元。黃國林為劉湖村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辦公室裝修等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得到村民普遍贊譽。他在座談會上建議強化文化建設,在兩年内,打造文化創作基地,教育教育訓練基地,多元化提高文化建設基礎。

鄉賢陳明孝在座談會上建議:要把全村15000畝的耕地盡快小田變大田,加快土地托管流轉,讓專業農業開發者種地,為村民分紅;讓在外創業者安心創業;同時,做好土壤含量的監測,合理分茬種植農作物,并確定增産增收。

在外創業不忘本 清明返鄉獻良計

鄉賢高尚提議,建立園林基地,盡快發揮效能;鄉賢陳建華建議,發揮全村4000餘畝的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打造品牌大米,精美包裝,讓劉湖大米走向全國;提倡村民開發種蓮藕,養土蟹,開發水産資源,讓生态農業立體化發展……

在外創業不忘本 清明返鄉獻良計

座無虛席的座談會上,你一言,我一語,30多名劉湖村的鄉賢們圍繞鄉村産業振興與發展,毫無吝啬地出謀劃策,直到下午1點才進入尾聲。“人走得再遠,飛得再高,也不能忘了家鄉,家鄉才是我們的根,隻有真誠地回報家鄉,回報社會,勇擔社會責任,才能真正得到鄉親和社會的認可……”劉清珍老教授在座談會上最後的感言再次赢得陣陣掌聲。

劉湖村黨支部書記白付林會後自豪地說:這些年,鄉賢們不僅出智、出力,而且出資,為劉湖村發展添磚加瓦,鄉風、民風也越來越好了。有這些人才資源作保證,劉湖村的明天,會更加出彩添彩。(圖文:南韓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