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入10萬是個例,權益保障待完善

作者:勞動報
摘要:未來,行業必然将規範化運作。
月入10萬是個例,權益保障待完善

“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撿到千億總裁”“踹掉渣男後三個哥哥團寵我”“女兒拔了我的氧氣管”……這兩年,野蠻生長微短劇席卷了整個影視行業,據藝恩資料顯示,2023年,市場共上線微短劇1400多部,微短劇市場規模近400億元,接近電影市場體量70%,5年内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

在這匹“影視黑馬”的吸引下,一些專業影視機構、導演、編劇陸續進入市場,創作核心的編劇成為新風口,“無需坐班月入十萬”“寫一部就賺23萬”“0基礎輕松入門做編劇”等江湖傳言吸引了不少文字從業者。

這一行業是否真的“錢景”喜人?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雖然市場仍處于紅利期,但是行業環境魚龍混雜。成為微短劇編劇為文科生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作為靈活就業群體,他們的收入并不穩定,由劇本的火爆程度決定,頭部編劇“躺着賺錢”,更多的普通編劇掙紮在生存線,權益保障受困于甲方市場的制約,稿費不斷被壓縮,伴随着關注度,未來,行業必然将規範化運作。

爆款編劇

月入達10萬元

短劇本身并不是新鮮事物,2019年進入大衆視野,2023年井噴增長,這幾年整個産業一直在加速發展,各家短視訊龍頭企業一直在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加強研發和創新。

多位短劇從業者透露,目前短劇編劇的劇本報價大緻可以分為四檔:第一檔在1.5萬元以下,一般為新人編劇;第二檔在1.5萬至3萬元,此種編劇曾産出過少量爆款或作品數量較多;第三檔在3萬到5萬元,這類編劇手握大爆款或多個小爆款;第四檔是5萬元以上,通常為業内創作過多部爆款的頭部編劇。對于編劇們而言,賺錢的大頭在于分成,爆款編劇月收入可達到10萬元以上。

不僅國内市場呈現現象級火爆,如霸道總裁式的國産爽劇走向海外,“短劇出海”呈現洶湧之勢。出海的微短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将國内微短劇進行翻譯,另一種則是采用本土演員進行拍攝的“本土化定制”,而前者依然占據主流,由此海外短劇編劇的也很熱門。

記者聯系到了短劇行業從業人竹子,她在社交平台開設了“竹子的劇本榨汁機”賬号,主要撰寫海外短劇,時常分享行業資訊,“如果科班出身會寫編劇,同時接到了好幾個劇本,每個都要求一個月内交稿,一天寫十多集甚至二十集,确實是可以賺到十萬月薪的。”相比國内多元的短劇分類,國外短劇目前大多為霸道總裁、豪門恩怨、黑幫争鬥、吸血鬼等題材,且仍集中在愛情劇。竹子感慨:“浪漫爽劇全球通吃。”

情節性強、反轉快、節奏密,是所有短劇的共同特點。而要在很短的時間内吸引觀衆的注意力,抓住眼球,竹子表示,一個“爽”字是關鍵。一部國産短劇通常在80至100集,海外短劇則在60至80集,一集的時長為1分半到2分鐘,往往在一個劇情片段結束後會進入到付費模式,也是以,短劇公司往往會要求編劇在寫作過程中就把付費點設計好,比如在第七集左右放出懸念,吸引觀衆使用者付費。

“AI”技術

造就編劇新方向

“爽”是微短劇的核心,“打臉”是主要劇情,無論男頻(男生劇)的戰神小說,還是女頻(女生劇)的重生逆襲,市場内容同質化十分明顯,無腦、狗血、不講邏輯的劇情要複刻輕而易舉。

這樣的背景下,AI技術對編劇行業的沖擊該如何應對呢?專攻海外市場的竹子很自信:“AI在創作方面太稚嫩了,它是個很好用的工具,尤其在翻譯上可以提升創作效率。”AI的翻譯助力實際上也确實更有助于中國短劇走向海外,入行一個月的兼職短劇編劇Anna也告訴記者,她寫了一本全中文的劇本,全靠AI翻譯投向海外市場。

國内市場正處于爆發式增長階段,其中亦存在過快發展所帶來的後遺症。市場上仍然采取以量取勝的牟利模式,成本控制是行業的剛需。據“艾媒咨詢”釋出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透露,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出現,使得隻需通過特定的訓練即可在後期為編劇和導演提供大量不同類型題材的創意,大大節省網絡微短劇前期的制作成本及時間。

甲方市場下

權益保障有待完善

賽道火爆且擁擠,短劇産業鍊涉及多個環節和各種商業模式,包括前期制作、中期上線播放,以及後期的劇集衍生産品變現。

看似把握劇本核心走向的編劇,實則是産業鍊中“微不足道”的一環。據了解,目前微短劇編劇群體中既有“野生”獨立編劇,也有全職的坐班編劇,市場大熱、收入誘人,還是無需坐班的彈性工作,看似一片大好“錢景”下,大部分短劇編劇依然面臨權益保障空白。

通常在進行劇本創作前,劇本公司會和編劇簽訂合同,商定劇本的大綱、劇集和價格,短劇目前仍然是個“甲方市場”,最終的劇本價格取決于編劇的經驗、公司規模、原創程度。

“一般談好了會先給一筆定金,我一定會等到定金再動筆。”短劇編劇小孟初入行時,把自己的劇本發給了幾個平台投稿,卻毫無回音。之後無意間在短視訊平台上刷到了和自己的劇本似曾相識的場景,“裡面人物名字都改了,我也不是不知道短劇劇情都差不多,但自己的劇本怎麼可能認不出來呢。”親曆了“偷劇本”一事,小孟發現維權更難,大部分時候隻能吃“啞巴虧”,“打官司就算赢了,賠償費說不定還不夠交律師費。”

據了解,目前短劇劇本簽約付款主要有“1342”和“334”和“37”三種交易模式。“1342”的付款模式指的是,前十集或者劇本大綱通過之後,支付10%的定金,第三十集再支付30%的定金,全部寫完再支付40%,配合改稿完之後再支付剩餘20%,這種分期付款模式更受編劇的認可;“334”則是在前十集支付30%,第50集再支付30%,完成劇本并修改通過後支付剩餘40%;“37”則是在第10集支付30%,完成修改結束再付70%尾款。

“都寫了30集了,對方突然說後面不用接着寫了,你也沒辦法,還好能拿到前面的錢。”短劇編劇“大熊”為了離父母近些,在縣城老家幹着全職短劇編劇的工作,“我們小地方根本沒有什麼影視公司,不然我肯定去坐班。”他很羨慕能坐班的編劇,認為他們享受着自己沒有的五險一金、規律的生活作息。然而坐班編劇也有他們自己的苦楚,在影視公司工作的“油頭”連連叫苦:“底薪低啊,還要簽保密協定和競業協定,接不了外活,隻能硬着頭皮幹公司派下來的活。”

越火越卷,短短兩年,短劇編劇已經曆了行業跌宕起伏。大多數編劇需要根據公司給定的選題,或者商務給的參考選題進行投稿,寫作的自主性并不強,往往需要做出妥協。無數次的改稿、消失的尾款、加不完的需求、一部劇本六七個甲方……雖然風口仍在,短劇編劇賺的錢也已實實在在變成了辛苦血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