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群特殊“老師” 呵護“星孩”健康成長

作者:東南網

今年是“影子老師”林秋紅護航“星孩”成長的第6個年頭。從一名社工到一位“影子老師”,她一直緻力于陪伴、引導孤獨症兒童更好地融入校園、融入集體、融入社會。

“星孩”,想必您并不陌生,人們稱孤獨症兒童為星星的孩子,兒童孤獨症又被稱為兒童自閉症。“星孩”猶如一顆星星,在自己的黑暗世界中獨自閃爍,發出強烈卻難以被看見的光芒。但“影子老師”,也許您還是第一次聽說。顧名思義,“影子老師”就像影子一樣陪伴在“星孩”身邊,引導他們在學校适應學習、了解規則、與人交往,融入主流環境,是名副其實的“護星人”。

在4月2日第十七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來臨前夕,記者來到芗城區啟能康複中心,走進“影子老師”這個鮮為人知的群體,了解“星孩”的學習生活和專業工作者的“護星”故事。

“護星人”

年紀越小康複效果越好

“寫完這排才能站起來哦。”在啟能康複中心的教室裡,林秋紅溫柔地向正在上幼稚園的小龍(化名)提醒道。小龍點了點頭,轉過身,重新把目光放回面前的注意力訓練。

林秋紅告訴記者,陪伴“星孩”在普校學習時,這一幕已是家常便飯。以“影子老師”的身份,入校陪伴孩子在普校學習時,林秋紅需要一刻不停地陪在孩子身旁,不時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積極與老師同學互動、控制情緒。

何為“影子老師”?林秋紅介紹,“影子老師”是指具備專業幹預知識和技術的個人,進入幼稚園、國小教室或其他學習場所,為特殊兒童創造積極友好的人際環境,并提供積極正向的行為支援:包括與校上司、班主任、各科任老師、同學們溝通,協助教師給特殊兒童制定教學計劃,記錄并報告特殊兒童的表現情況和康複教育進度,是特殊兒童在家校合作中的支援者、溝通者。

林秋紅曾經是一名社工,六年前進入啟能康複中心,接觸了不少特殊兒童。彼時,她明顯地感覺到了孤獨症孩子與一般孩子的差距。一般的孩子在學習時,很快就能掌握運用,而孤獨症孩子在認識數字、辨認顔色以及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時,往往教十幾遍甚至幾十遍也學不會,這令她大為觸動。“這叫做孤獨症譜系障礙,表現在智力、語言等各方面發育的全面遲緩,存在社會交流障礙和重複刻闆行為,網上常有‘孤獨症的孩子其實是天才’的言論,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林秋紅說。

“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跟随和照顧孩子,而是在多變和具有挑戰性的學校環境中為孩子提供專業支援,幫助他們掌握集體生活中的必備技能,最終的目标是希望孩子能脫離‘影子老師’,獨立成長。”林秋紅告訴記者,目前她所帶的一名國中生小傑(化名),從國小就開始進行康複幹預,屬于能力程度比較好的孩子,他甚至可以自己騎自行車上下學。

如今,陪伴小傑在普校學習時,林秋紅這個“影子”已經逐漸從教室内退出,轉為在教室外觀察,幫助小傑處理人際溝通方面的問題。“小傑在學習上完全可以獨立,英語能考130-140分呢,還交到了自己的朋友,是以我建議,孤獨症孩子要及早幹預。幼兒時期,兒童大腦發育的可塑性最強,7歲前是自閉症兒童幹預的黃金期,年齡越小,幹預效果越理想。”林秋紅說。

現實

孤獨症康複專業人才稀缺

啟能康複中心校長陳晴告訴記者,“星孩”在幼稚園和一、二年級階段,在學校的處境可能還算平常,往往從三年級開始,身邊的同學就會感受到他們的異樣。

“‘星孩’雖然在表達上存在障礙,但他們對周邊環境友好與否的感覺非常清楚。”陳晴表示,除了部分高功能自閉症孩子,多數“星孩”缺乏基本的語言、生活及學習技能,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會突然發脾氣,同時還面臨如廁、就餐等生活問題,獨自入校并不現實。這時,“影子老師”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目前漳州地區的“影子老師”還處于缺乏狀态。

