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除了瑣碎的日常,還需要那一抹美好與情趣的點綴。
而詩詞,正是如此美妙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宋詞,被譽為堕落凡塵的文學瑰寶,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蘊含着深厚的人生智慧。
它如同絢爛的煙火,點亮了我們的内心世界,讓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枕上詩詞•宋詞裡的煙火人間》一書中,作家一水間精心收錄了23首宋詞。
以花間派,豪放派和婉約派分類,将詞分為上中下三卷。
在這些詩詞裡,有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有甯折不屈的堅貞氣節,還有對花落無奈的感慨。
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深入詩詞的殿堂,感受那其中蘊含的哲理人生。
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顧城曾在他的詩中說:
“人間無故土,小雨是家鄉。”
戀家之人,即使行走在雨中,也能感受到家鄉的氣息。
詩人韋莊,亦是如此。
公元894年,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迫不及待來到榜單前,不顧擁擠的人群,仔細地搜尋每一個名字。
當他在榜單上看到“韋莊”二字後,激動之情難以言表,淚水不禁滑落。
經過四十載的科考磨砺,他終于在這一刻,實作了自己的夢想。
這一年韋莊五十八歲,曾經的少年,早已滿頭華發。
而在此之前,他經曆了黃巢起義和多年的戰亂,與親人失散,最終輾轉來到了江南。
江南的甯靜與美麗,讓他心有慰藉。
春天細雨綿綿、江水霧氣袅袅、青山碧水如畫,讓他陶醉其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寫下了脍炙人口的詩句: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垆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盡管友人勸說韋莊留在江南,享受這裡的甯靜與美好,但他深知:
“江南雖好,不如家鄉。”
當聽聞北方戰亂平息的消息時,他毫不猶豫地踏上了返鄉之路。
最終在科考中得償所願,踏上了仕途之路。
不管在哪,回歸故鄉,是漂泊遊子的獨有情懷。
就像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所說:
“半生的鄉愁,一旦回歸這片土地,感觸不能自已。”
家鄉,承載着我們的寄托與深情,是我們行走于紛擾的人世間,最堅實的庇護與铠甲。
它如同我們的根,深深地紮入這片土地。
讓人在疲憊時放下辛勞,讓靈魂得到甯靜與休憩。
即使他鄉明月高懸,其散發出來的光輝,也難與家鄉的燈火相提并論。
甯做筆直折斷劍,不做彎腰曲存鈎
辛棄疾,生于大宋山河破碎之際,那時北方早已淪于金人之手。
盡管他的祖父在金國為官,卻時刻渴望着家國團圓。
這種家國情懷,深深影響了辛棄疾,使他自年少時起,便以恢複祖國河山為己任。
辛棄疾文武雙全。
在戰場上,是身披盔甲浴血奮戰的大将軍;
在詩詞界,是盼望祖國統一的詞壇飛将。
他以武職征戰沙場,抗金殺敵;
卻以文業名垂青史,成為流芳千古的詞人。
然而,南宋的腐朽,讓他在歸順南宋的二十多年間,被頻繁調任四十次之多。
一次,他剛接到浙西提刑的任命,還未上任便遭到彈劾。
有人控告他道:
“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
這些挫折和指責,讓他将一腔熱血,以及壯志未酬的悲憤,都寫進了詩詞。
他甯願放棄官職,也絕不主張議和。
他曾言:
“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他一方面說:
“君恩重,教且種芙蓉。”
另一方面卻又道: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這種沖突的情感,正是他内心不屈不撓、忠誠于國家的寫照。
這就是辛棄疾,一個甯願站着死,也不願彎腰的他。
六十六歲那年,他滿懷希望準備參加北伐,卻發現不過是宰相韓侂的私心,是為了鞏固權勢而為之的舉措。
他的建議被擱置,還被調離一線。
面對這樣的現實,辛棄疾提筆寫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詩中有對曆史英雄的緬懷,也流露出他壯志難酬的悲憤。
曹禺在《膽劍篇》中說:
“甯作那筆直折斷的劍,不作那彎腰屈存的鈎。”
人這一生,面臨自己的堅守與多重選擇。
氣節,作為人格的中心,是君子的精神風骨。
面臨氣節考驗時,有人或許忘卻初衷,但亦有人堅守原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總有一些人堅守自己的底線,畢生踐行着自己信仰和準則。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隻解催人老
你是否曾在某個瞬間,感受到時光如梭,匆匆流逝?
是你頭上的青絲逐漸染白,還是目睹稚童長成翩翩少年?
詩人簡媜在《微暈的樹林》中說:
“時間成全故事,也把人變老。”
我們曾天真地以為一切尚早,然而生命的無奈在于,最終所有故事都将随時間掩埋,成為過往。
時光催人老,每個人在這流轉的光陰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暫與無常。
作為北宋詞壇的大家,晏殊同樣對時光易逝有着較深的感慨。
他自幼被譽為神童,五歲便能作詩寫文,十四歲便以卓越才華,被破格賜予同進士的身份。
在随後的詩賦策論考核中,他恰好遇到了自己擅長的題目。
然而,與其他學子不同的是:
晏殊卻坦誠地向真宗上奏,表示這些題目他都已熟知。
這種率真與坦誠,赢得了宋真宗的進一步賞識,進而破例任命他為秘書省正事一職。
然而,随着真宗的逝世,年幼的仁宗繼位,大權落入宰相丁謂和曹利手中。
晏殊提出太後“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了太後的賞識,但最後卻因與太後意見不合而遭貶。
在一次遊湖中,他聽聞鼓聲,心中激蕩起對時光流逝的無限感慨。
于是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漁家傲》: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隻解催人老……”
在畫鼓聲中,黃昏與清晨交替,時光如梭,隻知道催人老。
想起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所說的一句話:
“時間将我們推移向前或向後,并且改變着我們的模樣。”
時間不僅能讓我們成長,也為我們治愈心靈創傷。
它能撫平人世間所有的痛苦,同時也悄然改變了我們原本的模樣。
不管是紅了櫻桃,還是綠了芭蕉,時光從不曾停下腳步。
與其感慨歲月的匆匆流逝,不如享受每一個美好的瞬間。
▼
《枕上詩詞》一書扉頁上說:
“八百年前的宋朝,詞人習慣以詞寄情遣懷。
婉約者有之,豪邁者有之,離别愁緒,家國情懷被詞人演繹得淋漓盡緻。”
書中有人間煙火,也有點點詩意。
詩人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和對世間的不懈探尋,為詩句注入了獨特的色彩,以及情感的深度。
這些堕入凡塵的宋詞,不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讓我們明白,故鄉是我們的根,氣節是我們的内在精神,而時光流轉無法改變,活在當下才是生活的主題。
在新的一年裡,願你能沉醉于宋詞的韻味,活出那份獨特的詩意人生。
作者 | 幕燈·芳草屋,熱愛寫作的獵頭CEO,職業經理人,愛讀書,愛生活。
圖檔 | 幕燈·攝影愛好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