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碳足迹管理:全産業鍊降碳的關鍵一步如何邁?

作者:南方周末

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走向縱深,價值鍊的碳足迹已經成為減排降碳的重要“陣地”。全球價值鍊交錯複雜,據世界經濟論壇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稱,僅電子産品、汽車、食品等八條價值鍊上的排放量就占據了全球排放量的50%以上。應對氣候變化,不僅要關注單個組織或國家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更要将視角擴充至整個價值鍊上下遊間接産生的碳排放。

有效的碳足迹管理,無疑是國家在兌現“氣候雄心”承諾,以及強化碳減排政策影響力的基石所在。國家在推行溫室氣體排放管控政策時,除了要關注地區和行業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的控制,還要注重産品級碳足迹管理的精細化和标準化,這涉及從産品設計、生産、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控制。

2024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着重強調要“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寫範圍”,多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案中涉及該議題。此前,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也提出要“探索建立重點産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準”,多部委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産品碳足迹管理體系的意見》,并在就相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對于碳足迹管理的關注,不僅是政策層面“雙碳”行動的具體舉措,更蘊含着國家對綠色低碳科技、産業鍊供應鍊及其所蘊含的新質生産力優勢深度挖掘與全面提升的期待。全産業鍊降碳這關鍵一步如何邁,成為當下社會讨論的熱點議題。

碳足迹管理,迫在眉睫的行動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源于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理念,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當量表示特定的人類生産消費活動導緻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中對“碳足迹”的定義,其是指由一項活動直接和間接引起的或在産品生命周期階段積累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碳足迹可分為國家碳足迹、個人碳足迹、企業碳足迹、産品碳足迹等層面。

碳足迹管理,是對某一産品或服務在全生命周期或某一組織在全流程生産和營運活動中所産生的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量化、評估和管理的過程,涵蓋了從原材料采集、生産制造、運輸分銷到最終使用和廢棄處理的全流程,旨在幫助企業識别減排潛力,優化生産流程,降低環境影響。碳足迹管理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的架構,用于評估、管理和減少産品或組織的碳排放量,涵蓋從碳排放的核算到制定減排政策,再到實施和監測的整個過程,包括碳排放監測統計與核算、報告與核查、标準與辨別認證等制度。

與一般的溫室氣體核算、清單更多着眼于部門“條塊”不同,碳足迹更多聚焦産業“鍊條”,強調上下遊協同和整體優化。碳足迹管理已成為産業鍊碳排放的度量衡,隻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碳足迹管理體系,才能準确地盤點企業生産、營運乃至産品消費、回收等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況。

碳足迹管理在目前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追求碳中和遠景的大環境下顯得尤為緊迫。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各國都在加速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作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标。碳足迹管理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它涉及個體、組織、城市乃至國家層面上的能源消耗、生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歐美正在或即将采取的基于單邊措施的碳貿易壁壘和綠色技術“脫鈎”政策,如碳邊境調節機制、産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準、綠色供應鍊“碳嵌入”管理、機構碳資信評級、敏感實體清單等,将對中國等發展中貿易大國産生較為深遠影響。以大陸産能占全球70%以上的動力電池産業為例,将于2024年7月1日起實施的《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強制要求電動汽車電池和容量超過2kWh的工業電池都必須在“電池護照”中印有唯一的序列号,申報産品碳足迹,并設定碳足迹準入門檻。按照新版電池法的要求,電池産業鍊從原材料的開采、采購和生産加工,到電池産品生産,再到廢舊電池的回收與再利用,都要受到相關産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限額标準的管控。

國内碳足迹管理仍處于摸索階段,因為處于被動的、來自外部的“規則訓導”場景,有關産品排放量存在被高估或重複計算、國内采購綠電綠證追溯機制不健全、碳市場銜接和國際認可規則不明的問題尚待解決,需要從政策規範與市場實踐方面提前謀劃,積極應對。

全球碳足迹管理,仍處于“野蠻成長”期

不同于聯合國主管道下“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原則,越來越多的重點行業和産品正在實施無差别化的碳标準辨別制度,并在國際貿易、新經濟和消費領域逐漸形成新的技術規範,這将深遠地影響全球供應鍊及産業的發展。

關于産品碳足迹核算與認證,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标準主要包括英國PAS 2050标準、國際标準化組織ISO系列标準(包括ISO 14040-2009、ISO 14044-2006等)、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的《産品和供應鍊标準》(包括《産品生命周期核算和報告标準》和《企業(範圍3/供應鍊)核算和報告标準》等。

目前,全球約有20餘個國家或地區實施了産品碳足迹的标簽辨別制度,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瑞典、西班牙、日本、南韓、泰國等。

碳足迹管理:全産業鍊降碳的關鍵一步如何邁?

