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過遺體捐獻無聲教誨學醫者,複旦上醫人清明緻敬“大體老師”

作者:勞動報
摘要:每年清明,複旦解剖學系會組織學生開展專門活動,如去遺體捐獻者紀念碑拜谒等,以紀念大體老師。
通過遺體捐獻無聲教誨學醫者,複旦上醫人清明緻敬“大體老師”

有一種老師,人們既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也看不到他們的面容,但他們無聲地推動了醫學的進步。他們是用于醫學教育和研究的遺體——“大體老師”。适逢清明期間,來看複旦上醫人緬懷“大體老師”的故事。

複旦大學遺體捐獻接受站是上海市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遺體捐獻接受站之一。目前,複旦上醫《局部解剖學》課程中,8-10名學生可共向一位大體老師學習。“雖然現在有許多醫學軟體和解剖學圖譜可以補充課本知識,但大體老師仍是醫學生們最好的老師。”解剖學系系主任李文生說。

通過遺體捐獻無聲教誨學醫者,複旦上醫人清明緻敬“大體老師”

複旦大學遺體捐獻接受站。圖源: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在複旦大學人體科學館裡,有一面挂滿遺體捐獻志願書的牆,人體科學館館長、解剖系教授周國民對這裡許多捐獻者的故事都如數家珍。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僅36歲的遺體捐獻者吳複生。

1983年,作為中科院即将畢業的研究所學生,吳複生應目前途無量,他英年早逝、遺體捐獻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周老師通過各種管道,幾經波折聯系到其親屬。“他弟弟打電話過來時非常激動,沒想到他哥哥去世了這麼多年,還有人惦念并一直想要感謝他的家人。”周老師回憶道。

通過遺體捐獻無聲教誨學醫者,複旦上醫人清明緻敬“大體老師”

吳複生的遺體捐獻申請書。圖源:複旦大學人體科學館

吳複生曾是知青,恢複聯考後第一批就考上了安徽的大學,後因優異成績被上海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破格錄取。不幸的是,他在即将畢業答辯之際被确診白血病,雖經積極醫治,但他的病情已無力回天。

在彌留之際,他決定捐獻遺體,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最後貢獻。經周老師的聯系,2019年末,吳複生的家人們來到了上海遺體捐獻者紀念園和人體科學館,“看到吳複生的照片和遺體捐獻志願書,大家都流淚了。”

不止是吳複生,在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每一位大體老師的奉獻都被尊敬,被銘記,被感念。每一名複旦上醫學子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都是一堂生動而肅穆的“大思政課”——在拉開遺體袋之前,全體師生都要起立鞠躬,默哀緻意,在為大體老師獻上一支支花後,方可開始課程教學。幾十年來,皆是如此。

如今每年清明,解剖學系會組織學生開展專門活動,或去遺體捐獻者紀念碑拜谒,或在課前開展感恩儀式,或至人體科學館參觀,了解标本背後的故事。“雖然與您不曾相識,但您的無私奉獻給予了我們學習的機會,我們無法感同身受您生前的病苦,但絕不辜負您身後的選擇,謝謝您,我的老師!”複旦上醫師生在《緻大體老師的一封信》表示。

頭圖為複旦上醫師生向大體老師默哀。圖源: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