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作者:都市之夜魔術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文:子夏記

讀曆史,觀世界,躬行實踐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第一個完成統一中國的人是秦始皇嬴政,但秦始皇也是在前輩所打好的基礎上進行的統一收尾,而功績全部由秦始皇得了。

最早開始統一工作的是以黃帝為首的五帝集團,這個工作從黃帝即位的公元前2697年正式開始。(根據黃帝紀年是如此,但卻和現在官方的夏商周年表對不上)

為什麼這麼說?

真實的黃帝

現在對于黃帝的印象,就是人文始祖,想來也是一個和藹可親,仙風道骨的白胡子老先生形象。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卻忽略了黃帝主要的身份,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

他是一個手腕強硬的鐵血君主,一個強大的征服者,雖然我們現在會歌頌黃帝在人文方面對中華民族做出的巨大成就,但事實上他确實在位期間通過先進的青銅武器和制度發動了對于周邊部族的統一征服戰争。

戰争就意味着暴力與殺戮,我不否認黃帝的功績,但客觀地來說黃帝确實不是儒家宣傳的給人如沐春風的形象。

《史記》記載: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進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甯居。

—《史記》

哪裡有不聽話的部族,黃帝就去哪收拾,等收拾服氣了再去收拾下一個不聽話的,黃帝的信條是:“隻要你不聽我的,劈山開道都要去收拾你”

确實有夠霸氣。

打敗最強對手蚩尤以後,黃帝是這麼做的。

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幹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翦其發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人唼之。

—《黃帝·正亂》

簡單說黃帝對于戰敗者蚩尤,并沒有給予對手的尊重,而是把戰敗的蚩尤肉體給抽筋拔骨了,挫骨揚灰了。

以此威懾天下不歸順者,就是告訴天下諸侯們:和我作對,蚩尤就是下場,蚩尤那麼強的,都被我收拾了,你們這些小角色我随便收拾。

這也足見黃帝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好說話的白胡子老先生。

而是殺伐果斷,威震天下的鐵血君主,曆史證明隻有這種人,比如後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這等樣人才能有能力有魄力開拓遼闊的疆域,建立偉大的功業。

上古華夏基本盤

看看黃帝征戰所擴張的區域到底有多大?

這麼大的地盤不是充話費送的,是一刀一槍的打出來的天下。

這是擴張之前的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圖:全曆史

這張是我畫的擴張之前與擴張後的對比,黃帝部落位置畫的不是很标準,但大概就是這樣,小圓圈為擴張之前的疆域,大圓圈為擴張之後疆域。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東到大海,南到湖南江西,西到甘肅,北到幽燕,基本和史料符合。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史記》

這個範圍基本給夏商周時期的華夏疆域定了形,以黃帝的時期的科技生産力,已經是擴張極限,是以稱之為上古華夏基本盤。

也就是說黃帝把華夏疆域,也就是黃河中部河南腹地的那麼小的地盤,打到了東到大海,南到湖南江西,西到甘肅,北到幽燕的廣大區域。

筆者認為黃帝所打下的區域,也就是上古時期華夏的基本盤。

當然隻打下來了并不是就可以了,打下來要守得住,要經營要消化要吸收要世世代代鞏固統治,徹底成為華夏疆土。

是以分封制登上曆史舞台。

分封制

黃帝擒殺蚩尤,打敗炎帝,征服天下大小諸侯。 在河洛建都立國,其實當時國家的性質實際上是一種“聯邦制”,是由衆多城邦、農村組成的,一個城池,一個聚落都算是一個國。

無論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還是四夷之地,均是邦國林立的局面,是以黃帝征服的都是這些大小諸侯國,他們都奉黃帝為天下共主。

不過黃帝要的不隻是口頭上名義上的臣服,他要的是真正的統一,這些大小諸侯國們全部統一到華夏中來。

是以黃帝核心人物為代表的五帝集團是一個有着明确戰略規劃的政治集團,他們制定好了統一天下的計劃。

是以說夏朝有諸侯國上萬,商朝還有三千,周朝還有八百,為什麼那些國家越來越少,是因為黃帝的統一工作正在逐漸進行。

具體步驟是先征伐擴疆域,再逐漸派遣宗親分封消化鞏固成為華夏的疆域。

先通過軍事力量征服當地部落城邦,讓他們臣服于中央政權且稱臣納貢,但是他們還是擁有行政,财政,軍事上的獨立權。

黃帝部族征服了當地,但是無法形成長期有效的統治,各地還是草頭王,土皇帝,各玩各的。

慢慢黃帝發現這麼不是一個辦法,自己雖然很能打,這些地盤打下來了,但是無法形成穩固的統治,黃帝大軍一到,他們乖乖臣服當乖孩子,黃帝大軍一走他們馬上反叛,或者陽奉陰違。

是以史書記載黃帝:披山通道,未嘗甯居。

也就是說,黃帝基本都是在外征戰,就是沒有休息的時間,為什麼?

