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作者:向往花(富書作者)

前些日子,各地呼吸道疾病進入高發期,多地兒科門診爆滿。

醫院出現了患兒發着高燒寫作業的現象,邊打點滴邊做作業的場面被記者拍到,照片發出後,引起廣大家長的共鳴。

很多家長說道:不是我們想卷,是大家都在卷,學校課程不等人,不拼就得落後啊!

家長也想給孩子輕松的成長環境,可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努力,自己就不淡定了,我們不禁會發問,養孩子到底是應該内卷還是松弛呢?

對于這個問題并不是對立的,非黑即白的,無論走哪個極端,都很難把孩子教育好。

教育孩子就像放風筝,不能扯得太緊,也不能放得太松,智慧的父母會在張與弛之間,為孩子撐起成長的空間。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習慣上内卷,結果上松弛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優秀的習慣。”

好習慣,是支撐孩子走得更遠的根本,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每個父母應該做好的事情。

知乎上,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和女兒的故事,讓我很有啟發。

她對女兒非常用心,給女兒報各種輔導班,晚上不但會一直陪伴輔導作業,還會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收拾妥當。

就在這位“負責任”媽媽的教導下,孩子養成了學習需要人陪的習慣。

如果沒有人陪,孩子就不能集中精力學習,由于媽媽天天指揮包辦,造成生活也沒條理。

如果媽媽不提醒,經常丢三落四,學習用品都常常忘記。

孩子雖然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但國小階段在媽媽的緊盯下,學習成績還算靠前。

國中後孩子住校,一年下來成績直線往下降。

于是,媽媽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着她、督促她學習,想利用在家住的這段時間把孩子的學習管好。

但事與願違,孩子的成績雖然稍微有起色,但沒有回到從前的樣子。

跟老師溝通後,老師說孩子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缺乏目标,找不到學習樂趣,好像在為老師和家長學習。

這位媽媽談到,她非常焦慮,也很着急,她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動力,講了一堆道理,孩子還是無動于衷。

滿分父母看過程,不及格父母看結果。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水太淺就無法載動大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粗大的樹木是由小樹苗長成的,樹苗如果一開始就是歪的,也肯定不會長成參天大樹。

學習也一樣,習慣是基礎,成績是結果,如果隻盯着成績看,收效甚微。

故事中的媽媽就犯了這種錯誤,她隻注重成績,卻忽視了對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是以當孩子成績出現問題時,不從習慣改變,而從結果開刀,是治标不治本的。

我兒子之前國文成績不好,每次成績都是靠後的那種,對此我也很着急,但是仔細分析後,孩子國文成績差的根本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後來每天晚上我自己首先拿起書本讀書,也讓孩子找上自己喜歡的書閱讀,閱讀後可以随便寫點東西。

讀後感可以,學校裡有趣的事也行,甚至打架罵人的事都可以。

讀寫習慣養成後,久而久之他的錯别字減少,文字功底加厚,國文成績總體也有了很大提升。

習慣是基礎,成績是結果,把基礎打好遠比在結果上撕扯糾結強得多,孩子一旦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個好結果是順便的事。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心态上内卷,情緒上松弛

《反脆弱》一書中,把人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達摩克利斯”,他們脆弱不堪,面對動蕩不堪一擊;

第二類是“九頭蛇”,他們内心強勁,經得起折騰,往往能愈挫愈勇。

人生如闖關打怪,到處是磨難,隻有把孩子培養成像九頭蛇一樣砍不死滅不掉的人,才有機會立于不敗之地。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成功,但如果把孩子培養成玻璃心,心理經不起一點打擊,遇到事心驚膽戰,又怎麼能成功呢?

暑假開學一個多月,“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爆滿,不可想象的忙碌。

據一位醫生描述,他們每天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兒童精神科“連軸轉”現象,暴露出當今孩子的心理問題嚴重。

小黎從二年級就被告知:要在課外多學點,不然小升初考不上好國中,然後考不到好高中、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這輩子就完了……

就在父母不斷施壓下,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整個國小期間她都不敢怠慢,努力讓自己成績保持前幾名。

升入國中後,為了繼續保持國小優秀成績,他經常熬夜學習到兩三點,睡覺不超過4小時。

因睡眠不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聽課效率差,聽課效率差就得繼續熬夜,惡性循環,成績下滑嚴重。

當父母看到孩子成績下滑,不但沒有及時疏導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反而變本加厲唠叨。

小黎再也受不了這種巨大精神壓力,經常一個人默默發呆,不知道如何發洩情緒,最終患上焦慮症。

小黎的家庭是很多家庭真實的寫照,父母每天讓孩子生活在一個不安的環境中。

父母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導緻孩子心理壓力過大,一個心态出了問題的孩子又怎麼能走得遠呢?

