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作者:雨田觀史海

在大決戰期間,國軍四大剿總司令官之一的衛立煌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他對于老蔣的态度很不屑,經常和其對着幹,是以有人将其說成是我軍的卧底;但另一方面, 在遼沈戰役進行的過程中,他又是讓人死守長春、錦州和沈陽等地,一直在負隅頑抗,也有人将其說成是一個投機分子。

時至今日,有關衛立煌在解放戰争中的種種做法仍然是疑雲重重。

那麼。既不願意和傅作義一樣接受投誠起義,另一方面又不聽老蔣的指令,他究竟在想什麼。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東北剿總司令官衛立煌

是非功過衛立煌

1936年,在國軍第一次正式規模的授銜中,老蔣的中央軍嫡系部隊中,選出了5位上将。

他們分别是:

忠将顧祝同、福将劉峙、幹将陳誠、飛将蔣鼎文,還有本期的主人公,虎将衛立煌

而都知道,這個五虎上将裡面真正在打仗上稱得上“上将”的,也就還隻有虎将衛立煌。

和其他四人是黃埔系出身不同,衛立煌早在大革命期間,就跟在國父身邊,是革命黨的元勳之一,論資曆比老蔣還深。

在北伐開始後,衛立煌任中央軍嫡系第1軍的團長,在老蔣第一次下台期間,跟随何應欽一起投奔桂系,并在龍潭之戰中大敗反攻的孫傳芳聯軍,守住了南京城,并一舉成名被稱為“國軍幹将”……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五虎上将

1928年老蔣第二次上台之後,衛立煌作為倒蔣一派,被老蔣明升暗降被派到陸大學習,當他再次回到前線的時候,已經是1930年,他被任命為國軍第10師師長。

在1931年進攻鄂豫皖蘇區的戰鬥中,衛立煌的第10師作戰頑強,多次讓我蘇區紅軍無功而返,而且多次吃了暗虧,衛立煌也憑借着這個戰功,被擢升為第14軍軍長,下轄第10和83師。

不過老蔣對于他并不算太信任,不僅讓黃埔一期的李默庵和蔣伏生(後繼者為劉戡)充當兩個師長,更是給他曬了200多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黃埔七期生,防止衛立煌自立山頭。

而身為軍長的他雖然不喜,但還好是隻能默默地接受,索性在後來的戰鬥中,第14軍作戰屢屢得手,讓我軍鄂豫皖蘇區被迫轉往川陝,老蔣也将其當成“半心腹”來培養。

并在1936年将其升任為上将。

至此,衛立煌雖然北伐有功,但更多是建立在人民的對立面,手上沾滿的是蘇區人民的鮮血。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大革命時期的衛立煌

抗戰爆發之後。

衛立煌被任命為第14集團軍司令,兼任第2戰區副司令,和我八路軍同屬二戰區。1937年7月,衛立煌在忻口抗戰前線見到了彭總和朱老總,雙方相逢之後,握手大笑道“共同抗日”

在華北抗戰期間,衛立煌的14集團軍與我八路軍共同作戰,對入侵到山西的日軍給予沉重的打擊,在太原會戰後期,我129師陳赓所部還順利接應過衛立煌的司令部突圍,在2年前還在作戰的雙方,卻在戰争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突圍之後,衛立煌還親自拜訪了延安,和我軍上司人在窯洞中會面,當看到艱苦條件下我軍依然選擇在一線抗擊日軍之後,衛立煌也為之動容。延安之行對衛立煌的觸動很大,在抗戰中期他率領安徽的國軍已經在敵後艱難抗戰,而在這麼艱難條件下依然能堅持。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抗戰期間的衛立煌

1944年.衛立煌調任遠征軍司令,率領宋希濂和霍揆章兩個集團軍展開了滇西反攻,在西南給予日軍重創,配合駐印軍打通滇緬公路,完成對緬甸日軍的打擊任務。在抗戰勝利後,衛立煌作為軍人其實并不太想繼續作戰,是以他主張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我軍和國軍的問題,但不被老蔣所認可,最終隻能遠走國外以考察為由,拒絕為老蔣出戰。

可以說,在抗戰時期的衛立煌是一個值得尊重的抗日将領,這一點不僅是我軍,就連日軍華北方面軍負責人香月清司稱其為虎将,美軍名将史迪威則将其稱為“最能幹的國軍将領”

然而在抗戰之後,老蔣的這位虎将更多的是沖突,他并不太願意繼續上戰場與我軍作戰,隻能選擇隐退的方式避免介入到争端裡面……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擔任遠征軍司令的衛立煌

但1948年,躲無可躲的衛立煌還好是被老蔣提上了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司令官的職位,加入到和我軍交戰的行列中來。

遼沈戰役沖突的衛立煌

這裡,我們需要說明一下,雖然衛立煌并不願意加入到解放戰争中來,但并代表他在戰場上不願意和我軍作戰。

更不是很多自媒體說的,所謂“我軍的卧底”。

為什麼說衛立煌不可能是我軍的卧底呢?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衛立煌和我軍關系還行

要知道,在1948年三大戰役前,國軍雖然損失慘重,但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上,都略勝于我軍,雖有敗退的前兆,但當時情況尚未非常明朗,作為國軍将領的衛立煌,手握55萬東北國軍重兵集團,隻有頭鐵才想向我軍投誠。

人家衛立煌的孫子也說過

“我祖父是戰區司令和剿總司令官了,如果真的是卧底那遼沈戰役又怎能發生呢?”