因為《巴黎協定》履約要求,發達國家要率先實作全經濟範圍的溫室氣體絕對量的減排,是以在碳足迹管理領域這些國家起步較早并積累了豐富經驗。比如,英國标準協會(BSI)、碳信托和英國環境部在2008年聯合釋出的全球首個産品碳辨別方法标準“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内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範”,已成為廣泛用于評估企業産品和服務碳足迹的評價标準。

目前,國際上有關碳足迹管理的實踐仍在不斷探索,總體上呈現标準蕪雜、方法各異的特征,相關認證管理也較為碎片化,仍處在行業自治、企業自治的階段。與此同時,考慮到存在“漂綠”、“重複計算”等諸多亂象,歐洲議會在2024年1月通過了《為綠色轉型而賦能消費者法案》,禁止産品或服務提供者使用“碳中和标簽”,即慎用已經泛濫的抵消資源,更強調産品或服務基于自身技術創新實作的深度脫碳。

先行先試,國内碳足迹管理體系建立之路

中國在碳足迹管理領域的起步雖相對較晚,但在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引導下,一些行業已經邁出了積極探索的步伐,并逐漸形成示範效應。中國正着力于建構完整的産品碳足迹管理體系,并制定了明确的時間表和階段性目标,如推出重點産品碳足迹核算規則和标準,同時着手建設重點行業碳足迹排放因子資料庫等。

部分行業,如石化、建材、汽車制造、紡織服裝、電子資訊等,已經在嘗試進行碳足迹評估和管理,通過建立相應的核算體系、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借鑒國際經驗等方式,積極推動本行業的碳足迹管理工作。如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截至2023年6月,共釋出13項碳足迹評價相關團體标準。

與此同時,各地也在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試點項目,通過碳足迹管理推動産業更新,倡導綠色供應鍊管理,提升産業競争力,力争在綠色轉型中占據先機。如山東、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也率先開展試點示範,推動碳足迹管理的落地實踐。在方式方法上,山東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廣東省在碳足迹管理領域則突出區域合作特色,上海則更注重“數字化管理”。

碳足迹管理:全産業鍊降碳的關鍵一步如何邁?

目前,中國正處在建構全國統一、規範化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關鍵階段,這一工作對于實作“雙碳”目标至關重要。

2022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态環境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強重點行業産品碳足迹測算研究工作。同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九部委印發的《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标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中要求探索建立重點産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标準。2023年4月,國家标準委等十一部門印發的《碳達峰碳中和标準體系建設指南》中明确将研制産品碳足迹量化和種類規則等通用标準,探索制定重點産品碳排放核算及碳足迹标準,并推動國内國際碳足迹标準對接。同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出台《關于統籌運用品質認證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将逐漸開展産品碳足迹等碳辨別認證,并在重點領域和成熟行業率先探索開展産品碳足迹、碳中和認證試點。

在産品碳足迹認證管理方面,國家遵循了突出重點行業和逐漸推廣的原則,首先關注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高能耗、高排放的重點領域,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進行量化評估,并計劃随着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漸将碳足迹核算擴充至其他各類行業的産品及服務。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評價評估制度、标簽辨別制度和資訊披露制度體系,引導消費者選擇低排放産品和服務,倒逼全産業鍊減排。

在碳排放統計與核算方面,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正組織有關部門開展産品碳排放核算通則相關研究,推動出台相關國家标準,積極組織開展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資料庫建設,面向重點行業、企業、産品等不同主體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并在排放因子資料庫中設立重點産品排放因子的子產品,為推進産品碳排放核算提供有力支撐。

企業碳足迹管理,需以問題為導向

國内企業對于碳足迹管理仍處于摸索階段,尤其在全球碳排放規則不斷演進、國際标準日趨嚴格的背景下,企業面臨的挑戰更為顯著。一方面,由于國内外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的差異,有關産品的排放量存在被高估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國際規則不明确或存在模糊地帶,而國内綠電綠證、自願減排交易尚未有效銜接,精準可靠的追溯機制也還未建立,這就導緻國内企業的實際減排努力在國際上并未能得到充分認可。

面對全球碳中和趨勢,企業既要把握政策導向,也要主動布局,通過技術創新、管理更新和國際合作等多元度政策,有效應對碳足迹管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是問題導向先解決“燃眉之急”。首先針對出口型企業進行深入摸底,識别容易受到國際供應鍊、歐盟等發達國家碳足迹管理認證影響的行業和企業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國際上主要的産品碳足迹認證标準和體系,找出關鍵點,對照大陸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建設,通過制定和完善碳足迹管理的相關标準,明确企業碳足迹的核算方法和範圍,以及資料收集、報告和驗證的流程,確定了碳足迹資訊的準确可靠。同時,在行業層面建立成本合理、反應迅速的應對國際碳足迹管理的技術、市場和法律綜合解決機制,優化配置可行的、高品質的抵消和減排資産資源。

二是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鍊。作為制造業大國,大陸的工商業應有對全球零碳産業和金融發展的“新賽道”進行戰略布局的意識,應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和地方碳足迹标簽辨別制度及相關标準的制定,逐漸建立科學合理、更新及時、資料品質可靠的供應鍊碳排放因子資料庫。下遊企業需要積極與上遊供應商合作,了解原材料和中間産品供應的碳排放情況,通過差異化的采購政策引導采取減排措施,共同制定碳足迹管理計劃和目标。同時,應注重新型電力系統、氫能冶金化工、零碳裝備制造等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做好産品結構優化調整。

三是以數智融合提升碳足迹管理水準。在數智融合的趨勢下,積極引入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優化碳足迹管理流程,建構數字化碳足迹管理系統,建設貫通産業鍊的碳足迹綜合管理雲平台,全方位監測和分析制造業碳排放資料,并利用智能化算法和模型,對碳足迹進行精準預測和優化,為制定減排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綠色低碳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提供數智賦能。

(作者柴麒敏,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研究員;劉伯翰,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助理研究員)

特約撰稿 柴麒敏 劉伯翰

責編 闫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