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作者:臨渭文化旅遊網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陝西渭南 隋曉會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古老白水的土地上有一條河叫洛河。如同蒼穹間落下的圖騰,缭繞着黃土大原上的一座山,這座山的名字叫橋山。在橋山的西北方住着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東南方則供奉着我們民族的字祖倉颉。軒轅黃帝留住了華夏的血脈,被叫做根。字祖倉颉孕育的民族精神,被叫做魂。

當我們把思維的元素融合在一種混沌和明晰的期盼之中的時候,竟然會驚奇地發現,黃土大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自豪的曆史,還是一抹無窮無際的倉颉情懷。

———題記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白水,倉颉。倉颉,白水。

袁鷹先生說,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曆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們的方塊字中潛藏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着獨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愛國情懷。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方塊字,世界上最令人驚訝和不可思議的文字恰恰就誕生在白水這片神奇古老的黃土地上。我們說,它不僅僅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荒蕪時代,更把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一以貫之地傳承到今天。就是因為有了文字,我們的民族才創造出了五千年的偉大農耕文明,因為有了倉颉,中華民族的曆史才更加五彩斑斓,才更加令人自豪和神往,就是因為有了倉颉,華夏文明才傲然矗立在世界東方。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我們要記住軒轅黃帝,因為他是我們民族的共同祖先。我們更要記住倉颉,因為他是我們民族不二的文化之祖。

也許是生命的依戀,也許是上天的恩惠。不管是誰,隻要踏上這片生命世界的殿堂,就會覺得倉颉是天籁之魂,是生命的精神之尖。對于華夏民族來說,黃土地既是啟蒙之地,立足之地,生存之地。更是文明的發祥之地。

倉颉,黃土地。黃土地,倉颉。

從北魏的“均田制”,太平天國的“有田同耕”,到中國共産黨人的土地革命,無不折射着土地與生命的密切關聯。曾經大氣磅礴地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轼也說,“天之所生、地之所産,足以養人。”是的,生命離不開黃土地,我們離不開黃土地。是以從古到今,人們對黃土地的情結與情懷、懷念與留戀、神往與鐘情,無不還原着一種生命和精神的真谛。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如果我們從高空俯瞰白水大地,就會驚奇地發現有個和宇宙精神相通的乾坤灣,牢牢地鑲嵌在天宇之間,古洛河很依戀也很謙遜的在這方孕育倉颉文明的聖地上悄悄轉了一個彎,融入黃渭、奔向大海。它似乎告訴我們,大大的乾坤灣就是生命的乾坤,是它給了這片土地生命和靈魂。不是嗎?黃土地黃河黃皮膚的中國人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創造,不斷前行。黃帝和倉颉,他們一個始創華夏民族,一個始創鳥迹蟲書。不管是涅槃還是傳說,正是他們拉開了史前期人類文明的序曲。一個個傳說故事、一篇篇神話寓言、一首首詩詞歌賦,在一串串文字的記錄下,也在訴說着倉颉的一抹情懷。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倉颉,情懷。情懷,倉颉。

倉颉不僅僅隻是傳說,它是一種生命眷戀的宇宙情懷。《春秋元命苞》記載:“倉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岡,龍顔侈侈,四目靈光,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終葬衙之利鄉亭。”衙之利鄉亭即今白水縣史官村北,與黃帝陵遙遙相望。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荀子·解蔽》說:“古之好書者衆也,而倉颉獨傳者一也。”說真的,浩瀚的世界裡,創造文字不可能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它就是文化的一種演進。可倉颉留住了,成了統一和傳播過程中的集大成者。就像木匠敬魯班,酒坊敬杜康一樣。中國人最講究尋根問祖、師出有名。也許這也是一種文化積澱,也是一種文化傳播需要。我們今天看到的倉颉被後裔們推崇為“龍顔四目、感動天地”的神人。恰恰說明了倉颉的偉大和厚重。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如今的倉颉就是華夏民族文化文字的符号,一種文化精神的神話圖騰。他所創造的漢字,作為我們民族一張标志性名片,世界上唯一一種未曾中斷的文字,在中華五千年文明、華夏七大語系、兩岸三地維系中,組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基石,文化長城和情結紐帶。海峽兩岸,華胞僑胞,凡書漢字者,皆知倉颉。“認祖歸宗、同文同根”在他們尋根問祖的黃土大原上,不僅有祭祀黃帝的虔誠身影,亦有拜谒倉颉的拳拳情懷。

曾經有人不解地發問,為什麼漢字是倉颉造出來的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倉颉具有一種生命的深邃情懷。他把群體的生命意識深深融入了養育生命的黃土地中。情懷是什麼?《易經》中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大儒張載《橫渠學案》中寫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情懷,自黃帝倉颉始而後一脈相承,延續至今。

我們無須去探究倉颉作為個體的存在與否。其實倉颉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和精神辨別,就是民族生命的本身。它的存在和延續就是展現着述民情、化民風的博大情懷,使天下蒼生結束混亂的記憶,告别蒙昧蠻荒,使文明的薪火從此傳遍中華大地。文字就是一種文化,一種屬于生命精神的文化。正因為它是一種文化,它才超越了方塊字固有的外延,成了華夏民族一種記憶的符号,交流的符号,情感的符号,精神的符号和生命的符号。

