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正良 | 大江東去浪淘盡——王朝背影之東吳孫權篇

作者:江南時報
胡正良 | 大江東去浪淘盡——王朝背影之東吳孫權篇

曆史從不回避偶然,很多偶然常常決定和影響着曆史的最終走向。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公元200年,注定是極不平凡而又偶然連發的一年。那一年,東漢末的天空炸響了兩聲驚雷。

一聲是:兩大枭雄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正式開打。出人意料的,原本弱小的曹操于烏巢打得袁紹丢盔棄甲、狼狽而逃。這一戰,曹操用超人的膽識和卓越的智慧寫下其軍事生涯最光輝的一頁,用不屈的信心和不撓的信念創下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最經典的戰例。這一戰,為曹操大刀闊斧問鼎中原、摧枯拉朽統一中國北方蕩平了最大障礙,找到了最佳時機。

另一聲是:5月4日那天,時年26歲、有“小霸王”之美譽的江東少主孫策,單槍匹馬在丹徒山打獵時,突遭許貢後人及門客圍剿,孫策面頰中箭後仍仰天長嘯、射殺殘敵,後因傷勢過重而溘然離世,走完無比悲壯而又轟轟烈烈的一生。

和曆史上許多雄才大略的帝王一樣,曆史選擇他(她)時,注定要把一段動蕩的時光、一片離亂的山河、一曲人世的悲歌交給他,讓其面對天下展露智慧,面對群雄堅定霸業,面對黎民運籌太平。一部中國古代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帝王的個人征服史、行動編年史和功過評判史。

站在東吳的前台,孫權眼裡的刀光劍影似在昨天。父親孫堅、兄長孫策馳騁疆場打下江東基業的一幕幕壯舉,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長卷,走進他曾輾轉難眠的厚重書頁裡,走進他對往昔歲月的深情回憶裡。

生在亂世和縣丞之家,身上帶點神秘色彩是非常必要的。這既有人為虛構的因素在裡面,也有造神布局的需要在其中。據《搜神記》記載,說孫權之母吳夫人懷兄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其父孫堅聞言大喜,斷定 “日月乃陰陽之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征”,此二子将來必是國家之棟梁、江東之砥柱。關于這個記載,老家流傳的民間傳說恰好能拾遺補缺,證明這一點。

果然,天意不可違,宿命難逃脫。月神和日神對應的命運結局在孫家神奇地應驗。

擁月亮入懷的孫策,因月神的陰氣太重而英年早逝。想着已在天國的兄長,孫策的豐功偉績常常讓孫權淚眼朦胧,久久難以釋懷。在兄長短暫而輝煌的人生履曆裡,作為三國名将和江東霸主,他的每一步可謂都是大手筆、大氣概、大格局。

含淚從父親孫堅手裡接過帥印時,孫策沒有絲毫的彷徨和等待,他以過人的清醒和堅毅,把繼承父親遺志、進一步開疆拓土的使命,維系在六大方略的經營上:

率部讨伐黃巾起義軍,既守了出師有名的所謂“正義”,又在江南畫下屬于自己勢力範圍新基線;以會稽為大學營發展壯大武裝力量,不僅力克呂布等強敵,而且為會稽子民找到新主人;與呂蒙、周瑜等結成聯盟艦隊共赴秣陵之戰,既讓世人領略了後生何其可畏的風采,又一戰成名樹起新坐标;攻打劉表、突襲劉繇,既報殺父之仇的恥辱,又把江夏收入囊中拿下新地盤;占領江東和建立東吳基地,不僅奠定穩固的後方,而且掀開地方割據政權新篇章。

就憑這六點,小霸王孫策絕對能名垂青史,絕對是東吳立國前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而擁太陽入懷的孫權,沒有辜負日神的厚望,不僅生時目有精光、形貌奇偉,而且幼時聰慧過人,稍長後受父兄的耳濡目染,舞文弄墨、便馬善射自成一把好手。

千年之後,就連惜字如金的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也對孫權大加褒獎,贊其“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可見,史料不欺人,記載值得信,孫權少時的确儀表堂堂、外貌不凡,且骨子裡自帶帝王之相。

