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氣清景明養心性

作者:羅莊釋出
清明:氣清景明養心性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伴随着紛飛的梨花,清明已近在眼前了。“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此時節,陽光明媚,草木發華,百花千卉共芬芳,萬物去故而從新,呈現出清淨明潔的狀态。

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今年4月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5度,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就到來了。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特殊存在。節氣是時序的标志,而節日則包含着某種風俗和紀念意義。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這是作為節氣的清明。清明節氣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交節時間一般在公曆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變動,以4月5日最常見。古人把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清明節氣之後五日,白桐花綻放,清芬怡人,香飄四野;再五日,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日照之暖的鹌鹑鳥多了起來,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又五日,雨後的天空常常可以見到彩虹。此時節,天朗氣清,新綠蔥蔥,嬌蕊争芳,春和景明。正所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此時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适宜季節,農人們紛紛挽起袖子,卷起褲管,下田搶晴播種,大江南北到處是一片春耕繁忙的景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作為節日的清明。清明與春節、端午、中秋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可見它在國人心中的分量。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祭奠掃墓、追思先賢,是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一杯杏花酒,滿盞思故人”,為先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斟一杯水酒,寄一份哀思,是中國人祭祀特有的方式。《歲時雜記》曾載古人祭祖盛況:“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茔,經月不絕。”《夢粱錄》記載:每逢清明“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時至今日,每逢清明,人們不僅祭奠逝去的親人,也以各種形式緬懷英烈、緻敬英雄,追念先輩、感悟精神,清明寄托了人們的哀思,也承載着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使命。

其實,“清明”最初隻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在數千年的曆史流變中,清明融彙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内容,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兩日,這一天人們要禁煙火、吃冷食,掃墓祭祖;上巳節俗稱“三月三”,這一天人們會結伴去水邊沐浴,意在洗去一年的晦氣、祓除不祥,即為祓禊(fú xì)。由于上巳、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唐宋以後,清明節逐漸融合寒食祭祀、上巳遊春等節俗,傳承至今。

清明節是寄托哀思的傳統節日,也是一次宣洩哀傷的機會。中醫認為,清明祭掃,懷舊悼亡,有利于疏洩情志、消除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健康。但對于失去至親的人,此時容易觸景傷情,特别是老年人,可能會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家人要注意多陪伴,幫助老人疏緩情緒,切忌悲傷過度,以免影響身心健康。

遊春踏青,折柳祈福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的歡樂節日。把祭掃與遊玩結合起來,彰顯了清明豐富的内涵——生者與逝者、哀傷與歡樂,看似相悖,此時卻得到了和諧統一,昭示出清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本質。

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了祭掃與郊遊并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拜者、酹者、哭者……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古時人們在墳前哭祭完畢,找個好地方,擺上酒菜野餐,喝酒賞春甚至都喝醉了。在古人看來,祭掃是對逝者的告慰,踏青則屬于生者的美好,向死而生,方是清明。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清明時節,惠風和暢,萬物欣榮,在這樣的春日,人們呼朋引伴,或老少同行,或男女相伴,徜徉在春風裡,一起走向原野、親近大地、回歸自然、擁抱春天。

早在唐宋時期,人們就極愛春遊踏青。“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唐代詩人楊巨源道出了當時春遊賞花的火熱場景;宋代程颢則在《郊行即事》中說:“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提醒人們莫要樂而忘返。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清明是處插垂柳,院宇深深綠翠藏”……古時清明郊遊,流行采回花草插于門上、頭上,尤以插戴柳枝為多。《歲時雜記》記宋代風俗:“家家折柳插門上,唯江淮間尤盛,無一家不插者。”自古以來,柳枝就被視為驅邪辟祟的象征。清明祭祖、掃墓,俗信認為會有邪祟出現,為防邪氣侵擾,人們選擇插柳于戶、戴柳于首。柳為春季應時嘉木,得春氣之先,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古人墓地一般都種植柳樹。由于掃墓折柳的人太多,宋人有詩勸告“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

