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作者:文史充電站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同樣都是小麥制作的面粉進而生産出來的主食,但是在中西方之間卻神奇的發生了一定的差別變。中國誕生了以蒸為烹饪基調的“饅頭”而在西方則孕育出了以烤為主的“面包”。是什麼形成了這兩者之間的神奇的差別了呢?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孕育出來烤面包呢?[啤酒]

1

面包的“起源”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如果要探究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孕育出面包這一問題,我們還是得從面包的誕生說起。雖然具體的起源目前仍然是衆說紛纭。但是大部分觀點還是認可古埃及起源說的,也就是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有個聰明的古埃及人突發奇想,将分給自己的小麥粒磨成了粉,加水發酵,然後用火烘烤,讓他沒想到的是,此舉竟然做出了一個好吃的團子來。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這種獨特的松軟之中略帶一點韌性的口感,是他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對此他們表示:哎呀,真香!由此面包就可以說真正的出現在了人類文明之中。這可以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場飲食文化變革自此拉開,随後,來往的商人的航船将埃及的小麥以及面包的制作技術廣泛傳播。

通過文化交流,漸漸的整個地中海周邊的地區,面包飲食開始主宰人們的腸胃。對此,在古希臘的記載中,就曾經明确的說,希臘民族是吃面包的民族,是以是文明開化的民族。這就産生了一個論點,那就是在當時,古希臘人眼裡不吃面包的就可以歸類為蠻族。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這話咱中國人肯定不愛聽,因為我們那時也早已是文明開化的民族。你們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曆施多德,我們也有孔子莊子和墨子啊。不過我們就不吃面包,當然不吃面包不代表沒有小麥,事實上處于先秦時代的中國早已種植小麥,小麥是大陸傳統的谷物之一,這從周朝遺址上出土的碳化小麥粒就能證明。

2

小麥在中國的發展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不過當時咱們的祖先的确很少吃小麥,這是當時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決定的,那時吃谷物的方式是“麥粒飯”而非磨成粉二次加工,麥粒飯可以了解為現在的大米飯和濃粥的中間産物,而小麥因為表面麸皮過厚且質地堅硬,制作麥飯的口感并不好。

總之一句話,在先秦時代,中國人應該沒有見過面粉。面粉都沒有,發酵面包就更無從談起了,那時候中國人主食的榜一大哥就是小米。中國真正迎來面食的時代,還得到西漢時期,那個要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就曾向漢武帝提議在關中地區廣泛種植冬小麥,用來在冬天播種更多的作物,不至于荒廢土地。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而小麥種植需要充足的水利灌溉,在那個時代已能得到滿足。秦漢時期的官府可以說是相當重視水利建設,灌溉農業的發展有聲有色。董仲舒這個大思想家在經濟上的考慮的确正确,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大吃貨。

因為他那個時代,中國已經有了石磨技術,中國人也點開了小麥的烹饪科技。也就是經典的湯面和傳統的面食,對湯面這東西他生活的時代就已有之想必這種滋味令他難忘。而且就在這段時期裡,當時的人就已經掌握了通過酵母菌來給面團發酵的技術,這時候面包科技的前置條件其實都已經完成。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可是當時的中國人卻并沒有做出面包,而是另一種食物,那就是饅頭和它衍生出來的一系列食物。比如,宋代高淳的《事務記源》中說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其實那是肉餡包子,用各種肉類包裹在面團裡蒸制,今天的上海人還稱包子為饅頭。

但中國之中除了上海以外,真正普遍為今人所認知的饅頭,其實前文中已經說了,早在西漢末年發明發酵之法之後就已出現,不過那時候的人們叫它“餅”,這是因為當時的發酵技術還有很多問題。那麼問題來了從漢至宋,乃至後世的明清時期,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制作出面包卻做出了饅頭呢?

