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希特勒入侵波蘭的時候,法國和英國意識到自己的備戰不足以滿足對抗德軍的需要,英法兩國的尚未為即将爆發的大戰做好準備,為了武裝規模正在迅速擴大的軍隊,尤其是在目睹了德國空軍梅塞施密特Me-109戰鬥機的精彩表現後,不約而同的向美國訂購戰鬥機。當時,美國唯一能夠量産大量出口的就是寇蒂斯P-40“戰斧”戰鬥機,盡管這種戰鬥機在性能上也無法對抗德軍的Me-109,但有總比沒有的好。
可惜,還沒等到交貨,法國就已經投降,皇家空軍在接收了這些戰鬥機之後,經過測試認為P-40實在難以對抗高速靈活的ME109,為此,不列颠之戰中皇家空軍的主力依然是自産的“噴火”和“飓風”,皇家空軍的P-40戰鬥機大多被打發到了地中海、北非和遠東,即便在這些地區,幹的也是對地攻擊的髒活:實際上,不論是面對德軍的Me-109還是面對日本陸軍的一式戰、海軍的零戰,P-40都很難獲得勝算。
最出名的P-40戰鬥機使用者,當然是陳納德手下“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飛虎隊”。在美國官場上混的不怎麼樣的陳納德是一個真正的空戰天才,擅長利用自己的長處攻擊對方的短處,考慮到P-40戰鬥機在俯沖時候的速度要比機體脆弱的零戰更快,P-40的最大俯沖速度為800公裡/小時,零戰僅為560公裡/小時,而且機體堅固能夠承受日軍7.7毫米機槍子彈的多次打擊,零戰則難以承受12.7毫米機槍的密集命中,“飛虎隊”發明了一擊就跑的戰術,絕不陷入以日本飛機的纏鬥,與以機動性見長的日本戰鬥機玩纏鬥幾乎等于自殺。
日本戰鬥機根本難以對付從高空俯沖下來的P-40戰鬥機,六挺12.7毫米航空機槍的彈雨足以擊落任何日本飛機,攻擊結束後繼續俯沖直到脫離,尋機再次爬升高度發動下一次俯沖攻擊。
坦白說,P-40并不是一架二戰中的好戰鬥機,但合适的戰術使得其創造了很高的交換比,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歸功于陳納德及其手下的那幫野小子對其性能的創造性發揮。在其它戰場,包括歐洲、北非、太平洋和蘇聯戰場,P-40都是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即便是在中國戰場,當P-47和P-51開始大量裝備之後,P-40也開始大量執行對地攻擊任務,風冷發動機相比P-51的液冷發動機具備更強的抗損失性能。不僅僅在中國,在二戰爆發之初,P-40雖然性能不及其對手,但尚可使用,在數量上保持了規模,不至于被自己的對手完全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