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作者:羅花花

近年來,全國範圍内多個城市如哈爾濱、蘭州、青島、重慶、上海等紛紛出台了關于禁止生産銷售冥币紙錢的相關規定。其中,上海的規定相對寬松,主要要求殡葬服務機關及其從業人員勸阻和制止在殡葬服務場所中妨害公共秩序或抛撒、使用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行為。其他城市則在一定程度上都含有禁止冥币紙錢的銷售和生産。此次,江蘇南通市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明确禁止了冥币紙錢的生産與銷售。面對這些規定,我們不禁要問:這些規定是否合理?我們普通群眾是否應該支援?成了廣為談論的話題。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追溯曆史,我們何時開始使用冥币紙錢來祭祀逝去的親人呢?

據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記載,古代人們曾用實物祭祀逝去的親人,這些東西可都是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貴重物品。漢代則開始使用寶錢陪葬。從魏晉時期起,紙錢逐漸成為送葬的用品。到了唐代,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盛行燒紙錢送葬。由此可見,使用冥币紙錢進行祭祀在大陸已有深厚的曆史淵源,且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接下來,我們需要審視這些規定的依據是否站得住腳。

以南通最近釋出的内容為例,其主張“摒棄喪葬陋俗,倡導文明祭祀”,将燒冥币紙錢視為陋俗和封建迷信。然而,這一觀點在我看來并不成立。首先,從大陸的曆史文化來看,祭祀逝去的親人是對孝道的展現,這不僅是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更是對後代進行孝道教育的重要方式。我們自古有訓,百善孝為先,其實祭祀去世的親人也是孝的一種,這不僅僅是我們大人在懷念已去世的親人,這是在教育後一代人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讓我們想想,父母親人過世了都要花錢買冥币紙錢孝敬,那麼對活着的長輩親人是不是更應該逢年過節要買些東西去看看,孝敬一下?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其次祭祀逝去的親人也展現出了對生命的尊重。想想我們在給親人燒紙錢祭祀時,誰不是莊嚴肅穆,有誰是嘻嘻哈哈的。我小時候不懂,在這個時候嘻嘻哈哈,結果迎來兩個大巴掌。從那個時候起我就知道對于生命要尊重,要敬畏,對長輩更要尊敬。最後就是說白了我就是想我的親人了,哪怕他已經去世我也希望他過得好,燒紙錢是我們寄托哀思的而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最簡單易行的方式。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當然,另一方面,文中提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這一點确實是一個有力的論據,我們也必須正視燒紙錢所帶來的污染問題。特别是在城市中,大量燒紙錢會導緻煙塵彌漫,對環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在農村是到墳上燒紙錢冥币,還容易引發山火,俗話說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這并不意味着我們應該完全禁止燒紙錢,畢竟這并不是一個日常行為,其影響與燃放煙花爆竹類似,可以通過對購買或者出售冥币紙錢數量的合理限制以及宣傳來減少其負面影響。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最後對于這樣的一刀切規定,如果立即執行,我們需要解決幾個問題。首先,對于已經生産完成的冥币紙錢等祭祀用品,不能簡單地一收了之,應該給予一定的緩沖時間,讓紅白喜事店主有機會消化這些财産。其次,随着清明節的臨近,我們需要尋找合适的祭祀方式,既要文明又要展現對親人的思念。相關部門應該提供指導性的方案和意見,而不是簡單地禁止祭祀。畢竟,清明節的意義在于緬懷先人,傳承孝道,是中華民族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結束語:雖然這些城市出台了禁止生産銷售冥币紙錢的規定,但但是目前執行肯定有難度。當然去強制執行的更是很少,隻能說有了明文規定,有了更加強硬的勸阻理由。完全禁止燒紙錢,個人認為是行不通的。但我們可以考慮限制數量或尋找替代方式,如用紙花代替紙錢,不要燒。祭祀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在傳承中展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最後的最後,清明節将至,我們不僅僅緬懷自己的親人,更向為我們中華民族之和平、社會穩定而犧牲的先烈們緻敬,先烈永存,家國永念。

燒紙錢是陋俗還是傳統?多城禁令下的文化思考

#清明祭英烈##全面禁止燒紙大家支援嗎##南通禁止制造、銷售冥币等殡葬用品,違規将處3倍以下罰款##清明節祭祀##清明追思家國永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