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風露霓裳。 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風物君語-

《清平樂》完結了

漢服的後浪會來麼?

在“皇帝神明,四時朝觐”的吟唱聲中,庚子年第一部霸屏熱劇《清平樂》全劇終了。

這一曲《慶曆聖德頌》,誠然是宋仁宗、曹皇後、徽柔們的落日孤城,可也是才子佳人、白衣卿相的文學桃源,更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的繁華盛世。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圖/網絡

《清平樂》雖到終章,然而這隻蝴蝶帶來的風暴才剛剛開始。2020年5月11日中午,某商家上新了宋制漢服《此間春色》系列,僅當天就銷售了45w+單,兩周内已達60W+,創漢服商家史上最高紀錄,高調宣布了漢服“大宋風雅”時代的來臨。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不同風格的“風雅宋”漢服。 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漢服這個“披着床單的孩子”,當然不是突然火起來的,從2002年陸續有人在論壇上讨論漢民族傳統服飾,到“漢服上街第一人”王樂天把自制的曲裾(一種漢服款式)穿上街頭,再到B站《後浪》裡的漢服出街青年,成為這一代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号,至今已有十八年。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B站《後浪》視訊裡的漢服片段。 圖/《後浪》視訊

先從電視劇中撷取片斷,後從傳統服飾中汲取養料的漢服,正是在試圖尋求凝練出不同時代“美”的符号:魏晉的英姿飒爽、唐風的珠圓玉潤、宋韻的楚腰纖瘦……

而最先成為漢服标杆的,是崇尚“濃纖得衷,修短合度”的明制漢服。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一件“明風”小裙子,可以有多講究?

寬袍大袖,層層疊疊,衣掩裙深……不怎麼吃身材的明制,是漢服的“常青藤”。

最大衆的流行,莫過于一條明制襖裙。就像明代小說裡,新秋時分,金風薦爽時的女子衣裙:“月娘上穿柳綠杭絹對衿襖兒,淺藍水綢裙子,金紅鳳頭高底鞋兒,” 線條柔美,有如書法。“對衿襖”即“對襟襖”,領型有圓領、交領、方領和立領,這其中,流行于明後期的立領,保暖的同時,盡顯修長脖頸。袖子則分大袖、琵琶袖、窄袖,特别是琵琶袖曲線柔和,為時人所喜。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向左滑動

▲ 圖1: 明制豎領披風,圖2:明制襖裙。 攝影/陳潤熙

最特色的代表,則是一條流動的馬面裙:前後内外共四個裙門,穿着時兩兩重疊,裙身有挑線、織金、泥銀等為飾,側面打褶。褶子數量最初是六對,遵循古儀,“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褶子逐漸增加,有八對甚至十對,行走時動如水紋。穿了一條馬面裙,實實在在便是如水的女子,風采襲人。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向左滑動

▲ 馬面裙。 圖1供圖/蘭若庭;圖2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明華堂系列

但要選一條能夠通殺普通愛好者、文物複原派、日常穿着派甚至漢洋折衷派的多元趣味的,首推“白羅花鳥繡花裙”。這條裙子裙身底料為是暗折枝梅花白羅,群腰拼接了暗菱紋白絹,裙下擺以紅、綠、黃、藍、黑絲線彩繡山石、花蝶、小橋流水、百鳥彩鳳等紋樣,真是要什麼,有什麼了。特别是裙擺底部隐約可見金色掐牙,暗藏愛美的“小心機”。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明,白羅繡花裙。 選自《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圖錄。2013年,山東省博物館舉辦了“孔府舊藏服飾特展”,展後又整理了該圖錄。

這條裙子實在過于抓人,乃至于漢服愛好者總是念叨,“每個姑娘都要有一條花鳥裙”:從印花雪紡版,到機繡仿花羅版,最為珍貴的莫過于以定織白羅為底,以蘇繡工藝還原紋樣。“繡羅裙上雙鴛帶,年年長系春心在。”一條寄托着美好願景的繡羅裙造價高達五位數,還要翹首等上一年光陰,才能收到這珍貴的藝術品。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向左滑動

▲ 大明衣冠Q版制圖。 制圖/撷芳主人

明制漢服的豐富程度,從一件簡單小裙子能有的“參考方案”裡便可見一斑。撷芳主人就曾出過一套《Q版大明衣冠圖志》,雖是古代服飾的科普,卻在漢服愛好者心中無心插柳柳成蔭。Q版搭配一目了然,人物形象乖巧可愛,令人一秒入坑。這本書在體例上參考了《大明會典》和《明史》,實物則是參考了明代皇陵文物和孔府舊藏服飾。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明,香色麻飛魚袍。 選自《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圖錄

