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味藥緩解哮喘急性發作

作者: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疾病,表現為反複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症狀,常在夜間及淩晨發作或加重,給患者帶來很大困擾。治療不及時、不規範,哮喘可能緻命,而規範化治療可使接近80%的哮喘患者疾病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工作生活幾乎不受疾病的影響。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則老中醫用2味藥緩解支氣管哮喘發作的病案。

哮喘持續狀态(頑痰膠着,閉拒氣道,哮喘不已,心陽虛衰)

黃某,女,2歲2個月,主因“反複胸喘1年,複發1個月”于1992年3月12日入院。病兒罹患哮喘1年多來,輾轉多家醫院,經西藥抗感染,靜脈注射氫化可的松抗炎,配合α﹣糜蛋白酶,竹瀝水超聲霧化吸入化痰等及中醫辨證治療,病情時輕時重,哮喘反複發作。

因連續住院,靜脈補液給藥,頭皮、手腳血管損傷,打點滴困難,故入院後暫給予正常中西藥口服治療。

3月14日,患兒胸喘加劇,喉間痰鳴,聲如拽鋸,張口擡肩,咳逆上氣,神萎煩躁,面色蒼白,唇周青紫,舌質淡紫,苔黃厚膩,指紋紫滞,顯現氣關。

查體:脈搏150次/分,呼吸41次/分,雙肺滿布粗中濕鳴、哮鳴音,心音低鈍,肝髒劍下 2.5cm,肋下 5cm,質中。

血正常檢查:白細胞27.1×109/L,中性粒細胞43%,淋巴細胞57%;

胸部X線:雙肺透光度增高,肋間隙增寬變平,肺紋理模糊。

2味藥緩解哮喘急性發作

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态。

中醫診斷:哮喘發作期(頑痰膠着,閉拒氣道,哮喘不已,心陽虛衰)。

治法:湧吐豁痰,開閉平喘。

處方: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15g,白礬6g。急煎1劑。先用冷水浸泡豬牙皂角半小時,以武火煎沸後改文火煎煮15分鐘,取汁100mL,将白礬化入,溫服30mL。服後45分鐘,患兒嘔吐痰涎夾乳食2次,約300mL,喉間痰鳴頓減,夜間入睡較前安靜。次晨再服30mL,再次湧吐痰涎約200mL。

3月15日複診:患兒喉間痰鳴消失,呼吸趨于平穩,唇周青紫明顯緩解,精神轉佳,知饑索食,舌質淡,苔白黃膩,指紋淡紫,顯現風關。

查體:呼吸26次/分,雙肺哮鳴消失,僅聞幹鳴及少許濕鳴;脈搏110次/分,心音轉清晰有力;肝髒回縮,劍突下1cm,肋下2cm,質軟;

複查血正常:白細胞6.5×109/L,中性粒細跑55%,淋巴細胞40%。遂停服稀涎散,予紅參6g煎湯,少量頻服,以扶正氣,另于加味六君子湯以益氣健脾,溫化痰飲。

處方:南沙參15g,炒白術6g,茯苓6g,陳皮6g,半夏6g,桂枝5g,神曲5g,炙甘草3g。連服6劑後不齁不喘,呼吸、脈搏正常,住院21天,臨床痊愈出院。

2味藥緩解哮喘急性發作

按:本案患兒哮喘持續狀态,其胸膈膠固之痰,既是閉拒氣道,導緻哮喘不已之因,又是氣滞血瘀,心陽虛衰變生危象之源,故其治療重點是豁痰平喘以救急。正如張子和所說:“痰在胸膈之上,大滿大實,非吐安能得出?”

稀涎散中豬牙皂味辛鹹,善祛胸膈頑痰,白礬酸苦湧洩催吐,兩藥合用,有稀涎催吐,開竅通關之功,用于痰誕壅盛,阻塞氣道,喉中痰聲辘辘者最宜。應用湧吐法應注意把握标本緩急,急則治标,緩則治本。

本法适用于正盛邪實或邪實而正氣尚未太虛之患兒。注意峻猛之劑隻可暫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以免傷正。湧吐之後,當調理脾胃,運脾化濕,以杜生痰之源。

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是中醫傳統治療八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善用汗吐下法,是以陳修園《醫學三字經》中有“若子和,主攻破”之說。可惜現今吐法用之較少,這既與适宜證不多,也與有的醫者不敢用有關。

臨證觀察胡教授治療頑痰膠着,阻塞氣道,哮喘不已除用稀誕散湧吐豁痰外,對頻發癫痫者,亦用礞石滾痰丸豁痰下痰,取得很好療效。汗吐下皆屬權宜之計,當用則用,中病即止,安全有效。

鑒于脾為生痰之源,張景嶽說:“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本案患兒湧吐之後在服人參湯大補元氣的同時,服六君子湯旨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加桂枝實則合了苓桂術甘湯,此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健脾運脾,脾健濕祛,何痰之有!

圖書推薦

2味藥緩解哮喘急性發作

《兒科病全國名老中醫治驗集萃》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本書分别從醫家介紹、學術觀點、臨床特色、病案精選四方面對12位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進行整理和分析。醫家簡介部分重點介紹醫家基本資訊和主要成就,從傳統的客觀化、資料化的角度綜合簡要地介紹醫家情況。學術觀點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現醫家獨特的學術觀點,及其學術觀點形成的淵源及延展。或分條論述了學術創見及其對于兒科疾病治療的影響,或通過中醫理論的總學術觀點開展至兒科學術觀點。臨床特色部分簡潔、精準的展現醫家診治的特點,治療兒科疾病的特點。如診療特色、特色療法(針灸,泡洗等外治)、常用驗方、常用藥物、特殊藥物劑量、藥物配伍等。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兒科病全國名老中醫治驗集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谷曉紅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檔來源于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