就是這麼回事,因為剛打下的疆域,叛亂是此起彼伏,黃帝剛打完一場仗回來,剛準備休息幾天,就聽到别的地方又反叛的軍情報告,又人不卸甲,馬不卸鞍的去平叛去了,是以才未嘗甯居。

隻是軍事上的征服而已,各地部族隻是表面上的歸順黃帝中央政權,等中央實力衰弱,勢必又要互相征伐。

太累了,黃帝決定,必須想個徹底解決的解決辦法。

是以黃帝為了徹底把這些勢力範圍消化成為華夏的疆域,想出來了一個影響長達兩千年的政策:分封。

把宗親子弟分封到通過征戰擴張的疆域,建立封國,傳播文化,鞏固統治。

優先選擇的是自己的兒子,孫子,親戚,畢竟自家人信得過,然後是大臣等等。

他們被五帝集團派到這邊建立封國,說的好聽是建國,說的不好聽就是炎黃聯盟的武裝團體統治在當地建立城池,編練軍隊,統治當地部族建立效忠于中央的地方政權。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武力軍事征服為主,文化輸出為輔,漸漸地消化當地部族,同化到華夏族之中。

按照炎黃集團的戰略,就是先把一個一個開擴團先布局在那裡,先把戰略地位重要的地盤先占着,後世子孫在慢慢經營,為華夏集團赢得生存空間。

适合耕種的肥沃土地,畜牧的草場,森林先給占了再說,當然那些本土部落也不是你來就乖乖上交權利,聽你指揮。

是憑着分封人員先進的軍備,強大的武力才俯首稱臣的,當然也有些部落是不會聽你指揮的,想着黃帝大軍打不過,你這個幾百上千号人還對付不了了?

是以當地部落武裝對抗是有的,他們穿着獸皮裙,拿着石制武器就打來了,是以對于那些分封的子弟來說,分封并不是一件美差。

而是苦差事,在都城裡面每天吃香喝辣的。

現在跑到荒郊野地,啥都沒有,要你自己從什麼都沒有建立城池,還要和當地原始部落幹仗,每年向天子納貢以後國庫比臉還幹淨,這确實是很辛苦。

當然苦了這代了分封的人,成果還是有的,從這次五帝到夏朝的分封出去的子弟在新征服的疆域内建立了好幾個國家,并且延續了千年。

三次分封

這樣的分封華夏有一共有三次,也可以說是三次對上古華夏基本盤的統一程序。

分封策劃者為:

一、五帝到夏朝王室

因為五帝到夏朝其實時間按照史記記載不算太遠,這一事情的分封可以歸在一起,國君姒姓

二、商朝王室,子姓

三、周朝王室,姬姓

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是黃帝子孫,我想他們就是黃帝提前安排好的。

第一次是五帝時期到夏朝的分封,比如越國,蜀國,葛國,徐國,鄫國,邳國,都是這個時候分封的。

從黃帝繼承者大禹都在一直執行這一分封政策,這也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次分封,意義深遠。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圖:全曆史

到周朝還存在的第一次分封的古國很少,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它方向的第一次分封的封國不是說沒有。

有,但是力量不及東部地區的封國,或許因為這個他們因為力量弱小已經被原始部落戎狄給吞并,可見五帝到夏朝時期的重點在東夷方向。

蜀國三星堆也是黃帝那支的嫡系子孫征服當地土著建立的政權,算是五帝集團分封的成功案例。

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與焉

—《華陽國志》

老實說,這次分封效果一般,但還是行之有效的。

後續商朝繼續再此基礎上進行華夏曆史上第二次分封,這次分封鞏固疆域的效果比上一次好多了。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圖:全曆史

可見商朝通過分封,實際疆域比夏朝擴大很多,黃河中下遊區域已經基本掌握在手中。

這一時期的分封的有同姓諸侯萊國,在山東半島上。

《路史·國名紀四》謂萊為商後之國,殷商子姓,則萊國亦當為子姓。

《史記》卷三《殷本紀》載:“(商祖)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有殷氏、萊氏。”

