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野雲片片
我們平時沒聽到一句話:“我不是吃素的”,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我不是好惹的,你們不要随便欺負人。怎麼不吃素就不好惹了?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隻有貴族才能吃肉,普通人平時就得吃素。“我不是吃素的”,換一種說法就是:我是吃肉的,有背景,相當于我爸是李剛。
在我們的印象中,民國那會兒,地主是日子最好過的一類人。那麼他們是不是頓頓吃肉呢?答案是不經常吃肉。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起。還不如今天最普通的人。
我外公是在解放前是地主,有一次他在街上的包子鋪買了一個肉包子。那時候的生意人非常實在,沒有今天那麼奸詐,做出來的包子真正的皮薄餡大,走在街上都聞到包子鋪裡飄來的肉香味。
買來的包子外公隻吃皮不吃餡,把肉餡留下來,又買了一大塊豆腐,拿回家去和肉餡一塊炖,一家人吃了好幾頓。
可見當時,即使地主也遠遠沒有達到吃肉自由的地步。有一次,我問外公,地主平時都吃啥呢?外公說,到了農忙的時候要請長工來幫忙,除了給工錢還要包晚飯,長工們幹的都是體力活,吃不好,第2天就沒有力氣來幹活,是以外公家就炒了一盤平時全家人都舍不得吃的臘肉,但是飯和肉的數量太少了,很快就被長工們吃完了,還沒有吃飽,怎麼辦?就隻好端上煮熟的洋芋,等長工們吃完回家後,外公會把長工們剝下來的洋芋皮收集起來吃。
這就是地主的晚餐。
外公就是這樣對自己狠,才攢出土地來。
不過地主也分好幾種,像外公這種隻能算小地主,條件最差的,屬于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那種。劃成地主成分也是人為的,并不代表财富有多少。那麼那些有大片土地,阡陌縱橫的大地主是不是經常吃肉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我有一個朋友的爺爺,在解放前是那種有馬幫,辦鍋廠的大地主,有人槍上百,住的是走馬轉角樓。他媽媽告訴他,一個星期可以吃一次鹽菜肉。那時候的肉真香,入口即化,把鹽菜拌在米飯裡,油亮油亮的,一口肉一口飯。老太太至今還記得那種香味。
我曾經好奇的問過老太太,作為地主的女兒,平時每天在家幹什麼?她說很無聊,喝茶、聽書、嗑瓜子。當然茶和瓜子都是自家地裡出來的。
地主家都不能實作吃肉自由,普通人可想而知。普通人把種出來的糧食交了租子後,剩下來的糧食隻夠吃大半年,每年接不上來的時候,隻有吃山裡的野菜。有一種底層人民的食物叫蕨菜,這種野菜經常長在墳墓上,是以又叫墳頭草,都到了是墳頭草的地步了,是以普通人一年到頭幾乎就沒有肉吃。
不過聽外公說,普通人在交租子的時候,大方一點的地主會炒上一大盆回鍋肉,等交租的人湊齊8個人了,就安排上桌吃飯,這時候可以吃一頓肉,是以那時候的人們交租心很迫切。
看到以前的人們吃一頓肉如此困難,我覺得我們要感謝工業革命,要感謝科學引領生産力的發展。雜交技術的發展,化肥農藥的使用,讓農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到了糧食多到吃不完的今天,普羅大衆才能實作吃肉自由。
感謝生活在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