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父母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父母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主創團·煙花三月

同僚家的兒子陽陽正在上四年級,他的學習習慣和成績都很不錯,是老師經常表揚的對象。

同僚也從未表現出對孩子學習的焦慮和擔憂,這令我們幾位媽媽羨慕不已。

後來,同僚傳授經驗說,從孩子上幼稚園起,她家就特别重視孩子放學回家後的三小時。

早上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她家和大多數家庭一樣,都是忙忙碌碌的。

隻有孩子放學後的三小時是父母和孩子深度交流、學習玩耍的時間,同僚稱之為“黃金三小時”。

她認為,孩子放學後的時長都是一樣的,但這段時間所填充的内容差别很大。

有些父母為了維持“母慈子孝”的局面,把孩子交給輔導班;

有些父母累了一天,隻想歪在沙發上刷視訊、玩遊戲放松放松;

還有的父母選擇放棄短時的快樂,花時間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的未來賦能。

也許,一天兩天看不出什麼差別,但一兩年後,孩子與孩子的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同僚的話讓我幡然醒悟。

原來,孩子放學後的3小時怎樣度過,關系孩子的未來發展。

能否讓孩子受益一生,關鍵是父母在“黃金三小時”裡的付出和指引。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父母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餐桌溝通時間

父母下班後要忙着做飯,沒時間和孩子聊天,在餐桌上吃飯的時間自然而然就成了親子溝通的不二之選。

餐桌本是一家人享受美餐的地方,可部分父母特别喜歡把它變成教育孩子的地方。

一位著名主持人曾在采訪中分享,她小時候最害怕的時刻,便是圍坐在餐桌旁的那段時間。

每當父親入座,便會開啟對她的“訓導”模式,指出她這裡做得不對,那裡做得不好。

在這樣的氛圍下,董卿經常是含着淚水用餐,内心充滿了無奈與委屈。

她甚至坦言,最讓她感到欣慰的時刻,就是父親外出出差。

因為這樣她就能暫時逃離那壓抑的氛圍,獲得幾天的輕松時光。

用餐本是一件美好又享受的事情,若讓孩子在潛意識裡把“吃飯”和“挨訓”聯系在一起,再美的餐食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并且,這種消極的情緒也會漸漸滲透到孩子的性格之中,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難以抹去的陰影。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父母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之前有則新聞,在江蘇丹陽,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因為學業成績不佳,在飯桌上受到父親的責備,竟然選擇在深夜十點離家出走。

當民警詢問他離家出走的原因時,孩子的回答讓許多父母陷入了沉思。

“他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他不喜歡我,那我就走了啊!”

的确,飯桌應成為家人共享溫馨、快樂的場所,真的不應該成為嚴肅的審訊場所。

有一位父親,他通常在飯桌上這樣問孩子:

“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今天有什麼收獲嗎?”

“有什麼需要爸爸幫助的嗎?”

簡單的四個問題,讓孩子感受到關愛與支援,也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态,使得親子關系更加和諧。

當孩子不願意說時,父母可以先說一些工作中輕松的事情活躍一下氣氛,調動孩子的分享欲。

當孩子打開話匣子時,父母要适時正确引導即可,萬不可嚴厲地批評或指責。

不帶情緒的、溫和、堅定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

這樣,孩子才會更相信父母,分享給父母更多。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父母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學習時間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這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父母們因為陪同孩子寫作業而氣得生病住院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寫作業,都需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

如果良好的習慣沒有建立起來,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困擾,也會給父母帶來極大的壓力。

父母在陪伴孩子寫作業時,可以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1.寫作業前的5分鐘處理好雜事

有時,孩子寫作業不夠專注,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幹擾,比如電視的聲音、他人的交談,或是被桌上的玩具吸引。

也可能是他們自身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比如頻繁地喝水、吃零食、上廁所。

是以,在孩子開始寫作業之前,父母應為他們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并讓孩子做好準備工作:桌面整潔,不留玩具;提前滿足身體需求,如喝水、上廁所;

如果餓了,可以先吃點小食。

一旦開始寫作業,就要保持專注,不離開座位。

2.引導孩子将作業進行排序

父母可以詢問孩子:

今晚有哪些作業?

