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億萬人參與的“尋味中國”

作者:春河月亮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題:一場億萬人參與的“尋味中國”

新華社記者黃揚、文靜、張文靜

“天水的辣椒香而不辣,有自己的特色。”蘇有春說。這名47歲的四川人,驅車9個小時,趕到了位于中國西北部的甘肅天水。

蘇有春在以辣聞名的成都經營餐飲行業将近20年。這一次,他不遠千裡來到甘肅,為的是嘗嘗天水麻辣燙裡這口不一樣的“辣味”。

天水麻辣燙并非當地特有。20世紀90年代起,川蜀的“麻辣燙風潮”席卷這座小城,大批本地人做起麻辣燙生意,逐漸從地攤、排檔發展為店面。

但天水的麻辣燙與川蜀不同,其根本源于當地土生土長的雙椒——甘谷辣椒、麥積花椒。“口味上,雙椒帶來底氣,也給了每家店改良配方、創造發揮的餘地。”在天水文廟附近經營麻辣燙店的回族大姐哈海英說。

一場億萬人參與的“尋味中國”

“唯有美食和遠方不能辜負。”對于美食的熱愛,長久根植在中國人的文化裡。古代中國人便曾有“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的說法,而如今的中國人也會為一頓燒烤、一顆凍梨,甚至一份麻辣燙所吸引,結伴出行,奔赴另一座城市。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國網民的規模已達10.92億人。在網際網路的助推下,“酒香不怕巷子深”,地方美食也可能快速成為全民網紅。

過去一周内,在中國,無論沿海内陸、南北東西,網絡讓天水麻辣燙的“香”飄入了巷弄胡同裡的家家戶戶。

抖音平台資料顯示,關于“天水麻辣燙”“甘肅麻辣燙”的話題播放量持續走高,累計已突破15億。有關天水麻辣燙的作品,全網點贊量達8579萬餘次,互動評論量達8112萬餘次。

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受歡迎的不隻是天水。随手打開一個中國社交網絡平台,在搜尋欄裡輸入“地名”加“美食”,多半會有海量的内容等待着你。其中既有美食部落客沉浸式體驗的視訊,也有普通人品嘗過後的圖文分享。

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部落客“吃貨薯”發起“尋找風味小城”的活動。

一個月時間裡,文章收到了500多條回複和上千點贊。潮州拇指生煎、濰坊肉火燒、廣西醋血鴨……大江南北的網友紛紛在評論區内曬出地方美食。成百上千次的互動裡,既有故鄉風情的想念,也有他鄉風味的好奇。

還有不少有心人早已繪制好“美食地圖”。“雲南豆腐地圖”“大理咖啡地圖”“西關美食探店圖”……時間精準到小時,空間精确到小區,讓四面八方的食客與美食相連,開啟一段段“按圖尋味”之旅。

“美食地圖”裡,有網友們的熱心标注,也有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

2023年12月,“味道湖南·去湘當有味的地方”湖南美食旅遊地圖上線,同時釋出10條湖南美食旅遊線路,“潇湘詩韻”“悠遊武陵”“神農福地”等線路主題,展現了三湘四水之地的人文風情。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認為,“美食地圖”類旅遊産品的産生,原因在于“食”在旅遊中的地位快速上升。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分析,美食已經納入了中國地方旅遊發展的戰略視野。《2023中國美食旅遊發展報告》指出,餐飲美食在旅遊目的地建設和發展體系中的地位也越發凸顯。

一場億萬人參與的“尋味中國”

面花、醬牛肉、天鵝酥、塔糕……初春時節,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朝陽館)的4号館内,各色京味美食聚集于此。13家老字号帶來了各自的招牌京味美食,加起來有近百種。

據了解,這場小吃美食展是春季京城第一場美食節活動,也是第四屆北京市小吃美食文化節的其中一部分,旨在讓更多人領略體驗北京餐飲,切實了解小吃文化。

“特色小吃是百姓日常一日三餐的見證,同時也是國際國内遊客體驗當地飲食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絕佳佐證。”北京烹饪協會負責人說。

美食旅遊走紅網絡,也“帶火”了當地經濟。

“每天閉店前,堆起來的簽子都和‘發财樹’一樣高了!”虎小玉是土生土長的天水人。她和丈夫經營的“伊甸園”麻辣燙店,已然有成為熱門“網紅店”的架勢。

近兩周,天水辣椒面、定西洋芋等土特産品的成交額環比增長均超100%,3月以來天水景區門票相關訂單量同比增長216.8%。

一場億萬人參與的“尋味中國”

天水旅遊與消費市場的火熱并非孤例:淄博燒烤“火”遍全國的2023年“五一”假期,淄博住宿預訂量較2019年同期上漲865%,旅遊訂單同比增長2000%;“爾濱”火爆出圈後的2024年春節假期,哈爾濱累計接待遊客1009.3萬人次,日均同比增長81.7%,實作旅遊總收入164.2億元,同比增長235.4%。

文化和旅遊部印發的《“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在提升旅遊服務品質方面明确要求:提升旅遊餐飲品質,推動旅遊餐飲與文化結合,發展美食旅遊。

去年憑借燒烤“爆紅”後,淄博今年繼續在民俗文化中挖掘新的亮點。不久前舉辦的淄博首屆蘿蔔糖球民俗文化節,為市民遊客奉獻了一場視覺與味覺雙重享受的節會。

在沿海省份浙江,39組選手登上“味美浙江·百縣千碗”美食講解大賽的舞台。《春江魚宴》《天姥唐詩宴》《磐安藥王宴》……一次次美食講解,将曆史文化、人文故事與地方美食結合,将浙菜的文化内涵娓娓道來。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寫道。

一場億萬人參與的“尋味中國”

在旅遊中品嘗美食、體驗各具特色文化,這也是遼甯女孩鞠月萱所向往的“尋味中國”。過去兩年裡,她嘗過哈爾濱的冰棍、拉薩的酥油茶。而今,她被一碗麻辣燙吸引到天水。

三天時間,她吃遍了麻辣燙、呱呱、糖油糕等小吃,也走遍了麥積山石窟、天水古城、伏羲廟等景區。

“這裡生活氛圍松弛、氣候舒适,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曆史底蘊。”鞠月萱很開心,在尋找美味的旅途中,遇見天水這樣一座“寶藏城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