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作者:愛做手工的小曦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是大陸一個傳統的節日。

時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柳綠桃紅,草木皆生機勃勃,一片清明景象。

清明節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大陸古代勞動人民根據黃道上的不同視位而定的。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平分為十二次,太陽運作到某次就為某節氣。由于比較客觀地科學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是以古代人用它來安排農活。《歲時百問》一書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一首民歌寫道:

清明節,上田頭,皇帝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去送飯,文式百官在後頭。

可見當時從上到下,是何等重視節氣和農業生産。江南還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諺。畢北地區有“清明早、立夏遲,谷雨種棉正當時”的農諺。對于農業,清明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氣。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節日與節氣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标志,而節日卻包舍着某種風俗和紀念意義。那麼,清明又是如何演變為節日的呢?據《荊楚歲時記》中稱:“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由于很相近,人們便把清明和寒食并稱了。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古時,到了小雨紛紛的清明節,人們有禁火寒食,上墳掃墓,踏青春遊的習慣和插柳植樹的習俗。民間有“清明不載柳,紅顔成皓首”的諺語。有的地方,在清明前還把井溝打掃幹淨在井邊插上柳條,據說“井井有條”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

清明,不僅是農事的一個節令,也是一個富于詩意的節日。

2. 禁火寒食

清明節習俗之一是禁火寒食。

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的。早在2600多年前,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後母的陷害,就離開了晉國,流亡在外。

重耳在流亡期間,受盡了艱難困苦,有一次,他們在軍兵的追趕下,逃進一架大山裡,幾天幾夜沒有吃東西,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再也挪不動步了,便坐在一條破席上仰天長歎。“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将來晉國百姓不得安樂了。”随從介子推聽了非常感動,想到重耳此刻還念念不忘百姓,應好好保護他。

于是,介子推情悄跑到背靜處,把自己腿上的肉下一塊,用火烤熟,雙手捧着一碗肉湯遞給重耳。重耳接過,忙狼薦虎咽地吃了個精光。之後才想起來向介子推:“哪來的肉?還有嗎?”介子推把褲子卷起說:“肉從腿上來,公子如不夠吃,臣願再割另一個腿肚肉奉君。”重耳望着還在流血的大腿,激動地流下眼淚對介子推說:“你這樣厚待我,有朝一日,我将重重回報你。”介子推聽了苦笑着說:“我并不求報答,隻要我們度過難關,将來你當了皇帝,多思治國之方,多謀百姓之福,我就心滿意足了。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來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皇帝,把當年随他一塊兒流亡的人都進行了重重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重耳面前為介子推叫屈,重耳才猛然想起,心中十分愧疚,便馬上差人請介子推來受賞封官。可是差官去了幾次,介子推卻不來領封,重耳隻好親自去請,結果隻見介子推的家門已上鎖,鄰人說,介子推前一天背着老母躲進綿山了。重耳聽了隻好領着兵丁來到綿山,到處尋找呼喊,可是連個影子也沒有,山高林密,上哪兒去找他當年的恩人呢?

有人獻計,要他放火燒山,山上四處起火,介子推自然會出來。重耳聽了覺得有理,就下令火燒綿山。

不一會兒,煙霧遮天,滿山火起,烈焰飛騰,映紅了半邊天,可是終不見介子推出來。 等大火熄滅後,隻見他和老母靠着一棵大柳樹一同被火燒死了。重耳見狀大哭一場,十分後悔,然後移屍安葬,發現樹洞裡有血衣襟一片,上有幾行血書: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願政清明複清明。

重耳讀罷,又痛哭了一陣,後将介子推屍體葬于大柳樹下,把綿山改為“介山”,還規定每年到了這一天,都要嚴禁煙火、吃寒食,以示紀念,後來就稱寒食節,也叫禁火節。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當時,在清明節前後,百姓家家門上挂柳枝,人們還帶上食品到介子推墓上野祭、掃墓,以表懷念。到了三國時代,曹操曾下過“絕火寒食”的指令,唐代白居易寫過《寒食野望吟》的詩,宋朝時,規定從“寒食”至“清明”祭掃墳墓三日。

現在,人們在清明節禁火寒食的習俗已沒有了,頭上戴柳、門上插柳的現象也少見了。然而,介子推綿山自焚的故事卻廣為流傳,當清明節到來之際,人們總是記起這位“士甘焚死不公候”的忠臣一介子推。

3.掃墓與踏青

“掃墓,在古代清明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可見清明出郊上墳早有其記載。

墓前祭祀祖先,稱為掃墓。秦朝以前已有祭墓之事,到了唐代開始盛行。《清通禮》上說:“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圹茔,屆期素服詣墓,具灑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上面的古文,就是說春分以後,冰消雪化草木複蘇,人們在清明節上墳,要清除雜草,添土整墳,同時擺上供品, 焚燒紙錢以寄托尊祖敬宗的孝思。

如今,每逢清明節,人們除了到祖先、親人墳上掃墓外,還紛紛到烈士陵園掃墓,寄托哀思,盡我們“思時之敬”,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莫忘千百年沿襲下來的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踏青,又叫遊春,古時叫探春、尋春。

在清明節,北方人重掃墓,南方人重踏青。明代的史料上說:“北人重墓祭,每遇寒食,郊外哭聲相望,至不忍聞,南人借祭墓為踏青遊戲之具,紙錢未灰……主客無不頹然醉倒。”

後來北方人在清明節,除了掃墓外,也很喜歡踏青。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京都外河為中心的清明節的熱鬧情景。在這長幅畫卷中,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牧省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當時的《蘇堤清明即事》中寫道: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萬株楊柳屬流莺。

清明時節,正是春回大地,萬象蔥茏、柳絮飛花、百鳥争鳴的美景良辰,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憋悶了一冬的人們,出來踏青,心情會感到格外舒暢。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4.雨景詩詞多

古往今來,清明季節,空氣清新、陽光明麗,但有時又小雨紛紛。這就引得曆代文人的詩興大發,關于清明前後雨景的詩詞很多: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詩寫的是春風中的絕美景緻。另一首:

乍疏雨,洗清明,正豔杏燒林,

湘桃繡野,芳景如屏。

這首詩寫的是雨過初晴的杏林山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春雨,有聲有色,形象入神。杜牧也寫下了留傳古今的名篇佳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詠清明的詩,語言隽永,情景交融,生動地繪了古代清明節的風景,令人讀後如臨其境,人在畫中。

清明節時有小雨,是冷暖空氣沖突激烈時,太平常上暖濕空氣勢力日益增強,不時與南下的冷空氣交鋒,是以, 便形成時陰時晴、忽冷忽暖的“雨紛紛”天氣。這一自然情況,給清明節增添了許多詩話、趣聞和風景。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5清明飲食風俗

清明節不同的地方會吃不同的食物

有的地方吃青團,有的地方吃雞蛋,有的地方吃馓子,有的地方吃芥菜飯,有的地方吃田螺。

小曦隻知道這幾個,清明節還有哪些飲食風俗呢?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我們下個傳統節日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