哪些作業寫起來容易一些?

哪些作業寫起來困難一些?

把每天的作業一項一項地分類列出,并與孩子共同決定寫作業的順序。

寫作業時,每完成一項就打個對勾,再接着完成下一項。

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逐漸養成有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學習習慣。

随着學習難度的增加和學習任務的增多,孩子習得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将為他的學習增色不少。

3.協助孩子掌握檢查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檢查能力有些欠缺,多數孩子認為寫完作業就萬事大吉了,把檢查的任務交給父母或老師即可。

其實,檢查是很重要的。檢查方法掌握了,會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協助孩子試試如下方法:

逐項核對:先按照作業清單或者老師的要求,一項一項核對是否都完成了,確定沒有遺漏。

格式檢查:作業不僅要看内容,格式也很重要。檢查字型是否工整、書寫是否規範,特别是數學作業,要看公式、符号是否書寫正确。

邏輯檢查:對于需要邏輯推理的題目,要檢查自己的推理過程是否連貫,邏輯是否嚴密,有沒有出現自相沖突的地方。

思路回顧:對于難題,可以回顧一下解題思路,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了題目,以及解題的方法是否得當。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父母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閱讀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的差生。”

相反,愛閱讀的孩子,未來都不會差。

因為,孩子讀的每一本書,都如同堅實的墊腳石,助力他們不斷攀登知識的高峰;

書中所蘊含的智慧,将深深融入孩子的骨髓,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大多數父母深知閱讀的重要性,然而孩子們似乎對書籍并不熱衷,即便強迫閱讀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具備熱愛閱讀的潛能,關鍵在于父母如何引導。

1.激發閱讀熱情,發現閱讀的魅力

為何孩子們對閱讀缺乏熱情呢?

原因在于,父母往往基于自己的了解或他人的推薦為孩子選擇書籍,卻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喜好,導緻他們難以投入其中。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首要任務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父母可以先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為他們挑選一些喜歡讀的書籍。

不必急于讓他們接觸深奧的名著,也不必限定閱讀的類型,可以涵蓋科學、曆史、小說等多個領域。

從簡單的故事開始,逐漸引導孩子了解故事背後的深層含義,探索人物的成長軌迹,讓他們在閱讀的旅程中,感受到别樣的快樂與滿足。

2.父母樹立榜樣,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閱讀,并非僅憑父母的一句指令,孩子便會欣然接受的。

但如果父母以身作則,捧起書本靜心閱讀,孩子會樂于模仿的。

一位名叫鄭向懷的父親,堅持每晚八點在家和兩個兒子一同閱讀。

兒子們在耳濡目染中,養成了每晚閱讀的好習慣,根本不需要父母的耳提面命。

父母在家中的言行舉止,往往會成為孩子未來成長的模闆。

3.分享閱讀體驗,積累知識财富

每一本書都蘊含着不同的故事和知識,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财富。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及時記錄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和收獲。

同時,父母也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心得,通過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與記憶。

睡前的閱讀時光,是一種溫馨與品質共存的儀式。

它不僅能将家庭籠罩在愛的氛圍之中,還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激發他們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父母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放學歸家後的這三個時段,應兼具休閑放松與知識汲取的雙重功能。

在這三小時的寶貴時光裡,孩子可以盡情享受娛樂與消遣,同時也要融入學習和閱讀的元素。

這樣的安排,不僅有助于孩子形成優良的生活習慣,還能為家庭營造出一段充滿溫情的歡樂時光。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共度時光,父母和孩子都能在互相陪伴中共同成長,變得更加出色。

趁着開學剛一個月的時間,把放學後的“黃金三小時”高效利用起來吧,假以時日,孩子定會有脫胎換骨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