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其實跟打仗一樣,不能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要有一種胸懷

作者:雪漠禅壇
人生其實跟打仗一樣,不能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要有一種胸懷

“ 無為而為 是最高法則”

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瑕”是瑕疵毛病,“謫”也是毛病差錯。“謫”同“谪”。李白有個外号叫“谪仙人”,也就是犯了錯被貶下凡間的神仙,這是人們對他的稱贊,因為他的詩實在太好了,大多是天成之作。《西遊記》裡的豬八戒和沙僧也是谪仙人,他們一個是天蓬元帥,垂涎嫦娥美貌而原形畢露,想調戲嫦娥,于是被玉皇大帝貶到凡間,錯投入豬胎;一個是卷簾大将——這個名字雖然聽起來很厲害,但事實上他隻是一個負責給玉帝卷簾子的仆人,因為在天庭裡工作,級别比較高,才叫“大将”,後來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就被玉帝貶下凡間,成了流沙河上的一名妖怪。這就叫“谪”。

“善言無瑕讁”,如果你善于說話,就不會讓人從你的話裡抓住把柄,也不會讓人從你的話中找到你的毛病。如果别人從你的話裡可以聽出你的得失,你就說錯了。曾經有人建議我,說話不要太具體,含糊一點,學會“嗯”“啊”“有道理”“考慮考慮”“是這樣的嗎”,這樣别人就挑不出你的毛病了,你就是大師。當然,這隻是玩笑話。事實上,真正善于說話的人是不會極端的,不管了不了解情況,他都不會極端。如果你說的話别人能挑出毛病,而且愛憎分明、鋒芒畢露,就是不善言。

“善數不用籌策”,善于計算的人是不用計算工具的。“籌策”指的是計算工具,古代的計算工具有算盤,還有一種叫算籌的用竹子、木頭或骨頭制成的小棍。使用這些工具進行計算,就叫用籌策,心算實際上也是用籌策,因為心算是有方法、有口訣的,這些都屬于籌策。是以,一位哲學教授把這句話解釋為“善于計算者不用計算工具,心算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老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真正善于計算的人不會在乎蠅頭小利。這個計算相當于算計,不僅僅是計算數字的意思。老子認為,不計較小利,不患得患失,甚至不計較得失,才是真正懂得算計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大算之人”。

小算計者計較自己得到多少利,比如《紅樓夢》裡的王熙鳳,她太聰明了,沒人能算計得過她,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是以,我經常對和我一起做事的學生們說,要讓别人賺錢,不要算計利益。很多時候,如果簽名售書不能讓書店掙錢我就會想方設法讓他們能掙到錢。很多朋友邀請我去講課,答應替我承擔很多費用時,我也會盡量為他們節省費用。比如,有一所新疆的高校請我去講課,預計要占用我四天的時間,我答應了,但提了兩個要求:第一,不能派車接我;第二,不能幫我訂房間。為什麼?因為我知道他們的經費不寬裕。隻要不觸碰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我都會為對方着想。而且,新疆正好有朋友想見我,我去講課順便也可以見一見朋友,這樣也很好。不算計付出和收獲是不是成正比,也是一種“不用籌策”。

真正善謀者是不算計的,因為算計是針對小利的,做大事的人不在小處着眼,不去斤斤計較,沒有那麼多功利性的考慮。他有一種大氣象,不在乎功利,隻在乎那個大的目标。相反,如果你發現個人斤斤計較,非常執著于個人得失,他就肯定不是真正的善計之人。人生其實跟打仗一樣,不能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要有一種不計較的胸懷。

過去沒多少錢時,我就不管工資是多少,不管職稱是高是低。現在有點錢了,人們教育我說,雪漠,你的錢不能放在銀行裡,放在銀行裡就貶值了,你要投資。但我從來不去投資,甚至從不考慮這個問題。雖然我也買了幾處房子,但不是為了投資房地産,而是為了讓做事的人住。要是有餘錢,我除了做善事外,剩餘的就放入銀行了,貶值就讓它貶去。隻要有一碗飯吃,我覺得就可以了。而且我一般都會存活期,該用錢的時候,就随時把它提出來。我從來不考慮自己損失了多少利息,或者怎樣存錢更加劃算。因為,我的生命中還有更重要的事,瞅準更主要的目标,全心全力,不在小處着眼,不讓功利沖淡目标,這也是“善計”。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的“關楗”是什麼?是門闩。過去,人在屋裡的時候,會在門後面架上幾根杠子,有些杠子是直的,有些杠子是橫的,目的是把門頂住,外面的人就進不來了。是以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的意思就是,善于關閉門戶、封鎖門戶者,就算門後不上門闩,人們也打不開門。