《左傳·隐公元年》正義據《世本》“來為子姓”之說。

這隻是一說,也有說萊國是祝融後裔的。當然如果真的是子姓諸侯國,那就意義很大。

因為山東半島那個來個時候是東夷人腹地,如果商朝一直沒有搞定東夷人,如果真的在東夷人腹地建立了一個和商朝同姓的諸侯國,對于穩固開括東部地區具有重大意義。

還有北部的孤竹國,就是圖上竹方那個位置,孤竹國确實是商朝同姓的諸侯國。

約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中原夏朝的諸侯商在夏朝腐敗衰落時,首領商湯在伊尹輔助下壯大并趁機滅夏建立商朝,并分封同姓宗親于商朝北境建立孤竹國,讓其作為抵禦戎狄保護商朝邊境的諸侯國。

商朝的規劃萊國控制東部,孤竹國控制北部。

還有子姓諸侯國郯國,非子姓諸侯國,杞國,密須國,鹿國,崇國,薛國等大多數是通過控制附屬國形式統治遼闊的疆域。不過奇怪為什麼商朝分封的同姓子姓諸侯那麼少?

周國應該也是商朝給分封的,因為周部族很早就是從華夏腹地河南裡面跑到陝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讨生活,他們是先祖後稷是黃帝後裔,隻是在陝西混得有些名堂以後,被商朝給收編給了封号以後專門給商朝抓羌人做人牲,建立了周國。

抓人牲工作幹得有聲有色,獲得了商朝統治者的高度贊賞,還把王室公主嫁給周人領袖,其實周人和商朝打得很火熱,可以說周人做大就是商朝扶持起來的,被封國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次是周朝的分封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圖:全曆史

因為有了夏朝商朝的積累鋪墊,還有生産力,技術的提升。

周朝可以分封的區域已經很廣大了,最北邊也就是黃帝規劃好的符釜山,分封了自己人燕國,東邊除了萊人,基本到了大海,這裡分封了甥舅之國齊國。南邊長江區域漢陽諸姬,西邊豐鎬之地老姬家自己坐鎮。

東西南北,盡在掌握。

可以說老姬家人,尊崇先祖黃帝的政策,基本把上古華夏基本盤掌握在手上了,老姬家對于華夏是有偉大貢獻的。

但是這依然不是真正的統一,真正的統一是交給給老姬家養馬的老赢家來完成。

而且赢姓也是黃帝子孫。

是以最後是秦朝統一六國,對黃帝布置的統一上古華夏基本盤工作收尾。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圖:全曆史

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完成,才可以說真正的把黃帝打下并規劃好的上古華夏基本盤消化吸收完成。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可以看看我根據史記黃帝所打下的疆域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疆域對比,大體上是一緻的。

從黃帝到秦始皇兩千多年,夏商周三代的努力才完成統一上古華夏基本盤這壯舉。

夏商周各朝在華夏基本盤裡面,内進行消化吸收鞏固,因為确實太大了,通過持續一千年多年的分封,一代比一代的吸收鞏固。

整個夏商周其實都是如此,給秦始皇統一做好了鋪墊。

但這早在黃帝計劃之中,最後完成統一上古華夏基本盤的還是自己子孫,秦始皇就是其中那個給自己布置的統一工作交上完美答卷的人。

中國必須統一,是以軒轅黃帝布置的工作由秦始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當周朝開始分封諸侯國的時候,為什麼要找那些五帝後代,美其名曰别人祖上是聖君仁君,其實原因就是别人本來就是千年古國,隻是一直記得自己是炎黃聯盟的一員而已。

現在你周朝做了華夏老大天下共主,也就還是認你做老大。

别人要你封,就是給你個面子而已,别人已經在那團盤踞上千年了。

不然就和現在的老闆給你說,我提拔你當這個片區的負責人,但是錢和人你自己去搞,不現實。

而且分封制說明了一個問題,要解決内部問題,就要向外擴張,封王,而不是向内,向内進行内卷,内卷是沒有前途的。

這裡說的是周人先祖和秦人先祖就是不愛内卷的,周人先祖最早被舜帝分封在邰地,那肯定是好地方,可别人覺得中原内卷不舒服,沒前途跑到西北邊和戎狄混,混到商朝時候,抱上了商朝的大腿,發達了,最後把老東家幹掉了自己取而代之。

