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越來越優秀,從父母學會“閉嘴”開始|精選

孩子越來越優秀,從父母學會“閉嘴”開始|精選

孩子越來越優秀,從父母學會“閉嘴”開始|精選

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聽話,親子之間的沖突更多,距離越來越遠。在恰當的時候,學會閉嘴,也是一種智慧,對親子關系、孩子的成長發展更有利。

本文作者|錢志亮

本文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最近看到一個故事,覺得很有意義:

有位媽媽喉嚨發炎,嗓子啞了。

這天,兒子放學回來說:

“媽媽,今天老師批評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

這位媽媽很想批評孩子,可是因為說不出話,隻好幹瞪眼。

兒子接着說:

“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都是我自己寫的,為什麼老師都看不到我的努力。”

說着說着兒子委屈地哭了,媽媽默默地抱了抱兒子。

兒子哭完,突然說了一句,“媽媽謝謝你。”

她愣了一下,兒子又說:

“謝謝你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

故事裡,媽媽全程沒有說一句話,隻是默默傾聽,卻讓孩子表達了情緒、說明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媽媽的傾聽和擁抱,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被了解,于是心生感激,并萌生出一種想要努力變好的意願。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家長說得越多,孩子

反而越不聽話,親子之間的沖突更多,距離越來越遠。

在恰當的時候,學會閉嘴,也是一種智慧,對親子關系、孩子的成長發展更有利。

1

1

1

學會“閉嘴

”,孩子才會敞開心扉

認識的一位媽媽,一直苦惱于自己和兒子的關系。

兒子上高中,平時在家總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和她多說兩句就不耐煩,而和同學語音聊天時就會有說有笑、充滿活力。

她反映的情況,是許多家長的共同困惑: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有人曾分享自己的經曆,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跟媽媽分享一包好吃的薯片,她卻教育我說這是垃圾食品,不要多吃。”

“參加運動會接力賽沒有取得好名次,難過地告訴家長時,他們冷嘲熱諷,怪我平時不好好鍛煉身體。”

“上國中的時候錢丢了,啃了一個星期友善面,回家告訴媽媽,她說怎麼别人沒丢就你丢了,是不是自己花了不承認?”

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并沒有好好聽孩子說,總是擺出一副“權威者”的樣子,急于對事情下結論、做評判,給孩子貼标簽、講道理。

孩子越來越優秀,從父母學會“閉嘴”開始|精選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情緒、感受都沒有被父母真正看見,得不到了解。

這種挫敗感、失望感越積越多,漸漸地,孩子就不想和父母交流。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

“無關回應”

,當人得到的回應與期待不符時,就會失去交流的興趣。

大多數時候,孩子跟父母傾訴,是希望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和了解,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批評。

當他告訴父母一件開心的事時,是想要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喜悅,感到快樂;當他沮喪、挫敗時,希望父母可以給他安慰,或是簡單的一個擁抱。

這些時刻,會讓孩子感到被愛、被接納,内心生出無窮的力量。

孫俪曾分享過自己作為“過來人”的育兒經驗: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隻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了解他,支援他,鼓勵他。

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道理再好,也隻是冷冰冰的語言。

隻有情感上的互動與了解,才能通向孩子的内心,增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願意敞開心扉。

當孩子在傾訴的時候,家長學會閉嘴,多聽孩子說,更能加深對孩子的了解,同時消除自己的偏見。

有時候,一句“我了解”,勝過千言萬語。

1

2

1

學會閉嘴,孩子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有一次在商場等位吃飯時,旁邊一位媽媽帶着孩子在玩樂高,全程嘴裡的話就沒停下來過。

“你這擺的是什麼?不對不對······”

“紅的跟紅的放一起,綠的跟綠的放一起······”

“哎呀,笨手笨腳的,你看我怎麼弄的······”

我眼看着那個孩子從一開始的興緻勃勃,眼裡閃着亮光,慢慢開始迷惑,不知該從何下手,到了後來神情黯然,開始東張西望,對眼前的樂高失去了興趣。

生活中,孩子學習和獨立做事時,有些家長總是忍不住在一旁指手畫腳。

事實上,這種不請自來的“打擾”,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打斷他的思考程序。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經常充滿了各種擔憂,擔心孩子受傷、吃虧,怕自己沒照顧周到,于是處處保護和限制孩子:

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家長跟在後面,着急地說:“慢點跑,别摔着。”

孩子嘗試自己倒水喝,家長:“小心把水灑了,我來倒。”

孩子學大人的樣子掃地,家長:“别添亂了,去玩吧。”

孩子越來越優秀,從父母學會“閉嘴”開始|精選

家長自以為對孩子好,實則限制了孩子的嘗試和探索行為,剝奪了孩子鍛煉能力的機會。

大驚小怪,過分渲染某種行為的危險性,會增加孩子心中的恐懼,對外界環境充滿不信任,性格變得膽小,畏手畏腳,遇到困難和挑戰就退縮。

總是唠叨、提醒孩子,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産生厭煩心理,自信心逐漸下降。

作家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多年前,當我第一次回國,單獨上街去的時候,母親追了出來,一再地叮咛着:‘綠燈才可以過街,紅燈要停步,不要忘了,這很危險的呀!’

當時,我真被她煩死了,跑着逃掉,口裡還在悄悄地頂嘴,怪她不肯信任我。”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智慧的家長,應當慢慢放下那顆擔憂的心,學會閉嘴,相信孩子能行,安全範圍内,讓他安心地去嘗試、探索、獨立做事。

隻有從小開始得到充分的鍛煉,孩子的各項能力才能提高,變得自信、勇敢,将來更好地适應社會。

1

3

1

學會

“閉嘴”,孩子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長大

對許多家長來說,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有了孩子後,總想着把自己覺得對的、好的給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來成長。

一旦孩子不聽自己的,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怕孩子走彎路、做出錯誤選擇。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很常見:

逛超市,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洗髮乳,媽媽認為孩子這個不好,說服孩子拿自己選的那款;

孩子很喜歡跳舞,家長則以近期成績下降為由,停掉孩子的舞蹈興趣班;

聯考填志願,孩子想去省外的大學,家長一直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選離家近的、好找工作的專業······

殊不知,家長自認為“正确”、“好的”,卻并非孩子想要的。

孩子發現,小到穿什麼衣服、看什麼書,大到興趣、專業,自己都無法做主,久而久之,内心越來越空虛、壓抑,越來越想逃離。

孩子越來越優秀,從父母學會“閉嘴”開始|精選

教育家杜威曾說: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家長講的道理再正确,沒有實際經曆體會過的孩子,無法真正了解和接受。

家長給孩子指引的道路再光明順利,孩子更想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

正如武志紅老師所說: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隻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

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别人選擇,那麼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家長愛孩子,應當充分尊重他的獨立人格,把握好界限。

原則範圍内,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學會閉嘴,不把自己的道理和經驗強加給孩子,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做事,并承擔後果。

即使會走彎路、吃虧、碰壁,那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孩子隻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選擇,并親身實踐、體驗,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經驗,成長為獨立、有主見、思想成熟的人。

朱自清在《沉默》中說到: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不說”比“說”更難,這裡面的智慧,需要家長不斷思考和學習。

簡而言之,難聽和傷人的話不說,枯燥的道理和唠叨少說,話語有分量,說到點子上,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本文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本文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責任編輯|王佳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