3

烹饪工具帶來的差別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曾經有人提出過一種說法,是西方人多是遊牧民族的後代,因為生活時常需要遷徙是以采取最簡便的烹調方式。而直接在火上烘烤食物,可以說是人類最便捷的方式,不過這個理由還是有些牽強,因為發明面包的古埃及人可是妥妥的農耕民族。

甚至一度還是古羅馬人賴以生存的大糧倉,而且烤制面包可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你看看古羅馬遺存至今的面包烤爐就可以知道,這些烤爐建造考究面包師也必須擁有精湛的技藝。在古羅馬,面包師的地位相當高。甚至史籍之中就有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就有面包師被選上做了執政官的案例。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是以說,用這種所謂的似是而非的民族文化,來刻意的牽強附會是不對的。雖然這種說法極不靠譜,但其提及的另外一點卻很有道理,那就是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面包,跟烹饪方式的東西差異有着很大的關系。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面包是用火烤制烘焙,但中國人的烹饪方式中燒烤并不是主流,特别是随着文明程序的推進,真正的主流是蒸和煮在宋以後還有炒制。而我們現在看先秦時期的青銅所制的器物,除了武器和裝飾品,大部分都是蒸煮用的器皿。比如鼎這個有獨特地位的物品,最初就是用來煮東西的。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而後來更是點出了蒸這一個重要的科技點,通過在器皿上制造出“眼”,讓蒸汽從下面循環到上面,運用水蒸氣将食物做熟。這樣獨特的科技早早就在中原地區開始普及,老百姓也用這些技巧,雖然用不起銅的鐵的,但是可以用陶和竹的啊。今天在先秦秦漢的平民墓葬裡,這種簡單的陶器比比皆是。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正是因為早早的就點出來了這樣獨特的科技,大家自然就看不上原始粗犷的面包烘烤技術了,而是轉向了獨特的面點科技。比如我們現在經常吃的包子饅頭花卷等等的加工技術,而蒸籠對比面包爐更加的節省燃料容易控制火候,自然就沒啥動力發展出面包爐科技。

4

面包的傳入和在國内的發展變化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也正是因為如此,面包真正傳入大陸并開始推廣發展的時間,大緻要到鴉片戰争爆發之後。那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沿海商埠的開放,也引來了西方的生活方式。當時開風氣之鮮的中國有錢人也有不少喜歡上了這種西方食物,當然這與其說是喜歡面包的味道,不如說是圖一個新鮮。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而且那時候的面包經曆了漫長的中世紀和工業化的改進,早已從原本的可以拍核桃的形态,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多油多糖裝飾精美,其實更接近與我們文化裡糕點的形态。也正是因為如此,面包店在沿海城市漸漸多了起來,面包的花樣也是各種各樣琳琅滿目。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在清末民初的上海碼頭,進口的國外高筋面粉始終是一項大宗的貿易,因為他們都是用來專門制作西式面包點心的原料,在當時上海的各個租界裡,隻要你有錢,就能吃到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各個不同歐洲國家的特色面包和點心。

比如民國時期很多的高層人士都在學習西式的飲食習慣,我們熟知的很多民國時期的人物,都喜歡在早餐吃上吐司搭配果醬和牛奶的飲食組合。這背後其實不光光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更是一種文化核心的入侵。不自信的“新文人”和“新貴族”們,迫切的希望可以通過模仿西方人士的習慣和風格,以期望可以“标榜”自己的身份和“進步”。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然而在那個時候,每天能吃上外國面包的精英人士,其實還就是那麼一小撮。在當時,真正的占據社會群體最大部分的仍然是窮苦的農民。然而這些靠天吃飯的農民,在當時有個窩頭就不錯了,大部分人甚至連饅頭都吃不上,面包就更無從談起了。

而到了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于新事物的追求,現在大大小小烘焙店,已經遍布各大小城市。面包早已成為了一個日常食品,但這個舶來品說實話對中國人飲食文化以及習慣的沖擊,并沒有多大。畢竟很多國人對于這種“面包”的定位更多的還是“點心”而不是主食。

為何同樣是小麥,在西方發明的是面包,而在中國發明的卻是饅頭?

大多數也隻是偶爾吃一吃面包,或是工作節奏過快之下的,一種可以快速充饑的食物而已。饅頭,包子,面條,米飯這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常見的主流食物。而對于西式飲食和生活的“祛魅”也随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已經基本的完成。

目前喜歡面包這種食物的,已經真正成了一種口味和喜好上的選擇,而不是通過标榜一種“西式生活”的“進階感”來為自己做備注。而我們的美食也開始在世界的範疇内逐漸的流行,很多國家都開始流行吃饅頭和包子,而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之間的互相融合,又催生出更多新的美食。

參考資料:

光明網 - 150年前,西餐來了-中華讀書報-光明網

光明網 - 不要輕視面包,它的存在溫暖而安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