據了解,目前,“影子老師”并不在《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之中,多數國家也尚未在該領域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高校的職業教育中也沒有直接對口的專業,從業者多是由特殊教育專業畢業,或是由社工、學前教育、心理專業從業者轉型而來。在大陸,14歲以下的自閉症兒童約有300萬人,而從事自閉症康複方面的專業人員僅有10萬左右,人才缺口極大。

而要成為一名“影子老師”,不僅要有耐心、責任心,還要有一顆強大的内心。“幹這行不容易,我以前是普幼的老師,剛轉行時,面對突然情緒激動、怎麼講也講不聽的孩子,内心常常處于無奈狀态。”陳晴告訴記者,“‘影子老師’這個概念,在一般大衆之間也不普及,我們的老師在學校陪孩子時,經常被别的同學叫作某某某的保姆或阿姨。”

此外,聘請“影子老師”的費用,不是每一個孤獨症家庭都負擔得起。目前在漳州,專業的“影子老師”一對一陪“星孩”進入普校學習的費用,時長半天的,一月需要3000元至5000元,時長一天的,一個月需要7000元至10000元。

由于“影子老師”的缺乏以及聘請費用較高,家長陪讀成為“星孩”入學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對此,陳晴表示:“有時候,孩子可能因為一個物品位置的移動,就會變得狂躁不安,專業的老師才能了解孩子的思維邏輯,找出行為古怪的原因,及時調整他的行為。而大部分家長入校陪讀,隻是為了保護孩子不受欺負,實際上并沒有康複幹預效果。”

關注

護航“星孩”需多方支援

“我隻要能比孩子多活一天就好。”這是記者從“星孩”父母口中聽得最多的心聲。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幾乎每個“星孩”的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能和一般的孩子一樣在普校學習、健康成長,即使有一天失去了父母的庇護,也可以獨立融入社會。這一方面需要家長及時發現患兒的孤獨症症狀,并積極盡早開始康複幹預訓練。另一方面,則要為“星孩”創造一個友好的社交環境,讓他們感受到他人的善意,進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陳晴告訴記者,目前龍文區的一些中國小已經“接納”了“影子老師”陪“星孩”随班就讀,在“影子老師”的介入下,同學們很快就包容并了解了“星孩”不同尋常的情況,這讓“星孩”在普校能更好地融入班級,感受集體的善意和溫暖,也十分有助于“星孩”提高學校及社會适應能力。

面對孤獨症兒童,許多家長都有一種既現實又充滿希望的複雜情緒。一位爺爺說:“我們還是希望孫子能上普校,像一般孩子一樣學習,我們會盡全家之力為他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支援。”另一位母親則表示:“我希望我兒子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享受生活的快樂,經過‘影子老師’的幫助,孩子已經開始主動和我們分享學校裡的事,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和孩子爸爸都感到很欣慰。”也有大齡孤獨症患者的父母表示:“孩子都成年了,再繼續做訓練,我們的經濟也比較難負擔,未來要怎麼辦,走一步看一步吧。”

“18歲以下的孤獨症患者在我們中心做康複幹預,一個月可以獲得殘聯1700元的補貼,相當于自己隻要負擔幾百元,而18歲以上的就沒有這個補貼了,是以有很多大齡患者都是成年後就不來了,變成在家裡由家長看着。”陳晴表示,康複幹預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中斷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打回原形,這就是孤獨症的現實,對于無法繼續幹預的大齡患者,他們也很痛心,希望社會各界可以對孤獨症患者多一些關懷,多一些支援和幫助。(閩南日報記者 肖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