過去容不得多想,日子還得過下去,江東的基業還得守下去、大起來。面對如同一堆亂麻的當下,面對剪起來難以下手、理下去頭緒紛繁的今天,孫權忘了思索,隻留下征服的思緒纏在一起彼此傷害。

蒙蒙細雨中,孫權獨自來到長江邊,看着渾濁的浪頭一層層湧來,望着滔滔的江水從面前流向東方,長江的雄風霸氣,頓時讓他找到征服者的感覺。屬于孫權的高光時刻就從這個感覺開始吧。

初掌江東,孫權第一個要面對的是如何穩定這塊安身立命的土地。由于江東剛被孫策收入囊中不久,加上兄長突然去世,局勢顯得更加動蕩不安。

從民心歸順來看,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短時間内難以同心同德,存有異心者、借機翻盤者不在少數;尤其是治下的豫章、會稽等地,根基未穩、人心惶惶,數萬山越正想伺機作亂。

從家族内部來說,堂兄、廬陵太守孫輔叛投曹操,帶走了一幹人馬;堂兄弟、定武中郎将孫暠兵向會稽,族内奪權經斡旋後未果;廬江太守李術不服孫權,招兵買馬公開反叛;宗室内部的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均被身邊家将謀殺。

從外部環境來論,東漢朝廷昏暗無力,愛莫能助,隻能任其自生自滅;曹操觊觎江東已久,對這塊口邊的肥肉早已垂涎三尺,孫權稍有戰略選擇的不慎,即可為曹操找到染指的借口;劉備雖然暫時寄人籬下居于一隅,但血管裡流淌的光複漢室大業的雄心壯志一刻都沒有停歇。

面對如此亂局和難題,帝王獨有的遠見卓識和将軍該有的勇往直前發揮了定盤星作用。年輕的孫權在謀劃着一盤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的大棋局。

孫權依托追随父兄在軍中将士所立起的良好口碑和衆多人脈,依靠兄長托付重臣、對孫家一輩子忠心耿耿的長史張昭的舉足輕重之地位,依賴孫策少時好友、有“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之稱的重要謀臣周瑜之文韬武略,組成三人政治聯盟、軍事中樞,實施平叛和安撫大計。

孫權劍鋒所指的第一人是廬江太守李術。李術曾得孫策的恩惠和賞識,孫策逝前曾上表任用其為廬江太守。按理說,他對孫家應該感恩戴德的,但他的短視和魯莽,決定他最終背信棄義,走上身首異處的不歸之路。

如何斬殺李術,孫權的确做足了功課。一方面,在義理大道上大造誅李平叛的輿論聲勢,赢得朝廷和治下軍民的了解支援;另一方面,把李術觸犯大漢制度、放肆無道、殘害州司等惡行密報實權人物曹操,切斷其可能求救于曹的後路。曹操當時正為自己的心腹、揚州刺史嚴象被李術所殺一事耿耿于懷,遂作壁上觀任其互相殘殺而後快。

當孫權的讨伐大軍抵達李術所在的皖城時,李術自知天理和道義都不在自己這邊,采取了閉門自守、求救曹操的拖延戰術。很快,城中糧食耗盡了,李術也沒有等來曹操的救兵,最終孫權破屠皖城,斬下李術首級,并将其部衆三萬餘人遷往江東多處安置。

随後,平叛大軍一鼓作氣、多點發力,鼓動和參與宗室叛亂的不肖臣子、存有異心的山越族人等,終為自己的愚蠢和不忠付出慘痛代價。短時間内,他們或被定點清除或被收編改造。

這枚政治上的連環棋子落地後,真可謂擲地有聲,影響巨大,在震驚朝野和曹劉的同時,江東的混亂局面迅速好轉,人心皈依也出現一波小高潮。一個不從起眼的翩翩少年,經此變故而因勢利導後,瞬間成長為不可小觑的一方政治和軍事首腦,江東的一顆政治新星冉冉升了起來。

有了開局的順利和不俗成績,命運的天平向孫權這邊傾斜了。孫權審時度勢,毫不猶豫地擲下他的第二枚棋子:開門納谏、廣招賢才、形成戰略戰術決策指揮中心,從長遠規劃上為江東編制宏偉藍圖。

