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上一次的以舊換新,更多的是政府主導、财政支援。而這一次是以企業主導、政府引導的方式開展。”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文 / 巴九靈 

誰又能想到,拉開2024年經濟工作序幕的,竟然會是“以舊換新”?

就在2月23日的中央财經委員會的工作會議上,會議決定:

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而在這次會議舉行的前一個月,1月26日國新辦舉行的釋出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

我們将推動汽車家電以舊換新,今年這是一個促消費的重點,我們做了一些統計,大陸的汽車和家電市場已經從單純的增量時代,進入到增量和存量并存的時代。

兩個新聞的資訊一結合,不由讓人浮想聯翩,難道堪比2008年上千億元的汽車、家電下鄉、以舊換新補貼又要來了嗎?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但别急,在回答補貼将至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為什麼突然會有大規模的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降低。

首先,GDP需要“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的拉動。

◎ 大規模的裝置更新,就是解決投資問題。

企業用來購買新裝置和新技術的大量資本投入,不僅增加了企業的固定資産,還會被計算在新增的投資額内。

◎ 鼓勵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品以舊換新,解決的則是消費問題。

在國民消費裡,首屈一指的是房地産行業,其次則是汽車。

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年銷售額(包含新車、二手車、配件、服務等)突破10萬億元,這可是個大市場。而中國家電行業的市場規模也在8000億元以上。

是以車+家電的以舊換新,直接牽扯着十多萬億元的消費。

◎ 那出口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物流。

前重慶市長黃奇帆曾在第十三屆中國物流投融資大會提及,中國物流比其它國家成本偏高的問題。

咦?中國的快遞費不是很便宜嗎?怎麼會偏高呢?

因為物流可不僅僅是寄快遞,還包含包裝、倉儲、裝卸等一系列活動。

針對這個問題,黃奇帆有一個公式:物流費用/GDP。這個比值越低,代表每一件物品消耗的物流成本越低。

在2022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共17.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4.7%,不僅高于日本的5%,歐盟的6%,美國的7%,甚至比東盟十國的10%都要高。

而且根據敦煌網的資料,疫情前跨境電商的物流費用從占商品價格的20%,到如今,直接上漲到25%到30%,相當于運輸成本漲了近50%。

巨大的物流成本,會直接影響商品的流轉,進而影響企業貿易利潤。

可以說,這次會議的決定,正中現在經濟的大動脈。

那麼這次“以舊換新”,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我們不妨從曆史中找一些參考。

在過去,我們有三次大規模的裝置更新。

第一次是改革開放前期。那時中國與西方關系緩和,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裝置,那次大規模的裝置更新換代,時間跨度近20年,涉及到了國民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中國的工業水準一路突飛猛進。

第二次,發生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一直到2015年供給側改革結束。在對外出口爆發的加持下,中國的輕重工業裝置實作了脫胎換骨一般的更新換新,國内商品生産逐漸過剩,物資供應空前充足。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第三次,則是從2016年開始,為了從粗放低效式的發展,變成集約高效式的發展,國内企業的裝置更新逐漸轉向了國産替代和高精尖裝置。

可以說,過去三次大規模裝置更新,讓中國的輕重工業一路成長,幾乎伴随了中國制造開花結果的全過程。

至于汽車家電和其他商品的以舊換新,可參考的是2008年的汽車、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消費性電子産品外銷需求急速衰退,在危急關頭下,中國決定積極應對擴大内需市場。

于是在财政補貼下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應運而出,并在2009年開始全面鋪開。

2009—2013年的家電下鄉,1000億元的政府補貼推動了家電銷售額近7000億元;而在汽車下鄉裡,中央财政和省級财政分别為汽車下鄉提供了80%和20%的補貼。

從此,國内消費不僅提振明顯,而且位于縣鎮、農村的下沉市場,也享受到了消費更新的巨大好處。

補貼後的内需市場,依然保持了持續增長,還連帶着衆多汽車、家電企業實作轉型更新。

那麼從過去的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來看現在,成效會有多大呢?

據知名财經評論家馬紅漫測算,如果此次會議後續的政策效果顯著,那麼可能對國民經濟帶來近0.3%-0.5%的增長速度。換句話說,按照去年126萬億元的GDP來算,就是近4000億元到6000多億元的增量。

問題來了,這個增量真的可以如願實作嗎?實作它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呢?