赢姓秦人也是個不安份的角色,本來他們一族的封國有兩個,一個是伯益長子大廉的封國黃國,次子若木的封國徐國。

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于鳴條。

—《史記》

就是說夏朝末期的時候,徐國出身的赢姓子孫費昌,跑到商朝跟着商湯造反,鳴條之戰打敗了夏桀。

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蔔之使禦,吉,遂緻使禦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

—《史記》

黃國出身的赢姓子孫中衍,也跑到商朝去打工,幹到了商朝管理層高層。

中衍的玄孫中潏的時候,已經混到了商朝西部最高軍事長官的位置,别人已經是諸侯了。

是以秦國其實由黃國那支赢姓子孫繁衍過去的,他們是親戚。

正因為中衍的眼光長遠,是以秦人最後一統天下了。

是以那些大集團大公司些,不要想着國内和小老百姓争利,不要國内和同行内卷,去國際市場上競争,才是正道啊。

話扯遠了,說回文章,可以說從黃帝時期到戰國末期,才由秦始皇廢分封,力,設郡縣 ,統一貨币度量衡上,書同文,車同軌,上古華夏基本盤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這是秦始皇嬴政的功績,但也是曆代華夏人的努力成果。

我們可以看看夏商周秦的地圖就可以知道,統一華夏的方略,黃帝時期就已經做好了,前期把架構方案都做好了,剩下的就交給後世子孫通過分封制一步步完善鞏固消化吸收,到秦始皇時期才真正完成大一統。

先進的文明

那麼為什麼黃帝華夏集團就那麼厲害,能打下那麼大基本盤?

對比古埃及同時期那麼繁榮,我們完全有能力相信黃帝時期,華夏文明有能力擴張這麼大的區域,雖是依然是部落聯盟制的。

因為黃帝所代表的華夏集團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文明,來看看黃帝有什麼發明 ?

衣裳,指南車,井田制度,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做絲綢,他的部下倉颉發明了文字等等。

《史記》記載:

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黃帝。

這一段簡單的描寫,表明了黃帝部族農業水準與畜牧水準的發達。

旁羅日月星辰,已經觀測天象制定曆法,有着豐富的天文學知識。

水波土石金玉,已經開始使用青銅。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

—《史記》

黃帝鑄鼎,也可以表明當時黃帝部族已經對青銅進行了廣泛使用,雖然現在沒有相應時間的文物證明,但是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已知的中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

甘肅離河南并不遠,足可以說明黃帝部族青銅鑄造技術發達是非常可能的。

科技就是生産力,是以黃帝部族在當時異常強大,能對周邊的部族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黃帝部族人文科技方面的強大更是軍事征戰提供了巨大的優勢,是以才能通過優勢統一天下。

一脈相承

舜、禹、契、後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複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人不知,以為氾從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無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史記》

而這段話我不知道司馬遷是不是在内涵漢朝皇帝,因為劉邦就說自己布衣出身,手持三尺劍取天下。

司馬遷的意思是說:

劉邦你什麼德行,你還不清楚?

四十多歲個老油條,你自己還以為自己艱苦奮鬥打下來的天下,還不是你劉姓祖上是帝堯之子丹朱。

黃帝後裔,福德深厚。

看看你這不着調的樣子和丹朱還真一個樣。

你能打下天下,就是先祖福蔭而已。

可能就是當年帝位給了舜帝,天道好輪回,現在補償你劉家,讓你登上帝位。

是以《史記》記載夏商周秦的君王都是黃帝的子孫,其實漢朝皇帝也是。

黃帝之後,颛顼、帝喾、堯、舜、禹相繼為天下共主。這一時期,君主即位實行的是所謂的“禅讓制”,實際上這些君王都來自黃帝族,是世襲制的一種原始形式,他們都是親戚。

司馬遷說為什麼後世天子都是黃帝子孫,那是因為黃帝的仁德天下,福報子孫。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天子之位的傳承,而在于曆代君王天子對于黃帝統一中國精神繼承,統一的精神早已融入華夏血脈。

雖然統一有戰争,可是換來的是長久和平,這就是黃帝仁德所在,德披天下

是以曆代英雄莫不以統一中國為己任,就連那些割據的民國軍閥那種落後的思想的人也有統一的覺悟。

是以對于我們黃帝的後裔來說,中國必須統一,也必将統一

緻敬從黃帝到如今,為統一做出貢獻的英雄先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