曆史眷顧有心之人、有為之士,有修政安民良策,有天下英才輔佐,有忠勇之士拼命,孫權治下的江東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太平景象、人間春色。這些立足之本、發展之本、壯大之本,引領着孫權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這時,在和煦的春風裡,孫權來到長江邊,看着依然渾濁的浪花,看着兩岸綿延的山脈,想着剛剛經曆的一切,他此時找到的已經不是征服者的感覺,他要憑借長江天塹、魅力後方,争到屬于帝王的那片天下。

曆史講究真實,但曆史真實和真實曆史常常是兩碼事,曆史真實講的是語境,真實曆史說的是過程。

孫權已經落下的兩枚棋子立竿見影、效果非凡,離天下隻有一步之遙的他,開始抛出第三枚重磅棋子:依靠天時地利人和之因素、高唱開國三步走之雄曲、形成以己為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從立國的實踐觀和方法論上獨辟蹊徑。

這次孫權重點聚焦的人物是大軍閥、時任江夏太守黃祖。黃祖是荊州牧劉表的部下,盤踞江夏長達十八年,屯兵夏口(今武漢)時,有“江夏王”之稱。

他與孫家的恩怨始于孫堅,當年與長沙太守孫堅交戰時,黃祖雖戰敗逃至岘山之中,但其部下卻射殺了前來追擊的孫堅,從此與孫家結下血海深仇;與孫策對弈夏口時,又是兵敗如山倒,賠了妻小七人和兩萬餘衆,孫策報了不算徹底的家仇舊恨。兩次折羽的慘痛失利,使其對孫家既恨之入骨,又防之愈甚。

江東敲響孫權時間後,黃祖與之共三次對決。第一次,孫權小勝,隻打敗了黃祖的水軍,生擒黃祖手下的幾個部将,但無法攻破城池傷其元氣;最讓孫權沒有料到的,後方山越趁江東空虛,掀起暴亂,大軍隻好調轉槍頭匆匆回來平叛。而隔岸觀火的曹操,卻趁機打劫,派大将張遼攻打荊州,把江夏郡的幾個肥縣收入麾下。

第二次,孫權出于戰略需要西征伐黃。當時,第一次西征引發的後方叛亂曆時三年,方才平息。剛剛向好的孫權集團面臨着穩定和激進的雙重考驗,正處在進退踟蹰的十字路口。關于這次西征,史書基本上一筆帶過,孫權也沒有投入多少心思,戰場上的最大收獲是搶了黃祖治下的一些百姓回來,而戰術上卻完成了曹操委派的牽制劉表的重大任務,既讓曹操看到了對其稱臣的積極表現,也為江東複蘇争得喘息機會。

公元208年春天,經過嚴冬洗禮的江東逐漸恢複勃勃生機。孫權開始三伐黃祖的戰争。這次征伐,周瑜、呂蒙、靈童等名将均赴前線,經過激烈攻防戰,黃祖沒有迎來幸運之神的護佑,最終被孫權擊殺。曆時五年的孫黃之戰,以孫權的完勝而告終。

就在孫權伐黃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曹操大舉南征,大敗豫州牧劉備。曹操占領江陵後,專門緻信孫權,意欲下取東吳。

面對突然降臨的厄運,東吳内部主戰和主和兩派展開交鋒。主和的重臣、長史張昭等認為,東吳現在還弱小,不足以與打着漢室旗号的曹操争鬥,以和為貴、向朝廷投降是上策;主戰的魯肅、周瑜則認為,和換不來太平,隻會助長曹操的野心,戰則可能為東吳迎來先機。

而孫權懂得魯肅、周瑜的深意和遠謀,正想乘勢而為,有意與曹操一戰。于是果斷決定,派出魯肅與劉備商議結盟,聯合劉備和曹操決戰。此時,劉備也伸出橄榄枝,派遣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來東吳與魯肅共商抗曹大計。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最有影響的“赤壁之戰”呼之欲出。

