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作者:聰明的風鈴008

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永世難忘。——市井小段

一個“孝”字,囊括着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文化核心,乃至到現代中國仍然是一個極為看重倫理綱常關系的國家。孝是我們每個人做人最基本,也最早懂得的禮義廉恥之一。

這個字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商代,早期的金文中的“孝”,就宛如一個小孩兒在攙扶着另一位老人走路的模樣,而這個字傳達的就是心甘情願扶持老人的心意。“百善孝為先”幾千年的傳統,至今未變。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卻被世人冠上了不孝的帽子,受盡了抨擊,但真正了解了實情之後,不得不說,我們對孝可能真的要重新去建立正确的了解。

艱苦的童年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很火爆,講的是“兒子出國深造20年卻杳無音訊,母親并未盼見兒子最後一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們很難了解,為什麼這個兒子就會20年杳無音訊,母親臨終前也不願意去見她最後一面。這個故事,還得從他小時候講起。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1969年,王永強出生于常州市武進區的一個小山村。他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我們看來,他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有很多人照顧和關愛,理應是最為幸福的。但是,王永強的童年卻沒有我們想象中享受着包含着愛意和溫暖的生活,更多的是自己的不屈和堅持。

王永強的家庭,和衆多小山村裡的家庭一樣,住着簡單的茅草屋,家裡隻靠着父母一些微薄的收入來支撐着,清貧且困苦。而他的哥哥作為家中的長子,本應該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而卻不幸落下殘疾,給這個原本就十分的清貧的家庭,增添了更沉重的負擔。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那時的王永強就已經表現出了那個年紀不應該有的成熟,他一邊幫家裡幹活做事,替父母分憂。一邊也不斷思考着自己如何才能從這個山村中真正走出去,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有希望,更為多彩,也讓自己的家庭可以不再如此困苦。是以年幼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讀書,我要考上大學。

但這樣一個決定無疑是一個本就在重壓之下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畢竟讀書的費用家裡人根本拿不出來。是以王永強的父母并不同意他的這個想法,他們隻想着王永強能夠早日出去打工,實實在在給家人減輕一些負擔。但這對王永強來說無疑是最為抗拒的。

懷揣理想的王永強,為了能夠讀書,經常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補貼家用,積攢學費。每天徒步五十多公裡,用省下車費去學校學習,沒有文具,他就撿别人用剩下的鉛筆頭,橡皮。就這樣承受着這個年紀本不應該承受的艱苦和壓力,憑借着自己的聰穎和努力,成為了從這座偏僻窮苦的小山村走出來的一位大學生。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走出大山卻沒有走出陰影

而後,王永強依然沒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在自己的不斷學習和努力下,考上了北京大學,完成了博士後的學業,擁有着讓很多人羨慕的成績和學曆。至此,我們可能會覺得,終于到王永強開始回報家庭的時候了。但故事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當他考上大學的時候,王永強以優異的成績赢得了學校的各種獎學金,而他留了一部分為自己維持學校生活的資金之外,剩餘的都給了父母,期望他們也能夠過上寬裕輕松的生活。但是王永強的努力卻沒有得到家人的體諒,反而知道他有能力賺錢之後就一次一次地想要更多的錢。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王永強拿不出來錢的時候,父母甚至會直接鬧到學校去,大罵他是個不孝子,使得他的大學生活并沒有像普通的學生一樣平靜。而後,為自己的哥哥安排工作,為家裡的親戚安排工作……每一次這樣令人難以接受的要求,王永強都憑借着自己的一份孝心,心甘情願去付出,去妥協,去屈服。

真正的支離破碎

如果僅是如此,恐怕還不至于讓這位博士生都不肯見母親最後一面。因為這樣的付出,并沒有因為王永強結婚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當他滿足不了父母的要求時,他們不僅會到王永強工作的機關去鬧,還會不斷去寫辱罵他的信件,使他的生活完全無法平靜。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這時的王永強畢竟也已經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是以他和妻子一同決定去日本工作,本以為遠離了自己的父母,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他們卻始終放不下那顆貪财的心,依舊一遍一遍騷擾,一次一次謾罵。王永強的妻子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她選擇了離開,而失去了愛妻的王永強心力憔悴,他的家庭至此真正的支離破碎,毫無生機。

最終,王永強選擇了與家人徹底斷絕了聯系,孤身一人前往了美國。用了20年去抹平父母給自己帶來的傷痛。而這些,才是他真正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的原因。

寫到這裡,不禁感概,這位北大博士,真的是個不孝子麼?筆者無法去下這樣的一個結論。有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人用一生來治愈童年。王永強被毀掉的人生,誰又該來承擔責任呢?但畢竟誰也沒有經曆他的人生,道德隻能用來律己,不能把自己随意的臆想和客觀現實相提并論。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母親病重他拒絕回國探望?

《圓桌派》裡蔣方舟說過一句:“每個人都得有父母皆禍害或者父母有可能成為禍害的覺悟,這樣會内省,才不會覺得操控、過度幹預别人(孩子)的人生是理所當然的。”這不是在抱怨父母,也不是不孝,畢竟很多父母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内和認知裡已經真的盡力了,人無完人,我們沒辦法苛求。因為原生家庭很重要,也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巨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把自己生活的成敗一味地歸結是父母的原因,也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但是我們心裡得有一根弦,就是當我們真正做父母的時候要去規避掉那些行為,不斷提醒自己要真正傳遞“孝”的内涵,而不是成為孩子的“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