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十大将中,蕭勁光因何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不強?

作者:老武小侃

蕭勁光,在開國十大将中位列第六。說起他,人們首先想到他是大陸現代海軍的創始人,是毛澤東欽點的終身海軍司令。

但要讓人們接着說說他,那就有些絞盡腦汁了,不像粟裕、陳赓、徐海東,黃克誠,甚至王樹聲、許光達等大将,說起來會頭頭是道。

恐怕他在民間的名氣要比其兒媳婦~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也相差甚遠。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這位功勳卓著的大将軍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相對不是那麼強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在十大将中,蕭勁光因何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不強?

結合蕭勁光大将在各個曆史時期的經曆,我們認為,有以下四大原因:

01 蕭勁光缺席了建軍初期的各大起義。

蕭勁光是1903生人,老家是在湖南長沙,他與任弼時是中學時代的校友,也是好友,這段友誼也使他日後受益匪淺。

他在長沙上中學時,參加過1919年的“五四”運動,還加入了毛澤東發起的“俄羅斯研究會”,擔任書記幹事。

1921年,蕭勁光去蘇聯留學,同行者有任弼時、劉少奇等人。在蘇聯,他參加過共産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聽過列甯發言,為去世後的列甯守過靈,這份殊榮在我黨進階上司人中,恐不多見。

早在1922年,蕭勁光就在蘇聯入了黨,在包括十大元帥與十大将的二十人當中,在入黨時間上,也僅比朱德晚一個月。

1924年,蕭勁光提前結束學業回國,先是前往安源從事勞工運動。北伐期間,他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軍6師的黨代表,被授予了中将軍銜,曾率部參加過南昌、南京、鄂西等戰役。

而當時的陳赓不過是個連長,林彪也不過是個排長。建國後,他被授予大将,有戰友開玩笑,說他從軍29年,軍銜才升了兩級。

蕭勁光早期的資曆那是妥妥的元帥資格,但略有遺憾的就是在大革命失敗後,他又去了蘇聯列甯格勒軍政學院,缺席了各大起義,沒能趕上國内如火如荼的建軍與開創根據地的宏圖大業。

而在其他的大将裡邊,其中粟裕、陳赓、張雲逸、許光達參加過南昌起義,譚政參加過秋收起義,黃克誠參加過湘南起義,徐海東與王樹聲參加過黃麻起義,相比而言,蕭勁光是以就缺少了大書特書的一筆。

在十大将中,蕭勁光因何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不強?

02 在紅軍時代,蕭勁光大多數時間不在主力部隊任職。

當他從蘇聯二次回國時,時間上已到了1930年,作為軍事幹部,他被派往了一線。不過,其時中央蘇區的高層職位都已安排滿,隻得先去了閩西蘇區。

他先後任閩粵贛特區軍委參謀長、閩粵贛軍區參謀長、12軍參謀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等職。

次年,蕭勁光被派往甯都起義改編的紅五軍團中擔任政治委員,從事對起義部隊的改造工作,卓有成效。

但不久,第五次反圍剿開始,蕭勁光擔任了建(甯)黎(川)泰(甯)警備區的司令員兼紅11軍政委,負責黎川防務。

蕭勁光率僅有70人的教導隊和部分地方武裝抵禦國民黨軍3個師對黎川的進攻,終因寡不敵衆被迫撤退,黎川因而失守。

接着蕭勁光又被任命為剛成立的紅7軍團政委。此時7軍團尚未組建完畢,就因為戰事吃緊,就去配合彭德懷指揮的紅三軍團攻打黎川外圍的浒灣,但因實力懸殊又一次遭到失利。

蕭勁光是以被博古與李德扣上了“羅明路線在軍隊中的代表”罪名進行了公審,被判了死刑。

經彭德懷再三說情也無果,後經毛澤東與王稼祥的幹預,蕭勁光才被免除了死刑,卻仍然受到撤職、開除黨籍與軍籍、判刑五年的錯誤處理,被派往紅軍學校當了教員。

長征開始後,蕭勁光擔任了中央軍委幹部團上級幹部隊隊長,到了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才得到了平反。

在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犧牲後,蕭勁光才重新回了一線部隊,接替了鄧萍的職位。

長征結束到延安後,蕭勁光任中共陝甘省委軍事部部長兼紅29軍軍長,不久後又任紅軍後方司令部參謀長。

由此可見,在紅軍時代,與其他大将比起來,蕭勁光大部分時間是在一些偏師中工作,而且又受到一些挫折,沒能給他提供更大的舞台,影響了他軍事才能的發揮,知名度受到一些影響。

在十大将中,蕭勁光因何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不強?