關于赤壁之戰,史書記載得很詳實,《三國演義》更是加入許多誇張虛構的文學成分大書特書。

客觀而言,這場史上規模巨大的不對稱戰役,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知,翻版了當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創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故事,隻不過時過境遷、主角位移之後,結果已物是人非、換作他人。

戰後,曹操實力銳減,不敢輕易冒犯孫劉之地,隻在關中掀起幾朵不大不小的浪頭。他把心思主要用在繼續脅迫天子劉協、誅殺漢室成員和王公貴族上,他在用鮮血和刀槍開路,為兒子曹丕稱帝建國,清除一切政治上的障礙和軍事上的威脅。

作為勝利方之一的劉備,此時收獲滿滿、欲望爆棚。他趁機占領荊州,以向孫權暫借之名形成荊州根據地,着力謀取地勢險要、物産豐富的戰略縱深益州。經過三年的軟硬兼施,最終漢室宗親、益州牧劉璋歸降獻地。至此,劉備完成了“隆中對”時,諸葛亮為其貢獻的奪荊州、取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宏偉大業。

如日中天的孫權,經此一戰,實力大大增強,士氣空前高漲,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拿下南郡、九江、交州(今廣州)等地,勢力範圍綿延至千裡之外,歸順臣民涵蓋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公元211年,孫權将治所從九江遷往秣陵(今南京)。次年春,孫權改秣陵為建業,并因陋就簡,修築石頭城和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

又是一個晴朗的黃昏,孫權來到屬于建業的長江邊,同樣是滔滔不息的江水,他讀出了與前兩次在江邊不一樣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要以此為大學營,繼續導演好三國逐鹿中原的大戲,從頭書寫好石頭城作為未來都城的榮耀。

赤壁之戰後,曆史漸次走進三國時刻。

第一個國家,是曹丕建立的曹魏。

公元220年正月,一個寒冷的夜晚,一代枭雄、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在洛陽病世,享年66歲。長子曹丕承襲魏王爵位。虎父無犬子,知父莫如子,相比于父親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至死也沒有走到稱帝之路的遺憾,曹丕的野心雄心比曹操更大更迫切,他一點點撕下面具、挪走漢室、創造曆史。

當年十月,洛陽的秋色秋景美不勝收,40歲的漢獻帝劉協已無心思欣賞這些美景了。在曹丕等人的脅迫下,他最後一次頒布诏書,将皇位以和平方式禅讓給曹丕,曆時195年的東漢王朝壽終正寝。

曹丕受禅稱帝,建立曹魏帝國,定都洛陽,時年34歲。

曹丕稱帝後,劉備和孫權都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們的力量根本無法撼動曹丕,遂采取暫時隐忍、主動求和之策。

曹丕對劉備的求和,直接拒絕、斬了來使,把劉備列為頭等心腹之患;對孫權的求和,愉快答應、冊封王位,把孫權視為可聯可伐的戰略盟友。這種聯伐共存、互換角色的國家關系,幾乎貫穿整個三國始終。

第二個國家,是劉備建立的蜀漢。

曹丕篡漢奪權的事實,求和被拒的羞辱,深深刺痛擁有漢室純正血統的漢中王劉備。公元221年5月15日,在諸葛亮等衆多臣民的擁護下,61歲的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王朝,重新開機漢室新時代。

劉備稱帝後,把興複漢室列為國家大事、一号工程,拜諸葛亮為丞相立足關中向外推進;惡化與孫權的蜜月關系,舉全國之力,以奪荊州、為關羽和張飛報仇為由興兵伐吳。奪取入吳門戶秭歸後,劉備沿江東下繼續攻吳。孫權求和遭拒,隻好全力應戰,蜀吳兩軍于炎熱的6月開始,在猇亭(今宜昌)形成對峙局面。

結果,孫權的大都督陸遜技高一籌、道高一丈,趁着蜀軍防備懈怠和營寨紮堆集中,以火燒連營之妙計,把大部分蜀軍化為灰燼,劉備隻帶着少許殘兵逃到白帝城避難。

出師未捷,精銳盡失,受此打擊,劉備在白帝城大病不起。公元223年4月,在完成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後,劉備帶着滿腔遺憾,走完忠厚節義、求賢若渴、肝膽相照的憂患一生,享年63歲,在位僅僅2年。蜀漢王朝由此進入由諸葛亮主導和輔佐的後主劉禅時期。