愛好漢服的男兒要想站起來,便可仿照一條孔府舊藏裡的“香色麻飛魚袍”。這件飛魚袍形制為貼裡,交領、右衽大襟、闊袖束腰,腋下兩對藍色系帶,下擺寬大。白綢飾領,彩織過肩,飛魚海浪江崖,兩肩、通袖、膝襕處彩織流雲和行走的飛魚,青春躍動,無處不在。

熟悉古裝劇的朋友可能要脫口而出,這不就是錦衣衛穿的飛魚服嘛!其實,“飛魚服”一詞實在是個“美麗的錯誤”,所有帶“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可以叫飛魚服,正确的形制名為“貼裡”或“曳撒”。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繡春刀》劇照。 圖/網絡

《明史·職官志》記載:“錦衣衛……朝日、夕月、耕藉、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繡春刀》劇組誤将祭典時穿着的賜服當作了錦衣衛的日常制服,《錦衣之下》裡陸繹大人的暖暖環遊京城讓人欲罷不能,飛魚服,也是以陰差陽錯一躍成為了明制男裝爆款。

此外,明制的仿照者還有更多充沛的“彈藥”。《明史·與服志》裡,上至皇帝,下至庶民、舞樂人員乃至僧侶,都有着詳細規定,更别提孔府裡就藏有數千件明代服飾,绫、羅、綢、緞、绉、紗等多種面料,使用了刺繡、缂絲、手繪、印染等多種工藝,還有配飾、頭飾……實在是花樣繁多,仿不勝仿。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向左滑動

▲ 圖1:金鑲寶帽頂。圖2:金鑲寶石白玉镂空雲龍冠頂。圖3:金花絲鑲寶石帽頂。圖4:金鑲無色藍寶石帽頂。圖5:金鑲藍寶石帽頂。梁莊王墓出土,明,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從豐富的配飾頭飾,到明代繁多的服裝形制,乃至仿明家居和庭院,這些元素,共同營造出了一個堂皇的“明制範er”。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向左滑動

▲ 明制漢服,人物群像。 攝影/陳潤熙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似曾相識“宋”歸來

隻不過,漢服的流行變化,甚至要快過四季。雍容華貴的明制,一朝遇見清麗陰柔的“大宋風雅”,便是有點“失寵”了。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越紗裙染郁金黃,薄羅依約見明妝;天碧染衣巾,血色輕羅碎摺裙……真是“錢包漸瘦人不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向左滑動

▲ 仿宋仕女圖。 攝影/陳潤熙

宋朝的女裝潮流爆款,當仁不讓便是——褙子,平行雙直領,長身至膝,拉長了人體比例,讓身着褙子的女子顯得弱柳扶風,楚楚動人,一句話,顯瘦。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河南偃師宋墓磚雕拓片。 制圖/巽

褙子制作精微,宋朝崇尚儉樸淡雅,除了衣身自有的紋理,褙子多在衣襟、袖口、兩腋側縫處的緣飾上做文章,從人物花卉、到鳥獸山水,更以刺繡、印金等工藝裝飾,頗顯中式的含蓄之美。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南宋,煙色梅花羅繡彩花邊單衣,福建博物院藏。 攝影/動脈影

南宋黃昇墓出土的幾件褙子,衣身多為“羅”。羅,采用絞經組織,質地輕薄,絲縷纖細,經絲互相絞纏,呈現穩定的椒孔,正是“绮羅纖縷見肌膚”。它背後是在宋代達到巅峰的織羅技術,物質富足推動精神,便有晏殊詞中的“佳人初試薄羅衫”,又見李清照詞中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歌樂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供圖/山居散人

最近的一部《清平樂》,便足以令人遙想那個文人的黃金時代:朝堂上,名臣大儒唇槍舌戰,針鋒相對;朝堂下,士大夫簪花帽上,馬踏禦街。汴梁的雕梁畫棟、繡戶珠簾,吸引來往商客絡繹不絕。點茶、焚香、插花,盡享悠閑恬靜“慢生活”。

如此風雅底色,孕育了後世熟悉的“背誦并默寫全文天團”:歐陽修、範仲淹、晏殊、蘇轼、富弼……無怪乎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好衣裝,少不了好配飾。 設計/巽

就如太後劉娥“衮服谒廟”一段,便可窺見古代冠服制度的一絲影子。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冠服制度。後世基本繼承周制,隻在具體細節操作上略有變化。其中,衮服,與“冕冠”合稱“衮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隻有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時才穿着。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清平樂》裡,劉太後的衮服。圖/網絡

劇中劉太後垂簾聽政、臨朝稱制多載,明道元年提出要求穿着衮服祭祀太廟,在朝野上下引起軒然大波。最後在仁宗和晏殊的支援下,劉太後的衮服去掉了十二章紋中象征潔淨和孝順的宗彜和藻紋,去掉了佩劍,得谒太廟。這一介女子臨朝幾十載的艱辛,雖無意于帝位,但仍向先祖彰示功績的驕傲執着,令所有觀衆為之動容。

