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作者:小談食刻

導讀:

中國有很多的紀年法,比如說現在常用的就是公元紀年,在古代用的比較多的則是年号紀年,在農村當中,人們則是用的幹支紀年法比較多,除此之外,還有民國紀年法。不同的紀年法各有優劣,如果說在筆者心目中,最好的紀年法,必定是幹支紀年法。幹支紀年法不僅可以準确地表達時空變化,揭示時間的本質,還可以準确表達宇宙天體能量對地球上萬事萬物的影響。幹支跟陰陽五行有對應關系,可以進一步延伸出來生克刑沖破害合等關系。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另外,最為重要的是,幹支紀年對于農業指導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發現自然的一個規律。比如說,明日是農曆的二月廿八,它是甲辰年戊辰月庚子日,也是建除十二神中的成日,古人根據這些,就可以進行推斷,後續天氣的一個走向,以及自然的一個變化,那麼自然也就知道農業收成是否順利,會不會出現歉收的一個情況?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建除十二神中的成日是啥日子?

老輩人經常會說黃道吉日,黑道吉日,用這些日子,來判斷是否去做某事,同時也去預測未來的一個吉兇,建除十二神是民間的一個信仰,每天對應一個神明,而且每日輪值,周而複始,負責保護人間平安。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成日,有結果成就之義。書中就記載:“成日所作皆成吉,平乃做事總平常。”說的就是在成日,如果遇到好事的話,那麼接下來事情都不會比較的順利,如果這天事情進展不順,可能後續也多有不順。

我們再回到幹支曆當中的庚子日,老話有“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逢庚須變,逢戊須晴”的說法。通俗一點講,庚日是一個天氣變化的轉折點,如果天氣一直下雨的話,那麼到了庚日的時候,人們就希望可以遇到天晴,那麼後續出現晴天的機率就會比較大。如果一直是晴天,那麼到了庚日,最好是出現下雨,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逢庚須變”,才能滿足自然的一個規律。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庚,是天氣轉變的标志,在夏為熱,在春為涼。庚日前下雨,到庚日會轉晴庚日前晴天,到庚日會轉雨。這個便是好兆頭。如果不符合這個規律,那麼風不調,雨不順,莊稼必定就會受影響。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有話有道理嗎?

1、天空不空出現太陽

成日剛好就是清明節後,有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後,大部分都是連續的陰雨天氣,是以到了成日,人們希望遇到晴天,因為這天剛好是天氣的一個轉折點,也稱之為庚子日,逢庚必變,在庚子前,陰雨綿綿,那麼庚子日,則是希望出現太陽,出現晴天。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2、地裡不空作物冒芽

清明節之後,此時溫度上升,地裡很多的作物,都已經冒出來新芽,如果這個時候,春雨已經很久了,但是遲遲作物沒有新芽冒出,那麼就要注意後續的補種了,這樣才能更好的冒出新芽,也能減少莊稼減産。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3、禍事不空麻煩不斷

老話有:“庚辛人不靜”,意思就是在逢庚欣的年份,或者說逢庚辛的日子,人容易遇到禍端,那麼這天既然是成日,同時又是庚日,如果遇到禍事的話,那麼後續運氣可能都會不佳,甚至是影響到安康。

“成日三不空,龍年必定收”,“成日”是啥日子?有話有道理嗎?

【食刻說】

老話有道理嗎?筆者認為,這個隻是老一輩根據自然規律總結得出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一定發生,我們作為了解就足夠了,也不用過于糾結它的對錯,畢竟在曆史庚日,确實容易發生一些重大的事情。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删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