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這麼小,就開始用這種方式‘對付’大人,這不打還得了?”

大過年的,閨蜜氣呼呼地說。

原來,她在女兒羽絨服内兜裡,翻出好幾個大紅包。

“私藏”不說,她準備收走時,孩子還死活不肯撒手,大吼,“這是奶奶外婆給我的,你憑什麼拿!”

甚至威脅她,“沒收孩子壓歲錢,是犯法的!”

新年給孩子“紅包”,本是承載祝福的好事,但在很多家庭,卻成了親子大戰的導火索。

孩子的壓歲錢,算算确實不少。

為了防止落孩子手中,被一股腦花光,很多家長選擇“收走”。

但說是“代孩子保管”,畢竟花錢的地方多,好像存着存着,就沒了,孩子對我們也越發不滿。

最後,收與不收,都沒起到積極作用。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那壓歲錢到底算誰的,該怎麼分,怎麼管呢?

孩子的壓歲錢存了,還是花了,能看出一個家庭的理财能力,也關系到孩子金錢觀、财富觀的形成。

這影響着孩子一生的“财運”,我們千萬不能糊弄着就“處置”了。

趁着新年伊始,這篇文章,來跟大家聊一下壓歲錢的歸屬問題,也算是抛磚引玉,為大家提供一些配置設定、管理壓歲錢的思路。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壓歲錢算誰的?

壓歲錢“充公”理由有很多:

“小孩子拿這麼多錢幹嘛,媽媽幫你存着,上大學再給你。”

“你啥不是我買的,交學費、吃、穿、玩不需要錢嗎?”

“你以為壓歲錢這麼好拿呀,别人給你紅包,我們不需要包回去嗎?”

聽起來是這個理兒,但為什麼孩子即便面上“順從”,内心還是充滿委屈和不甘呢?

我想這和家長行為上的“一刀切”,說詞上的“粗暴”、“含糊”有關。

根源是,我們自己都沒理清楚,“壓歲錢到底算誰的?”

1、從“法理”上講,壓歲錢确實是孩子的

有律師對孩子的壓歲錢歸屬、配置設定問題,進行過法律分析:

“給孩子壓歲錢在法律上屬于贈與行為,應當歸受贈人所有。8周歲以上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受到不同限制,隻能從事年齡、心智相符的民事法律行為。”

也就是說,親戚把錢給孩子,孩子就是這筆财産的所有權人,孩子可以委托父母保管,但父母不能據為己有——壓歲錢是孩子的。

但是呢,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壓歲錢要父母同意了才能收,怎麼支配也可以父母說了算;

滿8周歲後的未成年人,收與不收可以自己決定。怎麼使用,父母也應該充分尊重孩子意願。但使用時,不能超出其年齡、心智相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範圍。

比如,孩子用壓歲錢購買昂貴物品,用大筆錢财打賞主播、充值遊戲币等,隻要未經父母同意,都不具有法律效力,父母有權追回。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2、從“情理”來說,壓歲錢可以根據家庭情況優化配置

孩子的壓歲錢,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這頭收進來,那頭還得包出去。

這一來一回,才是父母壓力山大,不得不動用孩子壓歲錢的真正原因。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去談财商教育、理财規劃,對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販賣焦慮”。

那這頭說,不能亂動,那頭又得面對現實難題,如何平衡呢?

這種情況,羅翔老師回答過,他說:

“法律限制的是底線問題,但家,是講感情的地方。”

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父母是可以和孩子“談錢”的——

①“壓歲錢歸誰,我們分下情況怎麼樣?”取得孩子的了解

壓歲錢有兩類:

一類是,“長輩祝福”。

這部分大都來自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嬸嬸、舅舅舅媽......這些近親。他們對孩子本身有很深的愛,即使沒有父母,這份“愛”也會落到孩子頭上。

孩子小時候收“紅包”,長大工作後也應該回饋“紅包”或禮物,去孝順他們。那這筆錢,即使看做“人情往來”,也應該算孩子的,爸爸媽媽不應該私自動用。

另一類是,父母的“人情往來”。

比如,“爸爸去年幫了張叔叔一個忙,張叔叔為了感謝爸爸,過年的時候,給你包了這個大紅包。作為朋友,爸爸也需要用這筆錢,去給張叔叔的小孩包一個紅包。”

張叔叔和孩子之間,并沒有太多的情感交集。他會給這個紅包,完全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判斷标準可以是,孩子長大需不需要“回禮”)。

像這種朋友或者遠親的紅包,父母可以視家庭經濟狀況,和孩子商量,作為家庭共同開支,而不是流入孩子的“個人小金庫”。

②“你能把‘小金庫’的錢借給我們嗎?”獲得孩子支援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家裡遇到急事,需要用錢,結果,全家就孩子“最富”。

這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建立“有借有還”的信任關系。

比如,“爸爸向銀行借錢也是借,利息與其付給銀行,不如付給你,你覺得呢?”

然後和孩子約定一個利息和還款時間,過期還可以設定“罰息”。

這樣做,不但能幫孩子生動地了解金融知識,還讓他在參與家庭事務的過程中,學會責任,獲得勝任感。

當我們了解孩子時,孩子也會對父母多些了解。

“沒收孩子壓歲錢,是犯法的!”