為了細緻刻畫這幅北宋風情畫卷,服裝、化妝、道具(後文簡稱服化道)至關重要。據宣傳稱,此劇邀請了《國家寶藏》的服飾顧問陳詩宇參與了部分服飾考證,上至皇帝皇後,下到販夫走卒,共定制了三千多套服裝,堪稱十分用心。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向左滑動

▲ 《清平樂》劇照組圖。圖/網絡

《大漢天子》等電視劇成為漢服愛好者的最初念想,近幾年漢服的熱潮則倒逼着影視劇在服化道上更加精細入微,令人“身臨其境”。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檀棋一支舞,立時令人夢回那個繁花似錦,卻如烈火烹油的巍巍長安,這大概便是“人與衣裝”的魅力所在了。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什麼塑造了漢服之美?

漢服,為愛好者們建構了一場煌煌文化的夢想,而這場美麗背後,離不開的是一雙雙靈動的雙手。如今的漢服,早已不再披着床單上街了,許許多多的原鄉工藝,都重新被漢服激活,這大概也是一場意外之喜。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蘇州缂絲制作過程。 攝影/陳健

便如绫羅綢緞之中的“羅”,一個字,承載了今人對古代風物的無限遐想。宋詞中,羅已是常客,《紅樓夢》中賈母則提到一種“軟煙羅”:“那個軟煙羅……若是做了帳子,糊了窗屜,遠遠的看着,就似煙霧一樣,是以叫作‘軟煙羅’,那銀紅的又叫作‘霞影紗’”。雨過天青、秋香色、松綠、銀紅,雖未得見,便已在心中落下無邊風月。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蘇州非物質文化中心展示的宋羅面料。 圖/網絡

而在漢服興起之前,國内的“羅”卻難覓知音,蘇州為數不多的進階花羅工廠,都以出口日韓及東南亞制作“和服”“韓服”等為主業。“桑出羅兮柘出绫,绫羅妝束出娉婷”,如此與“蘇羅”同為難兄難弟的,還有“湖绫”。

湖州,因地處太湖之濱,土質宜植桑養蠶,自唐代以來,一直是蠶絲的重要産區,号稱“湖絲遍天下”。“花者為绫,素者為絹”,明代湖州绫絹生産達到鼎盛,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著稱。清代更是并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風行于海外。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明代絲綢紋樣:落花流水花绫(左上)、球路文錦(右上)、燈籠緞(左下)和龍鳳穿花織金緞繡(右下)。 選自《中國服飾史》

惜近世以來,绫、絹類織物己主要用于書畫及工藝品的裝裱。如今,也有漢服商家與湖州非遺傳承人合作,在紹興柯橋創辦了“湖绫館”,展示售賣廣花绫、錦绫、湖绫等制作的漢服,讓“紅袖織绫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風彩可以重制人間。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相城元和缂絲,是傳統手工技法的一種。 攝影/王建江

蘇繡绫絹之外,漢服少不了與配飾穿搭。這同樣帶動了許多曾經風靡一時的手工藝。

清初康熙年間,揚州通草花聞名天下。通草花以通草為原料仿制花型,質地柔和、色調秀雅,被譽為“不謝之花”。富察皇後曾下令“舍棄珠翠,改以通草絨花為飾”。到了民國時期,更是有揚州人人戴花的風俗。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揚州絨花技藝。 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現代通草花技藝本已在失傳邊緣,一位叫“蘊玉”的95後漢服愛好者把它作為漢服頭飾帶進了漢服愛好者的視野,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學習。非遺傳承老師傅甚至也玩起了直播帶貨,通草花是以煥發了新的活力。

曾有“宮花”美譽的南京絨花、以“小”“巧”“精”“活”著稱的湖北英山纏花……這些幾近消失的非遺手工藝,再度激活,則為今日漢服的創制畫龍點睛。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向何處去?

四月底,中國絲綢博物館公布今年“國絲漢服節”的主題,正是“大宋風雅”。令人驚喜的是,國絲推出了高定宋制漢服套裝,以三經絞羅、素絹、花绫為底料,以蘇繡、印金工藝刻畫花紋,造價不菲;兩日後,蘭若庭則預告了5.11的宋制漢服上新,套系配色豐富,價格一如既往的低穿地心。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高定宋制漢服套裝。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高端與大衆,豐儉由人,古裝劇提供想象,博物館與手工藝提供養料,變成商家們擅長的“講故事”,正如《後浪》中所說的那樣,“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漢服:“披着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 現代風漢服辦公室和地鐵場景。攝影/微網誌@甄雨湘 模特/璇玑、YaYa、曉陌、阿陵、楚茗、幽魚、清玄

漢服,也正在褪去有有無無的喧鬧,随商業的潮流而動,回歸到它作為衣服的本質——與時令相合,穿在身上,感受歲月靜好,暢想萬古風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