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恐怖主義為何“癡迷”呼羅珊?

作者:決策與資訊雜志
國際恐怖主義為何“癡迷”呼羅珊?

在“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借用呼羅珊概念“精心包裝”的背後,跨國擴張的圖謀和煽動暴恐的野心昭然若揭

2024年3月22日,俄羅斯莫斯科近郊“克羅庫斯城”音樂廳遭到恐怖襲擊,“伊斯蘭國”下屬分支“呼羅珊省”宣稱對此次襲擊事件負責。盡管此案的調查仍在進行,但呼羅珊這一地理概念引人關注。“伊斯蘭國”為何要以呼羅珊為名建立分支,國際恐怖主義又為何“癡迷”于呼羅珊這一曆史地理概念?

作為曆史地理概念的呼羅珊

呼羅珊一詞源于波斯語,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後引申為“東方之地”。

關于呼羅珊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波斯的安息王朝時期(西方史書稱帕提亞王朝)。到之後的薩珊王朝時期,呼羅珊已成為明确的行政區劃機關,即東部行省代稱,下轄内沙布爾(尼沙布爾)、馬雷(木鹿、謀夫)、赫拉特(哈烈)、巴爾赫(巴裡黑)四地,這四個沿用至今的地名大緻指今日阿富汗西北部、伊朗東北部和土庫曼斯坦東南部地區。

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并東擴後,呼羅珊的稱謂也被阿拉伯人所沿用,其所指地理範圍随着帝國疆域的消長而有所變化。至10世紀,呼羅珊的地理範圍已經出現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呼羅珊指以傳統的呼羅珊四地為中心的地區。廣義的呼羅珊則成為對伊斯蘭帝國東部地區的泛稱,其南靠錫斯坦,東抵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北部涵蓋河中地區。

國際恐怖主義為何“癡迷”呼羅珊?

薩拉菲運動中的呼羅珊隐喻

近現代西方擴張對伊斯蘭世界造成嚴重沖擊,許多穆斯林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尋求複興,林林總總的主張彙成了伊斯蘭複興運動的潮流。薩拉菲運動就是其中一股,主張通過回歸創教之初的傳統來實作複興。呼羅珊在政治上既象征着早期伊斯蘭帝國的榮光,在文化上又包含着複古的審美趣味,是以重新受到關注。

在源流複雜的薩拉菲運動中,有一派被稱作“聖戰薩拉菲”,主張通過暴力“聖戰”實作伊斯蘭複興目标,成為了現當代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重要源頭之一。在“聖戰薩拉菲”的語境中,有一則所謂“呼羅珊的預言”格外受關注。其具體内容有多種不同的表述,但核心都與“末日決戰”有關,強調來自呼羅珊的黑旗軍是穆斯林在“末日決戰”中取得勝利的關鍵。這則“預言”的真實性和起源存在着争議,有學者認為可能與阿拔斯王朝建立過程中得到呼羅珊軍隊的支援有關。

恐怖組織對呼羅珊概念的濫用

在“聖戰薩拉菲”觀念中,呼羅珊既打破了現有國家邊界,又與“末日決戰”相關,是以成為恐怖組織鼓吹跨國關聯、宣揚暴力“聖戰”、拉攏誘騙入夥、渲染恐怖氣氛的重要意象,既是其極端意識形态建構與宣傳的有機組成,也是他們熱衷攀附的一大稱号。

20世紀90年代,本·拉登重新潛入阿富汗時,就宣稱在“呼羅珊的興都庫什山脈”找到了一處“安全的基地”。“基地”組織也自稱“呼羅珊先鋒”,2012年又在“預言”中的“末日決戰”之地叙利亞成立了“呼羅珊集團”。2013年波士頓爆炸案的策劃者塔梅爾蘭·察爾納耶夫在發動襲擊前,曾在網際網路上釋出了一條題為《預言的實作:呼羅珊的黑旗》的視訊。

國際恐怖主義為何“癡迷”呼羅珊?

“伊斯蘭國”似乎對呼羅珊這一概念更為“推崇”。“伊斯蘭國”以黑旗為幟,妄稱恢複哈裡發制,在世界各地大肆以“行省”為名建立分支,還曾經釋出“黑旗”系列英文電子書,其中就有一本以《來自東方的黑旗(呼羅珊)》為題。2015年1月,“伊斯蘭國”公然建立“呼羅珊省”,宣稱管轄阿富汗、巴基斯坦、整個中亞地區、伊朗以及印度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伊斯蘭國”對呼羅珊地理範圍的認知大到離譜,反映了其早期在地理和意識形态上急劇膨脹的野心。事實上,2015年“呼羅珊省”進入了急速擴張期,吸引了當地大批武裝分子入夥,同時也輸送了衆多武裝分子赴伊拉克、叙利亞參戰,成為攪動地區乃至國際反恐局勢的重要變量。

目前,“伊斯蘭國呼羅珊省”相較于急速擴張期,實力已大不如前,主要活動在阿富汗東部山區,而在巴基斯坦、印控克什米爾等地的分支團夥則以“巴基斯坦省”“印度省”為名另起爐竈。但是,在“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借用呼羅珊概念“精心包裝”的背後,跨國擴張的圖謀和煽動暴恐的野心卻昭然若揭,這種思想觀念上的流毒依然值得我們警惕。

來源:“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微信公衆号

作者:林一鳴 張飛宇

編輯:胡梁

【聲明:本号是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機關決策的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他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