隻會造成父母越用力,孩子越失敗的結果。

那如何才能強大孩子内心呢?

就是在心态上賦能,在情緒上松弛。

央視主持人李小萌分享過一個故事,讓我感觸頗深。

有位媽媽為了陪兒子成長,一直在家務農,家裡的收入主要靠爸爸打工,最窮的時候全家隻剩幾十元度日。

但媽媽從沒向兒子抱怨,講大道理,她給到兒子的隻有鼓勵和松弛的态度。

兒子也很懂事,學習努力,但在高三那年,兒子也出現了緊張、害怕失敗、患得患失的心理,為了能讓自己專注學習,曾把腿綁在桌子腿上。

媽媽看見後,馬上着急了,說:“兒子你幹嘛?”

她兒子說:“我老想站起來,沒法專注複習。”

她告訴兒子:“你考上就上,考不上咱家有地,不想種地就出去打工,還可以複讀,不用為難自己。你喜歡班上哪個同學?媽媽幫你追去。”

兒子說:“媽,你能不成熟,能長大一點,成熟一點嗎?”

就這樣母子二人哈哈大笑後,兒子的心情也放松很多,堵塞的情緒被打通。

就這樣,每次在兒子焦慮不安時,媽媽總能像魔術師一樣,編出很多可笑話題逗兒子開心。

當母子倆大笑後,兒子又能找回自己身上的能量。

後來孩子如願考上重點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大學當老師。

父母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松弛感同樣也能傳染,當孩子的心理輕松,沒有負擔,就能承受更多壓力,抗挫能力更強。

有智慧的父母,他們不會打壓孩子,制造恐怖氣氛,他們會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讓孩子在松弛的環境中長成參天大樹。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人品上内卷,成績上松弛

李玫瑾老師不止一次說過:“孩子的修養品德,比知識更重要。”

有品德的人才不會在欲望、沖突面前不擇手段。

教育是成為人的競争,而不單單是分數的競争。

在電視劇《隐秘的角落》裡,朱朝陽成績優異,總是全年級第一,但是性格孤僻,不會處事兒,是以沒什麼朋友,經常被同學孤立排擠。

老師找他的母親溝通,可他媽媽卻說:“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學習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和孩子間的交流中也隻有學習和成績,正因為媽媽沒有重視對孩子品行的培養,朱朝陽才逐漸黑化,最終成了兇狠、暴力、冷漠的小惡魔。

這種教育結果是各位父母理想中的樣子嗎?

老劇《家有兒女》中有一集,在帶來歡樂之外,也給我們的育兒帶來一些啟發。

母親劉梅為鼓勵劉星,答應劉星隻要能考上第一,就獎勵劉星一個MP3。

為了得到獎勵,劉星拿了夏雪的一篇作文參加比賽,得了第一名,事後劉星果然得到一個MP3,而夏雪因為沒在她的學校拿第一耿耿于懷。

總在家裡說劉星第一名是抄襲的,而且大罵抄襲可恥。

劉星終于忍無可忍,最終告訴大家他的第一名是假的。

因為勇于承認錯誤,父母仍然把MP3獎勵給他。

從這個故事不難看出,養育孩子的過程,相比成績,誠實之類的品質,才是更加可貴的,學做人遠比上名校進名企更加重要。

培根說過:“任何本領都沒有良好的品格與态度更易受人歡迎,更易謀得高尚的職位。”

有的孩子将來可能是管理者,有的孩子将來可能是技術勞工,職業盡管不同,但是美好的品德并無差别,作為父母,我們有把孩子培養成好人的責任。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所謂一隻手父母就是既不過分管制,也不事事放縱。過分管制會毀滅孩子成長,事事放縱會讓孩子懶散無紀律。”

最好的教育模式是: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卷的本質,是打好人生的底子,底子堅實,人生才有無限可能。

松的本質,在于提供自由成長的寬松環境,讓孩子自由發揮,獨立思考。

作者簡介:向往花,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更新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