過去打仗,總會上演攻城和守城的一幕,那麼守城者是不是架上門闩對方就進不來了?當然不是。攻城者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進城。比如,他們可以搬來雲梯,爬進城裡;還可以用巨木撞擊城門,把城門後面的門闩給撞斷;甚至可以斷你的辎重,把你困在城裡,困上一段時間,如果你沒有援軍,那麼你要麼殉城,要麼打開城門投降。總之,你有多少種守門之法,對方就有多少種攻城之法。城池經常是守不住的。是以,拒絕别人不是最好的方法,真正善于守者,往往以無守為守。

美國的哈佛大學校區也是這樣,它沒有那種能時時關閉的校,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進出,但哈佛大學永遠不會丢失它最珍貴的東西。為什麼?因為,它最珍貴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文化,它本身就開放,不需要拒絕,也就談不上失去。

君子也一樣,君子坦蕩蕩,心中一片光明坦蕩,沒有任何雞零狗碎,是以從不設防,就像藏地老百姓所說的:“聖人行了凡間事,他的心也是聖潔的。”就是說,即使看起來跟世俗的行為一樣,也會因為出發點不是私欲而是利衆,擁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和結果。相反,中國還有一句話叫“小人長戚戚”,小人心裡有很多蠅營狗苟的東西,不敢示人,才會老是提心吊膽,想方設法地設防。

傳說中的大菩薩也善閉,他們“舉頭迎白刃,猶如沐春風”你要砍掉他的腦袋,他就把腦袋布施給你,心中沒有一點畏懼,就像沐浴在春風中一樣惬意。這種境界非常高,已經達到了生死自在,連死亡都不計較了。

以上這些,都是老子所說的“善閉”——自然而然,不防不失,雖然不關閉,不用關楗,不提防别人,但也不可開,任何人都摧毀不了、進攻不了、害不了他。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于和别人結盟的人,即使不定合同,不用繩索拴住對方,對方也不會毀壞跟他之間的盟約。“結”就是打個繩結,把兩根繩子拴在一起。這裡的“結”,還有結盟之意。

信仰就是典型的“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比如,你見過哪個高僧大德跟弟子簽訂合同,約定“我做你的老師,你做我的學生,為期三年,無故毀約者必須賠償對方三十萬元整”?沒有,但很多信仰關系都非常堅定,用鋼刀都砍不斷。革命理想也是這樣。過去的烈士是真正的“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沒有人制約他們、要求他們用生命來捍衛革命理想,但他們就是會這麼選擇。他們一旦跟某個群體、某個主義建立了聯系,就将那個主義上升為自己的信仰,沒有任何人能打碎他們的心靈盟約。是以,善于結盟的人即使不用繩索束縛别人,那種關系也仍然牢不可破。這有點像老祖宗所說的“三昧耶誓約”。所謂的三昧耶誓約是一種心靈的誓約,沒有任何書面上的約定和保障,看似無形,但牢不可破。

“善結者”就是這樣,不去控制别人,也不去捆綁别人,但跟他結盟者,絕不會毀約。

你也許記得耶稣和他的門徒。最早的時候,耶稣有十二個弟子,後人稱之為十二使徒,他們都具有使命感。他們跟耶稣之間沒有簽訂合同,但他們一輩子都在踐行耶稣的真理。耶稣升天後,他們仍然盡心竭力,到處傳播耶稣的福音。他們影響了一大批基督徒。早年,羅馬皇帝瘋狂地屠殺基督徒,把基督教定義為邪教,對其進行野蠻鎮壓,但基督教仍然走向了世界。因為,基督徒用自己的行為感動了歐洲,慢慢地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宗教。用老子的話來說,耶稣就是“善結者”,他和包括十二使徒在内的基督徒之間,就是典型的“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直到今天,耶稣殉難的故事仍然感動着無數的基督徒。過去,我在中國西部一些非常偏僻的地方見過一些神父,他們很年輕就去那裡傳道、當神父,一輩子當上帝的使者和仆人,無怨無悔,最後老死在那塊土地上。他們沒有和上帝簽訂合同,也沒有和任何人簽訂合同,但他們心甘情願地堅守信仰,堅守自己對自己的承諾。這也是“善結者”。

END

作者簡介:雪漠,原名陳開紅,甘肅涼州人。國家一級作家,著名文化學者,甘肅省 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香巴文化 研究院院長,複旦大學和上海中醫藥 大學惡性良性腫瘤研究所“人文導師”。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二輯》

雪漠(XU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