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避稅,這個小村落把自己“洗白”了

作者:水木社
為了避稅,這個小村落把自己“洗白”了

白村的建築▲

白村的四周是大片草地與原野,草地上有一棟非常大的宅邸,古樸粗砺,紅瓦斜頂,主建築與後面的平房連為一體,莊園平整,是典型的荷蘭田園風情。起初見不到正面,隻能猜測其格局,想必主建築住人,後面的平房做工作間和倉庫。在歐洲旅行,我最喜歡猜測這些宅邸的内部結構,就像童年時那樣,在青島老城區的一個個歐式老庭院裡“探險”。

走到正面才發現建築所圍繞的庭院也不小,部分作為餐廳使用。在庭院裡的露天桌椅上喝杯咖啡,眼前的荷蘭鄉間景緻就是最好的陪伴。

為了避稅,這個小村落把自己“洗白”了

随處可見的露天咖啡館▲

後來才知道,這棟建築叫做大海赫要塞農舍,得名于旁邊的大海赫湖。不過最特别的還是它的土黃色外牆,放在别處平平無奇,但在建築牆身普遍為白色的白村,可就搶眼了。

白村其實隻是個“外号”,這裡的真名叫托爾恩,是荷蘭林堡省的一座小城鎮,僅有兩千多人口。

為什麼建築都是白色?說法可不少。一種說法是18世紀末。法國人占領此處,要求居民按法國規矩交稅,即以房屋窗戶的大小和多少作為收稅多少的依據。很多居民為了減稅,将窗戶封住,然後又重新粉刷牆壁,多選擇了白色,并保留至今。

還有一個主流說法,指托爾恩曾是一個小公國,有一位女貴族在這裡創辦了一座貴族女子修道院,教授貴族女子禮儀和知識。為了表示對修道院的敬意,當地居民将房子刷成了象征聖潔的白色。

其實,不管什麼原因,這座不通火車,地處偏僻的白色小城都很值得一來。在城外的停車場,我見到了幾輛旅行大巴。歐洲旅行團基本是老人團,隻見他們成群結隊走向城鎮中心,一路優哉遊哉,倒是很契合白村的氣質。像我這樣的自駕者不多,畢竟白村的名氣并不算大。

走在城鎮中,随時可以聽到哐哐聲,那是自行車和地面鵝卵石碰撞的聲音。白村人像一般的荷蘭人一樣喜歡騎行,道路上乃至住宅的庭院裡都鋪滿了來自馬斯河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顔色各異,拼成各種圖案。

城中的最高點是聖米迦勒教堂,它的前身就是那座建于1150年左右的本笃會女子修道院。之後,這座修道院曆經改建,18世紀時打造出巴洛克風格的大廳,祭壇和唱詩台保留至今。1860年到1880年間,陸續改建為今天的模樣,尤其是如今的大廈頂端部分,就是當時修建。如今教堂裡仍有一個小展廳,展出當年女子修道院時期的物件,比如貴族少女們的手工縫紉和日常用品。

當年的閑适惬意保留到了今天。教堂前的葡萄園廣場是白村的中心廣場,兩側都是素淨的白色房子,夏日午後極為安靜。不過與其說這裡是廣場,倒不如說是一條寬闊的道路,不時有騎行者經過,地上的鵝卵石圖案正是白村的城市徽标。

為了避稅,這個小村落把自己“洗白”了

城中騎自行車的行人▲

白村并非隻有白色這般寡淡,幾乎所有房舍的窗台上都種滿了花,尤其是紅色的天竺葵,在白牆襯托下尤為鮮豔。許多房舍的牆角都擺滿了花和陶塑,精緻可喜。最美妙的當然是帶庭院的房舍,小院裡種滿了花,最多的當然是歐洲人最喜歡的繡球。并不算多的餐廳,總是坐滿了喝咖啡曬太陽的人。店鋪也不多,而且多是陶藝和鐵藝店,成品相當古樸精美。

一道道白牆和一條條鵝卵石道路,就是白村的全部。“一個時光停頓的地方”,這個形容很惡俗,但在荷蘭,白村和其他許多地方都是如此。

為了避稅,這個小村落把自己“洗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