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請相信少數人的力量!

作者:鷹眼觀天1234

有一句話,讓我深有感觸。

問:“怎麼樣擁有不一般的人生?”

答:“不要做一般的人。”

何謂一般?此時社會上的大多數人的所思所言所行,就是一般。在古代,一個人如果談論和實踐男女平等,就是不一般;而在今天,談論和實踐男女平等,就是一般。

王小波在他《沉默的大多數》一文中,指出大多數中國人不愛在公共場合說話、與别人說理,是因為信奉“開口是銀,沉默是金”的道理。

早在七十多年前,心理學家就做過嚴格控制的實驗來尋找答案,即研究個體在群體之中的行為表現。

他們對從衆現象的出現機制和邊界條件,特别是“衆口一詞”的效應進行研究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相當出人意料的結果。

所謂“衆口一詞”效應,指的是在你發言之前有多少人表述了彼此相似、但與你心中的觀點相左的意見。

如果在你發言之前的所有人都作了如此表述,那麼你改變初衷的可能性就會相當的大,也即“衆口一詞”效應。

最近用AI作為團隊成員參與實驗,也發現,機器人表達不同意見和真人成員的效應不相上下!

究其原因,原來是“持不同意見者”的表态,能夠沖擊、甚至毀掉大多數人所建立的共識,對後來者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起到了極大的鼓勵作用。

這種與從衆正好相對立的效應,我們稱之為“一個人的力量”。

力量來自絕大多數,就是來自多數人。但是,方向來自于少數人!

對于河流而言,少數人就是在路上開鑿坡度的人,就是在某處修建水壩的人,就是在某處挖掘出彎道的人……河水順着這個被少數人主導的方向前進。

請相信少數人的力量!

伯克森悖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少數人的判斷比多數人更準确。這個悖論的名字來源于統計學家伯克森的研究。

伯克森發現,當少數人對一個問題的看法與多數人不同,但這個少數人是有關聯的,即他們之間有共同的經驗和知識時,這個少數人的判斷往往比多數人更準确。

這個悖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比如在投資決策、政治選舉和團隊決策中都有展現。

管理學家認為,一個有效的團隊應該包括不同的聲音,即不同的經驗和觀點。在做決策時,團隊成員應該積極地聽取少數人的聲音,尤其是那些有關聯的少數人。

總之,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積極地聽取少數人的聲音,尤其是那些有關聯的少數人。這些聲音可能會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幫助我們做出更準确的決策。

美國電影中有一部非常經典的《十二怒漢》,講的就是一個認為被告無罪的陪審團成員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說服另外十一個一緻認為被告有罪的陪審團成員的故事。

而從曆史的真實事件來看,人類認知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也不乏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案例。

最早提出“少數人的影響”這個概念并作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的學者是莫斯科維奇(Serge Moscovici)。

他認為,曆史上有許許多多的事例都說明少數人可以影響多數人,并改變多數人對事物的認知。

比如伽利略、達爾文、馬克思、愛因斯坦曾經都屬于“少數者”,但正因為他們的敢于“冒犯”既有的社會規範,才使他們的思想改變了多數人對事物的認知,後來終于變成主流的聲音,改變曆史的程序。少數人的力量不容低估。

是以,當我們發現自己是“少數人”的時候,大可不必太過緊張害怕。

在你顫聲說出你的“少數者聲音”之時,卻能給你後面的人更多的勇氣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影響與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影響應該是對稱,而不是一邊倒的,這是一個“雙向影響過程”。

莫斯科維奇後來又研究了在什麼情況下,少數者能夠有效影響多數人。

第一個重要條件是少數人所采用的行為方式。比如用終極真理和正義為依托來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個則是行為的一緻性。如果少數人持之以恒地堅持一個觀點,随着時間的流逝,就可能對多數人産生相當的影響。

如果你發現第一次大家對你提出的問題完全不予理會,于是在第二次、第三次開會的時候提出新的意見表示你的懷疑,你能夠影響他們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第三個是少數者的态度不顯得太固執。

比如你在開會時提出了與衆不同的意見,但别人當即對你提出的異議做出了應答,并解釋了為什麼他們覺得你是過于悲觀的原因。如果這時候你還表示出完全對他們的解釋不能聽取,仍舊“固執己見”的話,那麼你的意見對他們的影響程度就會相當有限。

反之,如果你能夠客觀承認他們的分析,但同時又強調你的立場的合理性的話,你對他們的影響就會增加。

再說回“雙向過程”。莫斯科維奇的關鍵論點是:從衆現象雖然發生,但這并不意味着從衆的個體真正從内心接閱聽人人的觀點,在多數情況下,他們是為了“合群”,為了被衆人接受。

是以,一旦這種社會壓力去除或者不存在,人們就會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觀點。

而在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過程中,情形則恰恰相反。

少數人“勢單力薄”,即使多數人中有人同意他們的觀點,迫于“壓力”,也不敢表達,以便劃清自己與他們的關系。

但是,少數人的觀點常常會挑戰多數人的想法,使他們在頭腦中激起思考的漣漪,使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

這個過程有可能使他們漸漸接受少數人的觀點,但通常會需要一段時間。

這時,一旦社會壓力解除,或者在“少數人”不存在的場合,他們反而可能接受“異端邪說”。與從衆不同的是,這種接受表示的一定是内心的認同。

少數人的力量,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