而且衛立煌雖然看似和我軍關系不錯,但實際上他也在紅軍時期和我軍作戰過算是仇人,同時他首先是一個軍人,肯定是要一服從指令為天職,僅就延安的短暫溝通并不能說動衛立煌棄暗投明。

是以,衛立煌不可能是我軍的卧底。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衛立煌和老蔣

而不是卧底,那作為對立的一面,他肯定是要和東野在東北決戰的。

當時東北戰場的情勢是,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都已經被東野占領,國軍殘軍隻能龜縮在沈陽、四平、錦州和沈陽等幾個大城市,依靠鐵路和空中補給,形成4個孤立的據點。

一句話來說,衛立煌上任之初,國軍在東北的形式并不容樂觀。

那麼,回到之前的話題上

“既不願頑抗又不想投誠的衛立煌,到底想幹什麼……”

先來看看,很多人說的衛立煌不願抵抗。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在東北的衛立煌,不願服輸

很多人認為衛立煌在東北指揮是“消極作戰”的,比如不願意救援長春,不願意派遣廖耀湘去支援錦州。是以說他不願意頑抗。

但事實卻是恰恰相反,這正是衛立煌的政策。

衛立煌在上任之初,就發現了東野在當時的一個名門,那就是“東野的攻堅能力有所不足”。這個明顯的标志就是,在絕對優勢兵力和火力之下,李天佑居然拿不下陳明仁潰軍守衛的四平,這給衛立煌釋放了一個信号——“守住就有希望”。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東野攻打四平

是以1948年1月,當東野的冬季攻勢開始的時候,衛立煌卻勒令在沈陽的30萬國軍按兵不動,我軍雖然收複了四平、新立屯和法庫等地區。但料想中的圍城打援的作戰意圖并沒能完成,殲敵戰果一般。

同樣,當東野大軍浩浩蕩蕩攻打長春的時候,衛立煌依然按兵不動,他認為我軍進攻長春,同樣是引蛇出洞,我軍不具備大城市攻堅經驗,而事實也證明,當時東野在長春被鄭洞國的第1兵團拖住了。

這也讓衛立煌進一步堅信了自己的做法——“龜縮戰術”……

與其千裡救援送人頭,不如不救更安全。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衛立煌不願意支援錦州

是以,在大決戰期間,當看到東野南下錦州的時候的,衛立煌也是錯誤判斷東野在錦州也是想要“圍城打援”,當顧祝同帶着老蔣的手谕請他派遣廖耀湘兵團前往支援的時候,衛立煌立馬拒絕,怕的就是東野玩一個“圍點打援”,在;老蔣答應派遣東進兵團之後衛立煌才放行。

是以,在遼沈戰役期間,并非是不抵抗東野的攻勢,相反他在執行的是“堅壁清野”的龜縮戰術,任林總想破腦子要引蛇出洞,他就是不上當。

當然,他這種保守的戰法,都龜縮在城裡,同樣也為東野南下錦州,關門打狗提供的便捷空間。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衛立煌在東北的戰術就是堅壁清野

再來說說,為何衛立煌不投誠。

很多人說,衛立煌雖然鐵了心和我軍作戰,但在我軍兵臨沈陽城下的時候,衛立煌其實可以學傅作義投誠的。

在這裡雨田君隻能說這些人太想當然了。

首先,衛立煌既然決定和我軍作戰,對于時局的把握肯定是站在國軍那個方向的,他在東北的時候,采取龜縮戰術,就是想讓東北的國軍像一根釘子一樣,牢牢釘在東北,拖住東野100萬大軍,等待國際時局的變化,他和老蔣的顧問——岡村老賊一樣,都是會認為美軍不會放棄遠東,在關鍵時候會介入,是以一直龜縮防守,甚至衛立煌還建議老蔣放棄錦州,将部隊布置在錦西走廊一帶,背靠葫蘆島和大海,守住東北門戶,而這個計謀,哪怕是主席也說

“一旦這麼做,我軍在水網縱橫遼西展開攻勢,将很艱難”

是以,對于衛立煌來說,他并不看好我軍,依然幻想着國外勢力的介入,是以不會輕易跟我軍投誠。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老岡村和衛立煌都寄希望于國際情勢

再者,就算衛立煌想要投誠,他也要評估這裡面的風險。

想想當時國軍在東北的部隊誰願意聽他指揮,遼沈戰役前的東北别看派系林立,但都是老蔣的中央軍部隊,都是嫡系中的嫡系部隊,哪怕錦州被攻破,東北大局已定,可遼西廖耀湘十幾萬人馬,在沈陽城的周福成兵團和青年軍207師,皆沒有一個是他衛立煌的嫡系,雖然戰時聽他指揮,但并不是自己人。

這也是老蔣放行讓衛立煌指揮東北剿總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衛立煌能指令這55萬人,但絕對不能指揮他們……

且不說衛立煌在錦州城破宣布起義,廖耀湘不鳥他,就連他在沈陽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證。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衛立煌和廖耀湘

而傅作義卻不同,人家傅作義有自己的基本盤,不怕北平城内的國軍,但就是這樣,傅作義的起義也是慎之又慎,在将中央軍部隊換防,收權之後才敢起義。

除了自身的安全之外,衛立煌去東北是隻身上任,家人和族人都在安徽老家,他也怕老蔣搞一個連坐,哪個時候就真的家破人亡了。

是以,衛立煌壓根就沒有能力,也不敢起義

但是,相對的他也怕老蔣會拿他來當替罪羊,是以在戰後也跑到XG去避難,而我軍為了保護這位名将也假意将其放在戰犯名單裡面,讓老蔣降低戒備。

遼沈戰役時的衛立煌,在國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投誠?

衛立煌不願意當替罪羊

最終,在經過幾年的漂泊之後,衛立煌這位抗日名将也回到了人民的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