除了踏青郊遊,全國各地還有拔河、蕩秋千、打馬球、植樹、鬥雞、放風筝等一系列民俗和遊春活動。其實,這些民俗和遊春活動某種程度上正合中醫養生之道。中醫認為,清明萬物生長,陽氣升發,人體應該借助這一自然特點,重點養陽,養陽的關鍵是宜“動”忌“靜”。春天郊外踏青,可以使人體全身的經絡得以舒緩放松,達到舒筋活絡之效;行走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可以使人減輕壓力,心甯神安,讓人放慢心跳和呼吸,對心肺大有裨益;戶外散步、踏青等活動較為柔和,可以清淨心氣、暢達心境、怡養心性,有助于人體肝氣疏洩,陽氣生發,肝開竅于目,肝氣越旺盛,目也就越清明。

寒食冷餐,食用有度

除了祭掃、踏青和插柳,清明節還有吃寒食的習俗。寒食,一般指不用生火就能吃的冷食。古時人們祭祀祖先時會做一些糕點,待祭祀完畢後食用。後來,各地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習俗。如今,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例如山東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可以使眼睛明亮。在北方,寒食有蒸面燕、馓子等,而在江南一帶,寒食則一般是青團、艾青餃一類的食物。

“三月裡寒食又清明,燕燕鑽滿圪棗林”。在山西等地,清明前後流行節俗食物“寒燕兒”,即用白面捏成小燕子,綴以高粱粒點睛,燕子口銜一截“綠柳枝”,栩栩如生。“寒燕兒”也叫“子推燕”,起源于春秋時期“介子推綿山焚身”的民間傳說,人們掃墓時用以祭奠先祖,以表追思。同時,“寒燕兒”又有迎春納祥之意,它的嘴朝上張開,寓意将小孩子的病都給銜走。

在南方,盛行青團和各種粑、粿,無論餡料是葷是素,外表都用艾草等染綠,應和清明之“清”。青團又叫清明果,古時用作祭祀,如今成了一道春天的時令點心。千百年來,青團的外形一直沒有變化。每到清明,江南許多人家要做青團,剪艾草、煮青、搗青、和粉、裹餡、蒸熟……作為“春季限定”,青團油綠如玉,透着清淡植物香氣,蒸熟後香糯可口,有人說這是“把春天揉進粉裡、吃進肚裡”。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清明吃冷食對于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有一定幫助。中醫認為,由于春天陽氣不斷升發,到清明節氣容易出現肝氣偏旺而陰氣不足的情況,陰虛體質的人群容易出現頭痛、眩暈、視物模糊等不适,此時适當吃冷食有助于防止肝氣升發太過,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冷食。以青團為例,青團的主料是糯米,相對不好消化,對于腸胃不好的人來說,吃冷青團不利于消化吸收,容易損傷腸胃。此外,現在許多人做青團時會在裡面加入肉餡,這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清明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變化大,人體腸胃比較敏感,尤其是那些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人,多吃寒涼的食物可能引發疾病,是以,清明前後還是要少吃寒食,尤其是青團這種食物,最好加熱之後再吃,以免損傷腸胃。

中醫建議,清明時節飲食還需要遵循“非時不食”原則,就是多吃應季的蔬菜,如韭菜、荠菜、香椿、菠菜、芥藍、芹菜等,同時可适當食用一些如紅棗、枸杞、豆制品等補血養肝的食物。踏青和祭祀期間,應多喝水。清明節後進入暮春,氣溫升高,人體陽氣升動而向外疏發,氣血運作波動較大,故應慎食“發物”,以免誘發舊病宿疾或過敏性疾病。

又是一年清明時,楊柳依依道春意。最美人間四月天,願我們盡享溫暖春光和旖旎春色。

清明:氣清景明養心性

來源:人民網

聲明:内容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