天下三分,已有二主君臨。這個現實對孫權震撼極大,說他不想早點稱帝建國那是自欺欺人。然而,相對于曹丕通過禅讓得到的江山、劉備通過光複漢庭獲得的社稷,他們二位都可謂來得光明、受得磊落。

他要給自己找一個水到渠成的理由、瓜熟蒂落的契機,一步步登臨皇權的頂峰。他手中的棋子已越過楚河漢界,作一次高瞻遠矚的連環搏擊。正可謂,星河浩瀚,容得下群星閃爍;玉宇清澄,擺得開群雄争鋒。

曹丕、劉備稱帝後,孫權所扮的重要角色瞬間無可替代,所處的關鍵位置瞬時微妙複雜。三角之際、三強之勢、夾縫之中,最利于戰略縱橫、戰術取舍、左右逢源。

臣服曹魏,受封吳王,亮明與曹丕的君臣關系,曹丕可以暫時放下隐憂,集中火力應對蜀漢;孫權可以攀上高枝,換來由一方諸侯到正統王爺的地位蛻變。這種關系上的親近和身份上的變化,其潛移默化作用深邃深遠。

示好蜀漢,摒棄前嫌,表白與劉備父子的聯盟關系,蜀漢可以對外聯吳抗曹,内部一門心思發展經濟,放開手腳平定南中少數民族叛亂;孫權可以增添雙重保險,在封地逐漸做大做強,暗中蓄積力量與曹魏一争雌雄。

天妒英才,公元227年5月,在位僅7年的曹魏開國皇帝曹丕,在洛陽因病駕崩,終年40歲。孫權對曹丕的離去極為感慨與遺憾,感慨的是,曹丕的雄圖偉略讓他無比欽佩;遺憾的是,還沒有與之真正放馬疆場,曹魏政權就迎來了22歲的魏明帝曹叡。

短短4年間,蜀、魏兩國先後更換新主。這對于孫權來說,顯然是上天賜了良機。尤其值得利用的,諸葛亮抓住曹魏新帝登基、腳跟未穩,于公元228年兩次出師北伐。魏蜀交戰形成的空白,直接給孫權籌備登基預留了充裕時間。

千磨萬挫終出來,廬山真面示日月。公元229年4月13日,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立國号為吳。三國時期第三個國家——吳國誕生,三國鼎立局面成為曆史事實。9月,孫權遷都建業,曆史上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誕生了。

建業,這個當初的彈丸小城、縣郡之所,從此虎踞龍盤,成為全國公認的六朝古都、中國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孫權作為奠基者,其功居首。

曆史是一盤棋局,誰都想在上面走兩步。有的人潦草入局,淺嘗辄止,沒有留下任何可資緬懷的背影或印迹;有的人工筆入境,熠熠生輝,走出蕩氣回腸的譜系或藍本。孫權、劉備、曹操等屬于後者。

曆史的天空陡然有了三位新主人。孫權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疆域上鑄下永遠屬于子孫後代的孫氏烙印。從他把東吳拽進曆史軌道的那一刻,這座火車頭便铿锵作響,拉着國家飛奔起來。他在書寫三篇流芳于東吳的曆史文獻。

第一篇文獻是關于東吳政治清明的。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道地之行也,四海為家。”飽讀聖賢之書的孫權明白這個道理,作為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孫權知道,政治清明是保證大道和道地順利實施、天下和四海合二為一的最優選擇。

開國的磨難讓他讀懂了治國理政離不開人民,隻有路線為民、方針親民、政策利民,才能大道暢通、民安國穩。而這一切都維系在自己實施的路線方針政策上。

是以,他改革屯田制度,設軍屯和民屯兩種,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隻須種田,并親自耕田,鼓勵将吏屯田;他興修水利,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派校尉陳勳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等,這些運河既為内河航道,又具灌溉功能;他多次寬賦息調,嚴禁官吏以勞役為由幹擾農事,下诏減省徭役、征賦,革除民弊。