為此,我們請到了幾位側重不同領域的大頭,來聽聽他們的觀點和分析。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7萬億元,創造了曆史新高;其次,消費支出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2.5%,消費的基礎性作用變得更加顯著。

是以為了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就需要進一步鞏固消費複蘇态勢。

這次會議的影響,我認為主要展現在宏觀上。

一方面會促進整體的消費意願,另一方面會促進投資和産業更新。

因為在2008年中國面臨全球性經濟危機、出口遭遇巨大壓力時,“四萬億”和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的曆史項目,大大促進了投資和居民消費,在内需市場上的提振效果比較明顯。

而當年中國的白色家電行業也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商務部2010年全國家電以舊換新資料顯示,累計銷售新家電3222.4萬台,實作銷售額1211.1億元,回收舊家電3344.6萬台。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在内需市場得到很好的提振後,他們也實作了産業的轉型更新。

而在當下,我們急需提振投資及消費,産業轉型更新也處在重要階段,是以,影響意圖在此。

需要補充的是,家電下鄉和裝置更新在近幾年也有提出。

2022年時,商務部已經下發了關于綠色智能家電消費的通知。2023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了要鼓勵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

2022年9月,國常會提出要“支援經濟社會發展薄弱領域裝置更新改造”,此後,有了裝置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

從目前來看,效果不太顯著,未來可能還需要财政發力。

因為上次的以舊換新,更多的是政府主導、财政支援,而這一次是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方式開展。

一方面會給企業機會,一方面也會給企業經營壓力,況且企業還承擔着保就業的重任。

是以還需要給民營企業更多的支援,來幫助他們完成跨周期的流動性擴充。比如金融條件,可能也需要進一步向民營企業傾斜。其它政策方面,也應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援,更加包容創新,慎言處罰收縮。

我認為未來财政貨币政策會進一步發力,市場或期待更多的補貼和支援。

目前銀行體系裡堆積了138萬億元住戶存款和26萬億元銀行理财,這160萬億元财富主要掌握在富裕家庭手中。

他們多消費、多投資,可以帶動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最終讓普通家庭也有“換”的能力。

這意味着,鼓勵擴大投資、消費更新,仍然是基本政策,不太可能發放全民消費券,走純粹消費拉動路線。

我認為未來可能會出台的更多政策,主要是減稅降費。

汽車、家電的以舊換新,會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标和物聯網技術,鼓勵新能源車以及更高技術含量、更綠色的家電。

降低物流成本上,可能會進一步嚴管收費公路、橋梁,縮短收費期、降低價格。

并且,我認為以舊換新的浪潮還會影響到房地産行業。

住建部從今年以來,所言必稱“好房子”“好小區”,其實就是在鼓勵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改善型住房,鼓勵大家換房。

比如建立商品房提倡好房子、好小區,會提高住宅的各項标準,例如層高、隔音、梯戶比、車位比、公共配套、物業管理、綠化、戶型、容積率等。

或許,後續房地産領域會進一步取消限購、限價,以及淡化7090政策、禁墅令等。

目前郊區住宅小區的1倍容積率限制已經被突破了,相當于廢了禁墅令,未來會有更多低密度小區誕生。

城市改造也是一種以舊換新。

比如城市工業區的改造裡的“工業上樓”,也正在大城市全面推開。

還有深圳創造的M0用地也在普及。很多工業區的外觀跟CBD幾乎沒有差別,産業性質的大樓跟甲級寫字樓的外觀上也極為相像,城市界面在變得更友好,中心城區的産業承載力也在進一步提升。

并且城市的管網也将“換”一輪,國家宣布每年更新更新10萬公裡管網(更新為管廊),而全國城市管線總長度超過100萬公裡。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之前很多拉動經濟增長恢複的政策主要在供給端,比如針對企業的減稅降費政策,信貸方面的政策支援等等。

而這次政策比較重點的強調了消費品的以舊換新,直接切入到需求端,通過刺激老百姓的開支和需求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的增長。

如果裝置更新、消費品更新都有一定程度提升,再加上整個社會物流成本,從宏觀經濟測算,可能對國民經濟帶來接近0.3%-0.5%的增長速度。

對于企業的裝置更新,比較具體的是财政補貼,除此之外還要考慮裝置更新後企業整個技術水準的提升。

而且對于企業來說,裝置更新不隻是把舊裝置換成新裝置,更重要的是新裝置本身的技術含量,能否提高産品競争力,是以考慮要素要更加複雜。

對于居民消費者的以舊換新,主要考慮的是财政補貼的力度。

拿2008—2009年的經驗來說,基本上單台家電的補貼,至少應該占到價格的15%左右。

換句話說,如果買一台1000元錢的家電,可能補貼要在150元—200元。這樣大家對手機、家電的以舊換新,意願才會更強。

新一輪“以舊換新”,能帶來4000億的經濟增長?

是以核心點是,财政補貼的資金到底從哪裡來,是中央财政還是地方财政,還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出多少。

2008—2009年跟現在最大的不同,在于補貼方向的不同。

當年居民消費的更新主要集中在汽車,汽車下鄉使廉價的3萬元—5萬元汽車實作了普及,能配汽車的農民家裡基本上都配了汽車。

另外由于當時農村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問題,冰箱的需求一直比較弱,是以家電下鄉的補貼,也把冰箱的需求全面帶動起來。

這些是2008年的重大突破。

是以我覺得這次變化會在産品類别上,比如汽車不能再是幾萬元錢的純低端車,要考慮居民的車輛以舊換新到更加高端的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這樣也會帶動提升國家的雙碳政策目标。

換句話說,2008—2009年的政策更多的是用以舊換新的方式,來解決市場空白的問題,這次是産品都已經全面普及的時候,進一步更新的問題。

本篇作者 | 梅浩宇 | 責任編輯 | 徐濤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