上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在白水發現了仰韶時期的最大房址和龍山時期的甕棺葬群,這說明居住在白水的先民們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因為當時文字的缺失,遺憾的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記錄。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有了文字,便有了文明傳承的載體。文字的誕生,才書寫了泱泱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文學史,文化史。先秦兩漢的縱橫捭阖、隋唐時期的英雄氣象,宋元明清的科技進步。有了文字,才有了經、史、子、集,才讓我們在讀史中明辨是非。楚騷、漢賦、唐詩宋詞才使我們在旖旎的意境中開闊胸襟。戲劇傳奇明清小說,深入骨髓的生命體驗不得不勾起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文情懷代代傳承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倉颉,文化。文化,倉颉。

走進擁有數千年曆史的倉颉廟宇,廟内《明正德重修倉颉廟碑》記載:“公(倉颉)逝,黃帝敕葬白水東北彭衙城六十裡,有廟在焉,建置之初,自黃帝至堯舜,曆禹湯而宋元,逮我皇明,倉有天下數千載之餘矣。”說明倉颉廟為敕造,倉颉廟的修建為國家行為,其祭祀典禮相當于今之國祭。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時,路經北洛河澄城與白水交彙處,因仰慕倉颉,特前去拜祭。當地人為紀念這位聖人,還将孔子涉水而過的小溪取名為 “孔走河”。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據史料載:“倉颉造書兩卷,隋亂時失于兵火,現存隻有二十八字”,清乾隆時期,白水知縣梁善長将倉颉所造文字遺存的二十八個字摹制而成《倉聖 鳥迹書碑》。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将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傳說,這二十八字即為中國最早的國書。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倉颉廟内懸挂匾牌“文化之祖”出自于右任老先生親筆。1920年,失落千年的《廣武将軍碑》重見天日,于右任先生得見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複明”,揮毫大書“文化之祖”懸于廟中;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也在他的《千秋倉颉廟》《倉颉廟記》等文中,對倉颉造字于白水,傳播于九州,造福于萬代,作出了詳細的論述。居于中國蘋果之鄉的倉颉後裔們,正奔走于整理、傳播倉颉故事的征途上,這些聖人、賢達、學者、後裔利用他們發自肺腑的言行表達着對字祖倉颉的敬仰情懷。

隋曉會 | 倉颉 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畫卦再開文字祖;結繩新創鳥蟲書”、“雨粟當年感天地,同文永世配橋陵”,這是倉颉墓兩側的對聯,其周圍是一圈六棱(八卦形)磚砌花牆,意寓文化才能成為一個民族強大的圍牆,為朱慶瀾拜谒倉颉廟後捐資修建。同時在廟内,有一石碑,為彭德懷手書的《倉颉廟古柏保護令》,由此可見,同根同祖的炎黃子孫,都對倉颉有着一種發自内心的呵護情懷!

還有讨袁護法的高俊、揭竿而起的王二,這些倉颉故裡的後裔們不僅傳承着聖人的人文情懷,更發揚着他心系黎民蒼生的民本情懷。

“論功不在炎黃下,尊聖當于孔孟先”、“開鑿漢字先河,丹心萬載,豐功萬載;創造文明曆史,白水一人,亘古一人。”這些對聯,不僅是對倉颉的一種敬仰,也是對倉颉文化的一種留戀和歸依。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倉颉的仰慕不僅隻是全球的華人。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宣布啟動聯合國語言日,将中文日定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谷雨”這一天,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颉造字的貢獻。在美國國會大廈圖書館内,陳設有倉颉的塑像,漢語譯為:“倉颉,東方文化的保護神。”在陝西、河南、甘肅、山東、浙江、山西、澳門、台灣等地,有關倉颉的祠廟、陵墓、亭院以及造字台、授書台等遺迹多達數十處。我們在想:在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的曆史時期,如果把白水縣“谷雨”祭祀活動提升至國家層面進行,必将進一步增強十三億華夏兒女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作。

千百年來,凡有倉颉祠廟之地,都有不同的倉颉廟會和祭祀活動。為什麼聯合國會将谷雨節認定為中文日?為什麼西方文明對倉颉亦有着同樣的認同?為什麼全國各地會誕生如此多的倉颉紀念館,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為什麼将《倉颉傳說》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在諸多的倉颉紀念地中,為什麼獨将白水倉颉墓與廟确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著名文藝評論家、當代學者肖雲儒用“三個唯一”回答了這些問題。即:白水倉颉廟是全國40多個廟裡面唯一的國家文保級機關;是唯一的倉颉廟,倉颉墓,倉颉廟碑,倉颉書,倉颉古柏群五合一的廟宇。是唯一一處以谷雨祭倉颉和清明節祭黃帝聯系在一起,讓人們在追思“人文初祖——黃帝”的同時,追思中華文明之根“文化之源——倉颉”的地方。倉颉傳說不僅是白水的珍貴文化遺産,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白水這塊古老而神奇的黃土地上,古有四聖創文明,今有五新畫宏圖。30萬白水兒女及海外赤子為着将倉颉祭祀列入國家公祭的願望正在積極地呼籲與奔走之中!與時俱進的白水人,正在為實作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幸福新白水奮發而為,這片以倉聖塬為圓心的黃土大原,必将成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華人、乃至全人類關注的文化熱點和情懷聚點。

(作者系原白水縣委宣傳部長、渭南市博物館館長,現渭南日報社社長、總編輯,文學博士。)

來源:燎原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