第二篇文獻是關于東吳經濟繁榮的。

孫權給出的兩道答案是:對内,立足東吳之先天優勢和自然禀賦,大力興農興商,以大宗農産品和特色絲織品赢得優勢和地位;對外,開辟東吳直通東北地區海上通道,發揮首都建業和江南腹地的輻射作用,實施貿易走出去戰略,使長江、運河與東海、黃海、渤海三大水系無縫對接。

第三篇文獻是關于東吳睦鄰友好的。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飽經戰争之害的孫權堅信這是大勢,作為中國古代有遠見的戰略家,孫權認為,睦鄰友好是軍事和外交的民之所向、國之所望。

是以,他登基後對内外用兵總體上持謹慎态度,除發動兩次小規模、試探性的吳、魏合肥之戰,攻打旅順口、擊敗魏将張持,調集重兵徹底解決内部山越人穩定問題等,其餘的戰争基本上是為了應對曹魏的多次征伐而被動為之。

相反,他對國家和地區間的外交卻高度重視。稱帝後即與魏、蜀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實作使臣互往、貿易互通,與蜀國更是結成戰略盟友;派将軍衛溫等萬餘人穿越台灣海峽,以友好方式收編夷州(今台灣島),揭開大陸與台灣交往的曆史序幕;派人與周邊的扶南(今高棉)、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系;派重臣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等建立穩定的貿易文化往來。

孫權寫就的三篇宏文,幾乎貫穿他的後半生。經此休養生息,東吳大地,沃野千裡,稻菽飄香,男耕女織,一幅和諧盎然之景象。這些人間福地,不僅生長糧食和文化,而且潤物無聲地滋長着人心的溫存與國家的依戀。經此持續發展、共同富裕,東吳的富庶,無人能比;東吳的國力,無人能及;東吳的開明,無人能替。

曆史造就一個人,不可能讓他十全十美,留些遺憾和缺點供後人評說,這是常有的事,哪怕你是帝王也不能逃脫這個殘酷的鐵律定規。

晚年的孫權,看慣了刀光劍影,看淡了鼓角争鳴。來了興緻後,也即興寫下幾首詩詞、幾幅書法,與臣子們探讨,賜臣子們收藏,他要把詩書的餘韻烙在臣子的心坎上、印在子民的崇拜裡。

晚年的孫權,遠賢臣、親小人、妄自尊大、獨斷專行的事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最讓他痛心疾首、痛不欲生,漢武帝劉徹曾經曆的悲劇又在他身上重演。

長子孫登最被他看好,可惜不幸早世。三子孫和被立太子後,與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兄弟反目、持刀相見,而當時的朝中大臣陸遜和步骘等,也分為兩派支援太子和魯王。為了保持權力的相對平衡和陣營的基本對稱,無奈之下,孫權隻能廢黜孫和、賜死孫霸,立年幼的七子孫亮為太子。這場大動蕩,震驚朝野,震動三國,吳國由盛轉衰也從此埋下重大伏筆。

這幕血淋淋的現實,猶如一記重錘,落在孫權身上。他一下子衰老許多,昔日英姿勃發的雄主,已變成一個喜怒無常、疾病纏身、命不久矣的老人。

英雄雖遲暮,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依然可以呼風喚雨,玩他人于股掌之間;氣數若将盡,雖遇華佗難重生,聽天由命或許是最好的順其自然。這也許就是孫權将要迎來的結局。

一縷夕陽的餘光穿透窗棂,射在孫權躺着的禦床上。他已經無法再到長江邊觀景和抒懷了,隻能微迷雙眼若有所思。

夢裡——那些已經流走的往事一幕幕紛至沓來。

——那個從容不迫、乘馬射虎的孫權,何其英武潇灑、英雄無畏。面對猛獸視玩物圈寵,該出手時就出手;面對危險似閑庭信步,笑看雲起更從容。就連蘇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也自豪地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親射虎,看孫郎。”這一贊,熱了多少将心軍心!

——那個诙諧幽默、愛将如子的孫權,多麼有容乃大、有情有義。送别大将朱桓遠征時,朱桓忽然端起酒杯說,臣就要離開陛下遠去,要是能摸到陛下的胡須,臣死而無憾。孫權聞言,微笑着站起,把腦袋伸了出去。朱桓上前捋須,感歎道:今天總算是捋到龍須了。孫權大笑。這一笑,醉了多少臣心丹心!

