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囑二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略顯沉重;和遺囑有關的話題,在不少人看來,都是不太吉利的話題;訂立遺囑,許多人都認為,應該是晚年才需要考慮的事,甚至有人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然而如今,許多還沒踏入社會的00後,卻已經開始寫下了自己的遺囑,他們似乎對“死亡”毫不避諱。
01
近日釋出的2023年度《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中青年訂立遺囑數量十年增長了24倍,其中,90後和00後訂立遺囑的人數,呈現出明顯的上漲趨勢。
讓人驚訝的是,現在00後最大的也才24歲,遠沒到傳統觀念中,應該訂立遺囑的年齡。
在傳統文化觀念中,遺囑一般和“将死”挂鈎,隻有年事已高或身患重病的人,并涉及私人财産分割和處置問題,才會想到訂立遺囑,是以,當沒車沒房沒存款的“三無”00後開始立遺囑時,隻會讓大多數人覺得他們是在鬧着玩、作秀。
不過對此,這群年輕人卻不以為然。
作為注重個性和自我表達的一代,他們不再将遺囑和“催命符”相聯系,反而認為這是一種對自己、親友、生活和未來的一種理性思考。
尤其是在見過和經曆過太多天災、人禍等不确定因素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人生難以掌控,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與其到時候給親友們留下一系列的未知,不如在現在緊握住人生的主導權,将一切盡可能安排妥當。
在人生才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思考起了“身後事”,對于00後來說,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02
“錄像時不要哭泣,立遺囑是開心的事情。”這是寫在中華遺囑庫電子螢幕上的一句話,遺囑意味着死亡,死亡又怎會讓人開心呢?
由于從小到大缺乏死亡教育的經曆,導緻大多數人一直都對“死亡”避而不談,但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各種關于死亡的觀點也被大衆熟知,這屆年輕人似乎開始無師自通般的主動掌握死亡的真谛。
史鐵生曾在《我與地壇》中寫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作為生命必然抵達的一部分,死亡遲早都會發生在我們所有人身上,但死亡也充滿着不确定性,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它會何時到來,死後的人生也無法掌控,而這正是所有和死亡相關的遺憾的來源。
對于年輕人來說,立下遺囑便是減少遺憾的第一步。
它可以是那些深埋在心中未能說出口的話,繼續向親友們訴說着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安排具體的财産配置設定資訊和後事,不至于到時候家人們到時候手足無措;甚至還可以是一個“帶弟弟吃一頓海底撈”“照顧小貓、小狗”之類的簡單願望……
或許遺囑永遠無法寫盡自己心中所想,但它至少能讓人重新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雖然死亡帶來的遺憾永遠無法徹底消除,但如果能提前安排好“身後事”,何嘗不是一件減少遺憾的開心事呢?
03
有位年輕網友分享了自己訂立遺囑時的感受,“就像是提前死過一回,仿佛已經站在生命終點回望了自己的一生。”
遺囑,不僅是在交代着自己的“身後事”,同時也是對自己當下生活的總結和反思。許多年輕人之是以會在立遺囑的那一刻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也正是因為遺囑讓他們重新看到和生活的關系。
“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着。”對他們來說,提前思考“身後事”,也是學會好好生活的開始,它和熟知的成人禮一樣,也是人生裡程中的一個重要儀式。
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無所謂的,到底什麼是應追求的、什麼是可以放下的……一切都在立下遺囑的時候已經有了答案。
或許正是知道和房子相比,父母需要的是關心和陪伴,那位女孩才會寫下“把房子留給閨蜜”的遺囑。
事實上,作為人生必修課,這屆年輕人已經不再逃避死亡,他們正在接受“人固有一死”的必然性。
寫悼文、立遺囑、拍遺照、捐器官……越來越多和死亡相關的活動和議題,正在變得年輕化,而這也意味着這屆年輕人開始正視死亡、思考死亡,并開始對死亡祛魅。
時至今日,死亡依舊是一個讓人感到恐懼的話題,但他們不再像過去一樣避而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