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不起,這次我必須判離了

作者:京法網事
對不起,這次我必須判離了

在有些離婚糾紛裡,深耕的法官找到症結、解開心結後能“救治”一場婚姻。

在有些離婚糾紛裡,法官經過嘗試後隻剩下“離”這一個選項,給彼此重新開始新生的勇氣。

适時給彼此機會,做到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導、修複,是家事法官必備的能力。

|無疾而終:破碎的婚姻|

離婚糾紛,情感線是案件調解的切入口。梳理好了分歧點、情感裂縫,找到突破口進行心理疏導,就能做到調解有的放矢。

但這個案子,我剛拿到卷,就犯嘀咕調還是不調。

這已經是王梁(化名)第三次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了。

作為一名初任法官,我還是習慣從前幾個案子裡尋找更多的答案,揭開情感分裂的真相。

二人都是高學曆知識分子,王梁是企業的從業人員,趙希(化名)是教育訓練機構的老師。二人是相親認識的,結婚時趙希35歲,王梁42歲,趙希是初婚,王梁已經是第三次結婚了。

在結婚的第二年,二人就生育了一個閨女萌萌。本應是中年互惜,但在閨女剛滿三個月的時候,王梁就第一次提出了離婚訴訟。随後,王梁撤訴,5年後,他再次起訴後撤訴。

對不起,這次我必須判離了

出于孩子、母親等多方面因素,前兩次的離婚訴訟,王梁選擇了撤訴。

沒有原則性的問題,我初步判斷,興許這段婚姻還沒到完全破裂、必須終結的地步。再看看趙希的态度吧。

剛一撥通趙希的電話,她就哭得不能自已,說自己和王梁感情非常深,這六年間,她越發覺得自己和孩子不能沒有丈夫和爸爸。王梁每周都回家,二人促膝長談了好幾次,感情現在正在修複,自己絕對不會和王梁離婚。

看來,王梁的三次起訴也沒有改變趙希的态度。

“趙希自作多情,結婚前後判若兩人,在孩子出生後更是性情大變,完全無法相處。我們六年前就分居了。”我撥通了王梁的電話,卻得到斬釘截鐵表達離婚的訴求。

一方是吃了稱砣鐵了心地要離婚,一方是哭得撕心裂肺堅決不同意離婚,做了完備工作的我也完全插不上話。

缺乏先決條件,調解無疾而終。

|有的放矢:給彼此挽救的機會|

第一次開庭時間排在了十一前夕,臨近開庭,助理校校哭喪着臉來找我:“姐,趙希打來電話哭得稀裡嘩啦的,不同意在十一前開庭,說已經買好了去外地的票,要帶着孩子和王梁一起歡度國慶。”

“她是說帶着孩子來找我,要不就十一後再開庭吧。”電話裡的王梁很平靜。

離婚糾紛處理的多了,問題的症結就容易發現。王梁和趙希磨合時間太短,都還有些棱角沒有磨平。

我同意延期開庭,再給他們一次磨合挽救的機會。

一周過後,王梁給我打來電話:“開庭吧,必須離婚。”

第二次臨近開庭,趙希又打來了電話,說最近婆婆生病了,她要去照顧婆婆,讓我們再給她一次機會。

婚姻是感性和理性交織的複雜體。感情占據“上風”,理智化解沖突的機會就越發的少;當一方理性,一方感性,使用感情殺手锏調和沖突的可能幾乎為零。

破碎的感情,無法修複。

終于是開庭了。二人的訴求堅定不移,一個要求離婚、分孩子、分車、分房、分存款;一個堅決不同意離婚,孩子、車子、房子不讓分。

|感謝:給了決斷的勇氣|

開完庭,趙希便開始對我電話發起了“進攻”。每天早上臨近開庭、下午剛開完庭,準能接到趙希不想離婚的電話。

借着電話“進攻”,我耐心地給她做了心理疏導,讓理性在這段離婚的決斷中占據上風,幫她尋找重新開始的勇氣。

一邊是家庭的完整穩定,一邊是需要徹底解脫的婚姻。

二人的分居現狀在6年間未得到改變,趙希獨自在京帶娃的“單親媽媽”表症持續維持,這段婚姻沒有繼續的必要了。

留給我的,隻有幫他們解脫這一必選項。

考慮到孩子多年間一直跟随趙希在京生活,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生活和受教育環境,而且趙希對孩子的依賴大,我認為離婚後讓趙希撫養孩子,也能較好地慰藉趙希離異的情感傷害。

同時,趙希多年獨自帶娃,經濟上的付出會更多。于是,我判決雙方離婚,孩子由趙希撫養,并在财産分割上對趙希多年的投入予以補償。

對不起,這次我必須判離了

判決後,趙希給我打來了電話,依然還是那個哭哭啼啼的她。但她對我表達了感謝,感謝我對她的容忍,感謝我給她挽救的機會,也感謝我給了她決斷的勇氣和放過自己“一廂情願”的決心。

後 語

法官寫的不隻是判決,更是别人的人生。

決斷不是簡單的是與否。找好平衡點,也許就成了改變别人人生軌迹的關鍵點。

法官需要在當事人無法自力救濟選擇法院決斷的時候,在法律的架構内甚至道德上告訴他們孰是孰非。

或許隻是賠償,或許是得到對不當行為的價值判斷、婚姻上的自由,也或許是一份重新開始的勇氣。

供稿:房山法院

編輯:成夢琳 郭進

稽核: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