——那個養育臣後、不計前嫌的孫權,何等仁慈缱绻、仁義豁達。愛将淩統逝後留下的幼子,孫權把他收養宮中,視如己出不說,還在多個場合介紹,這是朕的虎子。降将潘濬起初稱病不肯相見,孫權派人将他擡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潘濬感激涕零、跪地拜謝。孫權先拜官輔軍中郎将,後與陸遜屯駐武昌,管理荊州事務。這一養一用,暖了多少良心忠心!

夢中——那些香消玉殒的美人一個個如影随形。

與哥哥孫策和重臣周瑜一同登場的,是他們的夫人“二喬”。這兩個在《三國演義》裡比皇後還要出名的女人,都經曆過夫君早逝、孤獨終老的煎熬和傷痛。

在愛情和江山的海洋裡遊泳,其實是一個兩難的決定,不僅自己的水性要好,還要仔細觀察随時湧來的無邊浪頭。

通向江邊的石階上,一片片葉子落了下來。二喬初嫁的路,看似平平坦坦,實則危機四伏。作為政治聯姻的産物,姐妹倆在一個秋天走向遠方,注定此生不會風平浪靜、愛意綿綿。當她們邁開第一步時,悲劇的種子就貼在落葉堆起的枯黃裡生根了。

夢醒——那些漫漫無邊的黑洞一圈圈寒意重重。

一夢憶流年,花開花謝猶如轉瞬之間。夢醒後的孫權,沒有選擇的餘地,他的選擇就是将親自締造的王朝完好地交給子孫,并寄希望于将來的某位後人沿着自己開創的基業,再繪制一篇大一統的藍圖,成就一段大繁榮的盛景。

公元252年5月,在位24年,三國最長壽的開國君主孫權駕鶴西去、隕落建業,享年71歲。太子孫亮被立為東吳的第二位皇帝。

孫權沒有想到,東吳在他以後隻經曆了三帝就畫上了句号。真是時也命也運也,這後來的事情他已經無法預知,他也不會為自己晚年的失誤而向漢武帝那樣給自己頒布 “罪己诏”,他的胸襟實際上比漢武帝還是差了一點。

斯人已去,相比于曹操的一世奸雄之名、劉備仁慈背後暗藏的狡詐之實,孫權算是厚道磊落的實在人。其實,在三國的天宇下,孫權是一位被低估的帝王,相對于曹操的知名度和劉備的曝光率,孫權在人氣和粉絲上都不占優勢。在曆史的長河裡,後人很多時候是戴着有色眼鏡去過濾曆史人物,喜歡的多褒獎幾言,讨厭的添幾句劣迹。

品讀孫權,回味東吳,我在讀史和等待中擡高了希望的圍牆;品茗江左,回眸三國,我在思索和尋找中拆除了迷茫的栅欄。

在詩意思索時,快意人生,就要像孫權那樣,英雄華山論劍,雅士煮酒相逢。月光下的東吳,作為長江的兒子,孫權曾用雄性張開雙臂擁抱大海,曾用雄風伸入蒼穹飒飒嘶鳴。他那時的相信未來,不全是自欺欺人,有時也是期許、是情懷、是氣概,是自我撫慰時長出的青苔。因為曆史是由無數個詩意的段落串起來的。

合上屬于孫吳大帝的黃卷,走到江邊孫權經常去瞭望的地方,我的内心是五味雜陳的。江邊的滾滾濤聲帶走了多少流水,随之東去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吧。

來時金戈鐵馬振長空,走時三國鼎立定天下。雄才大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道風景,一部奇書。孫權無需為将來的任何結局而惋惜。因為,曆史所錄入的,往往是勝者為王的英雄和義薄雲天的豪傑;後世記住的,也依然是那些曾經矗立潮頭、獨領風騷的時代先鋒。

大江東去浪淘盡,依然風流孫仲謀。

(胡正良)

胡正良 | 大江東去浪淘盡——王朝背影之東吳孫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