我勸閨蜜,當孩子這樣說時,其實我們不必生氣,而是高興。

因為,這說明他們已經比我們小時候更有财務意識,更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不是嗎?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壓歲錢怎麼花?

那聊完壓歲錢的“歸屬”問題,具體到生活中:

“什麼時候可以把壓歲錢交到孩子手上?交給他,怎麼管,孩子亂花怎麼辦呢?”

讓孩子“接管”壓歲錢,并非一定得等到“法定”的8歲,當孩子提出異議時,就是和孩子讨論壓歲錢配置設定、管理的好時機。

1、盤點/記錄

比如,年後,你可以抽一個周末,和孩子一起數一下,這個春節,一共收到了多少壓歲錢(做成表格)。還可以加上孩子以前的結餘(如果有的話)。

2、讨論/規劃

得到總金額後,可以和孩子讨論,這筆錢怎麼配置設定。

壓歲錢少的話,可以分兩個賬戶:一部分孩子“零花”,一部分“存”起來,做長期規劃。

壓歲錢如果已經累積到一筆不小的數目,家長就可以帶孩子一起做“理财規劃”:

這裡推薦一個經典的資産配置模型——标準普爾家庭資産配置四象限圖。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可以把孩子的壓歲錢分為四個賬戶:

第一個賬戶:日常賬戶

将10%的錢,存入這個賬戶,作為孩子下一年的零花錢初始資金。

第二個賬戶:杠杆賬戶

将20%的錢,劃為應急基金,無特殊情況不動用。

比如,可以用來給孩子購買“保險”這類有“杠杆作用”的金融産品(不夠的部分,需要家長補足),以小博大,獲得足夠保障。

第三個賬戶:金鵝賬戶

這個賬戶是孩子養的一隻“金鵝”,投入30%左右(比例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鼓勵孩子投資理财或小型“創業”,讓錢生錢。

獲得收益後,收益部分,孩子可以用來實作自己的“願望清單”。

第四個賬戶:長期賬戶

剩下的錢進入長期賬戶,用來購買保本增值的理财産品,争取獲得“滾雪球”的效果。

這樣即便未來家庭的經濟狀況有什麼變化,也已經提前為孩子積攢了一筆教育金或創業金。

3、約定/執行

那規劃好每筆錢的用途,就可以開始執行了。

這時候呢,我們最好還要跟孩子約定一下零花錢的使用規則。

比如,

⓵收支必須清楚(最好記賬)

⓶每月進行一次對賬、盤點

⓷大額開支需要報備(比如,1000元以上,由家庭成員投票決定)

⓸建立一個願望清單(鼓勵孩子用存的錢或投資賺的錢,自己實作願望,這樣可以延遲滿足,避免孩子亂花錢)

⑤不進行違反法律法規或紀律約定的消費等。

原則上,有了這些規劃和規則,家長就不要再對孩子“怎麼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做過多幹涉。

“咬住底線,放大空間。”

孩子才能真正獲得對金錢、對人生的“掌控感”。

也才能早一點在和“錢”打交道的過程中,學到一生受益的“财商智慧”。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壓歲錢真正的意義

1991年,多倫多一個學者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他把孩子分成幾個小組,分别是6歲、8歲、10歲。每個孩子分得4美元,可以随意支配。

結果發現,平時在家裡擁有過零花錢的孩子,錢并沒有花光;

反之,缺乏使用“錢”機會的孩子,總是一下子,就把所有的錢花光了。

生活中,我們怕孩子亂花錢,或太過于在意錢,常常羞于和孩子談錢,不願把錢交給孩子。

但事實是,在财務上,被父母管得越嚴的孩子,越容易“拜金”或者“敗金”。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新聞: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14歲男孩,臨近開學帶着壓歲錢失蹤,因擔心被“充公”,一夜将錢通通花光;

一雙兒女網貸成瘾,互相拆解,欠下30萬,保安父親貼上養老錢還不夠還債;

10歲男孩,用父母手機打賞主播,幾天刷了8萬元......

這并不說明孩子人品有多“低劣”,行為有多“糟糕透頂”,“報複性消費背後”是他們從未沒被教育過“怎麼好好花錢”。

是以,為什麼不建議父母“沒收”孩子的壓歲錢?(即使幫孩子存起來,孩子沒有參與,也等于“沒收”)

更重要的原因是:

“花錢”,其實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能,隻有經過很多鍛煉,才能習得。

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小時候對金錢毫無概念的孩子,長大後,突然有能力成為一個會賺錢、會管錢的有錢人。

經典的财商啟蒙書籍《窮爸爸富爸爸》中說:

“即使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将來也有其他人取代你來教,這個人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壓歲錢是孩子的“福氣”。

壓歲錢到底算誰的?代孩子保管?還是不管?權威答案來了

合理管理和支配壓歲錢,隐藏着孩子未來的“财運”。

新的一年,願更多父母看到這份孩子的“氣”和“運”,早早為孩子打算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