03 抗戰期間,蕭勁光負責留守兵團,不及在前線的将領曝光度高。

抗戰中,紅軍被改編為115,120,129三個師,從三個主力師等部隊又抽調出一部分人馬組成了八路軍留守兵團,由蕭勁光擔任主任。

抗戰期間,留守兵團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對流竄于邊區境内的土匪進行清剿;二是打擊防範侵犯邊區的日軍;三是粉碎擊退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四是組織邊區軍民墾荒與大生産運動。

1942年,留守兵團并入陝甘甯晉綏聯防軍,賀龍任司令員,蕭勁光改任副司令員。

蕭勁光在留守兵團的級别不低,屬于師級編制,他所做的貢獻也不小,可以說勞苦功高,但畢竟身處大後方,比起那些一線英勇殺敵的将軍們,少了一些曝光度與知名度。

在十大将中,蕭勁光因何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不強?

04 解放戰争功勳卓著,但蕭勁光為人低調,被手下光芒所掩蓋。

抗戰勝利後,蕭勁光先是被任命為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但在赴任途中改去了東北,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員,排他前面的還有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三位副司令員。

我軍在二戰四平失利後,被杜聿明一路攆到了松花江。蕭勁光被派往了南滿,取代程世才兼任遼東軍區司令員,與陳雲聯手取得了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守住了南滿根據地,為從根本上改變東北戰場的戰略态勢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接下來的遼沈戰役中,蕭勁光的表現不多,因為他的部隊主要是在圍困長春。

在四野後來入關後的平津戰役中,也主要是程子華兵團作為主力,蕭勁光的部隊主要負責隔圍平津守敵與強攻北京(後和平解放)的任務。

等到四野南下時,蕭勁光的12兵團成了先遣主力。著名的衡寶戰役是蕭勁光的最後一戰。

此役,他統一指揮16個軍、19個師,在東路軍和西路軍的積極配合下,從正面向國民黨軍發動猛烈進攻,一舉殲滅白崇禧部的4個主力師,為人民解放軍進軍廣西、解放華南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争可以說是蕭勁光在戰争年代的高光時刻,他雖功勳卓著,但他為人略顯謙和低調,反而不如手下韓先楚、羅舜初、肖華等人顯得那麼叱咤風雲了。

在十大将中,蕭勁光因何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不強?

05 解放後,蕭勁光長期擔任海軍司令員,職務幾乎沒動。

建國後,蕭勁光與劉亞樓即被主席委以重任,分别去組建海軍與空軍,從此離開了四野,類似的還有許光達去組建裝甲兵。

選他們三人,除了個人素質外,就是他們都有留蘇背景,畢竟是作為新的兵種,需要與蘇聯人打交道比較多。

1955年,由于早期的資曆與解放戰争期間的高光,時任海軍司令員的蕭勁光被授予了大将軍銜,排名第六,實至名歸。

在建國後的各種政治波瀾中,蕭勁光雖有一段被扣上了帽子,被剝奪了實際上司權,但也沒受到過多大的沖擊,老人家的那句“蕭是終身的海軍司令”就是護身符。

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中,蕭勁光被污蔑上了副統帥的賊船,直至1979年才得到平反。

1980年,蕭勁光辭去了海軍司令員的職務,由第一政治委員葉飛上将接任。

蕭勁光創了人民海軍史上最年輕與最年長的司令員的記錄,他從1950年47歲起任,到1980年退休,整整三十餘年。同時,他也是世界海軍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司令員。

1982年,蕭勁光當選為中顧委常委,從此退居二線。1989年3月29日,蕭勁光因病逝世,享年86歲。

他是最後一位逝世的開國大将,也是最長壽的開國大将。

由此可見,在解放後,蕭勁光職務幾乎沒有變動,在大風大浪中也很少受到沖擊,可以用四平八穩一詞來形容,這也就少了很多起起伏伏的故事,淡化了人們對他的印記。

以上就是在十大将中,蕭勁光相對來說在人們心目中存在感低的原因分析,但他對中國革命與建設所做出的貢獻一點都不低,值得我們敬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