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常放屁和總不放屁,哪個更危險?大便“1天1次”一定比“3天1次”健康嗎?

作者:星星飛翔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閱讀前還請放下手中的食物,别怪養生君沒提醒~

俗話說“人有三急”:屁急、尿急和便急。

但你知道嗎?看似不雅的屎、尿、屁,其實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身體的“晴雨表”。

經常放屁 VS 總不放屁

放屁,絕對是個頭号社死行為,尤其是在電梯、地鐵、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如果一不小心釋放了這項技能,場面相當尴尬。

那麼,放屁和不放屁,到底哪個比較健康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從源頭抓起。

屁,其實是我們腸道中的氣體。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腸道裡為什麼會有氣體呢?這些氣體主要來自于2個方面:

一方面,在吃飯、喝水等吞咽過程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吞入空氣,這些空氣一部分進入胃中引起打嗝,還有一部分則進入腸道形成腸氣。

另一方面,腸道裡的正常菌群在發酵、分解各類食物殘渣的時候,也會産生一部分氣體。

經常放屁和總不放屁,哪個更危險?大便“1天1次”一定比“3天1次”健康嗎?

圖源:壹圖網

而當這些氣體随着腸蠕動向下運作,并由肛門排出,就産生了屁。在肛門括約肌的作用下,有時還會制造出讓人“臉紅”的響聲。是以,如果你覺得說“放屁”太過粗俗,也可以優雅地把它稱為“肛門排氣”。

放屁是排出身體裡的“廢氣”,是以一般并不會有什麼大礙,而不放屁反而很可能是胃腸道出了問題。

一個人每天通常會放6-20個屁,釋放500-1500ml的氣體,相當于1到3瓶礦泉水。但具體的次數因人而異,沒有什麼統一的标準,不會少到不放,也不會多得離譜。

健康信号:

01屁多

“細嚼慢咽”、“食不言寝不語”是有一定道理的,吞進過多空氣,如吃飯太快、邊吃邊聊或迎風進餐都會讓屁變多,而蕃薯、黃豆、卷心菜之類的産氣食物吃多了就更是如此。

此外,如果有胃腸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統疾病,也會導緻放屁不斷。

02屁少

“屁事”多了不好,少了就更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經常久坐、缺乏運動,都會讓腸道蠕動減慢,這時即使腸道裡有很多氣體,也沒辦法排出體外。

另外,腸粘連、腸扭轉或消化道惡性良性腫瘤等引起的腸梗阻,也會讓人無屁可放,隻能憋在身體裡。

03屁臭

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多會讓屁變臭,但如果排除了飲食的影響,還是長期放臭屁,那就得注意了。

尤其是臭雞蛋味和腥臭味的屁,可能和胃腸炎、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有關,趕緊到醫院檢查一下。

一喝就想尿 VS 多喝也不尿

血液在腎髒的作用下,形成尿液。一旦水多了,身體就會通知腎髒排水,尿也就來了。

水變成尿液,一般需要30-45分鐘,但尿液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反應的時間并不一樣,有的人快一些,隻需要6-8分鐘,有的人慢一些,則可能需要120分鐘左右。

經常放屁和總不放屁,哪個更危險?大便“1天1次”一定比“3天1次”健康嗎?

圖源:壹圖網

是以,一喝水就想尿尿和多喝了也沒有尿意都是正常的,一般沒有好壞之分,主要受到3個因素的影響——

01出汗多少

在運動或者天氣較熱的時候,出汗比較多,水分更多的是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出汗多了,排尿自然就少了。

02膀胱大小

尿液在排出體外前,會先儲藏在膀胱中,是以喝同量的水,膀胱越小的人,就越容易産生尿意。

03膀胱括約肌松緊

這就是考驗忍耐力的時候了,膀胱括約肌的收縮能力越強,就越容易憋住尿意,相對于括約肌較為松弛的人來說,顯得沒那麼着急上廁所。

當然,憋尿可不是什麼好習慣,早改早好哦~

健康信号:

如果尿液中有大量泡沫,且泡沫幾個小時都沒有消散,說明尿液中蛋白質的含量過高,腎功能有可能下降了。

如果尿液變紅,則可能是尿路感染、外傷、結石或其他腎髒疾病所引起的血尿。當然,也或許是吃多了紅心火龍果、甜菜根等紅色素食物,尿液單純變紅而已。

1天一次大便 VS3天一次大便

食物經過胃和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後,剩餘的殘渣就被運到了大腸,并在這裡變成糞便,再加上大腸運動和排便反射,一坨熱騰的粑粑就新鮮出爐了。

便便是人體代謝的“廢物”,如果長期積在腸道裡,不能及時排出,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那麼,同樣是一日三餐,為什麼有的人可以1天拉一次,有的人卻隻能3天拉一次,究竟哪個更健康呢?

經常放屁和總不放屁,哪個更危險?大便“1天1次”一定比“3天1次”健康嗎?

圖源:壹圖網

在一些人看來,每天都拉消化更好,身體也更好,以至于一天不拉就慌得很。還有些人更講究,連排便的時間都有說法,認為早上起床後排便最為健康。

我們的腸道不是過山車,從進食到排便,一般需要1-2天的“磨煉”。而實際上,排便的次數,還和每個人的體質、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密不可分。

有的人胃腸蠕動快,食物從頭到尾的速度也比較快,可以1天一次大便。

有的人飯量不太大,沒有那麼多的食物殘渣,就可能3天一次大便。

不管是每天拉一次還是3天拉一次,也不管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隻要感覺來了,就是排便的最佳時間。與其過度關心時間和次數,不如更多關注排便規律和便便性狀。

健康信号:

參照布裡斯托大便分類法,便便可以分為以下7類:

經常放屁和總不放屁,哪個更危險?大便“1天1次”一定比“3天1次”健康嗎?

圖源:壹圖網

其中,第3和第4種類型是我們的“理想型”便便,第1和第2種有可能是便秘,第5到第7種則可能是拉肚子了。

偶爾出現便秘或腹瀉,一般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即可恢複。但如果問題嚴重,一定要及時求醫,不要想當然地胡亂使用瀉藥或抗生素等。

根據世衛癌症研究機構2021年釋出的資料,結直腸癌是全球新增病例最多的癌症之一,且死亡率排名第二。

相比于胃癌和肝癌,大腸癌經常被人們忽視,但便便的這3個變化,可能就是大腸在求救:

① 排便變得不規律,突然持續腹瀉或便秘,甚至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

② 便血,便便帶血,且持續一周以上、情況反複;

③ 便便突然變細,平時比較粗的便便甚至變得和鉛筆一樣細。

(健康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