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作者:點子的資本

都說“老大看書養,老二當豬養”。

但讓媽媽們意外的是,“當豬養”的老二似乎比老大精多了......

——虎媽

﹏家有倆娃的父母經常會發現,老二好像比老大更精明呢!

為什麼呢?

先不說其他,就說我家。

我家老大是哥哥,老二是妹妹。

早晨,同樣是起床、洗臉、刷牙、吃飯這幾件司空見慣的事,老二完成的就比老大輕松一些。

對老大,我必須釋出非常具體的指令:

“請到媽媽腳邊來,請直起身子,請穿上衣,請穿褲子,請刷牙,清洗臉,請不要看書,請放下書,坐到凳子上來,吃飯……”

老大像個機器人。

如果你直接告訴他“起床了!要遲到了!還有五分鐘了!”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他基本是無反應的!

隻有當你把起床拆成無數個小指令,把時鐘杵到他面前,現場提問:“小明要七點三十分出門,現在是七點二十分,請問小明還可以在家待多長時間?”

老大這才會明白,啊,小明還有十分鐘時間,小明要遲到了!

至于老二,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起床、洗臉、刷牙,她基本能順溜地完成,就算時不時也會貪玩耍,不按時按點來吃飯,但你隻要稍加點撥,老二的行為就能回到正軌。

有時,真是不得不承認:

哎呀,老大傻,老二精呀!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是性别的因素嗎?

也許,你會覺得,這是性别的因素吧?

女孩懂事早,男孩醒事晚,女孩的腦回路發展快,早早就能串聯起事物之間的關聯,而男孩呢,相應會慢上許多。

但卻未必然!

性别之差、腦回路之差,固然是孩子表現迥異的重要來由。

但出生順序對于孩子的影響,似乎也不可忽視!

有一次,哥哥在小區内玩耍,碰上了一個同齡的男孩。

孩子們聚在一起,很快就打成一片。

不久後,我就發現了這個陌生男孩的特點:

第一,他無人看管,但完全沒有畏懼之感!

看得出,盡管年紀隻有六七歲,但一個人出來玩,對他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第二,這孩子非常能自娛自樂!

一大群孩子聚在一起玩的時候,他顯得很有主意,玩什麼、不玩什麼,門兒清!有時别人不同意他的方案,他會轉頭走開,自己玩自己的,絲毫沒有被排擠的孤獨感。

玩上一會兒後,他又重新加入隊伍,情緒非常平穩,和大夥兒的遊戲也無縫連接配接!

第三,這孩子蠻自覺!

遊戲進行得差不多,孩子擡胳膊看了看電話手表,立馬就騎車回家去了。

而其他孩子呢,還得大人七拉八勸的,才能叫回家去。

就在這個孩子經過我身邊那刻,我叫住他:“小朋友,你有哥哥姐姐嗎?”

孩子回答得很爽朗:“一個哥哥!比我大三歲!”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是的,老二的特征,幾乎像标簽一樣地貼在這個男孩身上!

獨立。

自洽。

聰明。

可為什麼常常是老二獲得了這些特點呢?

我想,在基因之外,有這樣幾個重要的原因!

老二的特征:獨立

相對于老大,老二更容易“獲得”獨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舉個例子吧,朋友A家的老二,大緻八個月左右就會一個人吃飯了。

聽上去似乎匪夷所思!

當很多孩子五六歲還需要喂飯的時候,一個八個月的孩子居然可以舉起勺子,基本準确地把輔食舀進嘴裡!

可技能的養成,還真是出人意料。

A家的老大和老二差距比較小,才一年九個月,老二出生之後,老大也沒有入園。

無奈,A經常是顧了老二,顧不上老大。

有一次,老二正要吃飯的時候,老大碰巧要便便。

媽媽一着急,隻能放下飯碗,去伺候老大入廁。

可等忙完了出來,媽媽卻驚奇地發現,老二竟然自己一個人抓着勺子,往嘴裡送東西了!

第一次嘗試,真是慘不忍睹。

小手抓小勺,撒得到處都是……

可媽媽哪裡顧得上清潔,還有另一個孩子坐在馬桶上叫着娘呢!

于是,老二自己吃飯的事,就在媽媽顧頭不顧尾的時候,自然發生了。

一個周後,老二抓勺子的能力迅速進步,已經可以差不多地喂到嘴裡!

這個孩子,就這樣獲得了獨立吃飯的能力,而他獲得能力的前提,是媽媽沒有時間來喂飯。

也是以,老二的獨立,更像是一種意外之喜!

老大的獨立,往往要在一群人的包圍中,特意隔離出鍛煉的空間,才能慢慢地生長。

而老二的獨立,就是人們都顧不上他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老二的特征:自娛自樂

老二的另一個明顯特征,是自洽,簡單講,就是自娛自樂!

他們很容易建立一種自洽的能力,在家人都顧不上他的時候,還能自己和自己玩。

來說朋友B的例子。

有一次我們幾家人一起出去玩,朋友B家的老二受了自家哥哥的排擠,沒法玩遊戲。

按理說,孩子該哭鬧一下表示抗議吧,但這位三歲的孩子卻一個人坐在草地上,悶悶不樂地坐了幾分鐘,再挪過來坐在媽媽大腿上,也不抗議,也不哭訴。

大人們聊得熱火朝天,也顧不上這個生氣的孩子。

過了一會兒,她就從媽媽的大腿上撤退,自己找到一個呼啦圈,在草地上玩起來。

全程,她沒有哭鬧一聲,盡管也生氣,但她的應對方法非常“成熟”

——既然大孩子不跟我玩,我就一個人找樂子吧!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這個孩子代表的,就是老二自娛自樂的精神!

一個孩子的時候,恨不得全家都陪着你玩,全家都來做你的小夥伴。

可到了多子女的狀态,很難有誰再圍着一個孩子轉,是以孩子們就彼此模仿、互相娛樂,同時也承受着來自兄弟姐妹的壓力。

這種壓力,就轉化成了積極的适應能力

——既然我不能改變環境,也沒誰來幫我改變,幹脆我就适應适應,自己開開心心的,多好!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老二的特征:聰明

當然,也許你也會說。

老二也有不獨立、不懂得自娛自樂的呀!

這又是為什麼呢?

那我再舉一個例子,朋友C家的老二。

C家的兩個孩子差距十二歲,老二甫一出生,身邊不僅圍繞着爸爸媽媽和祖輩,還有近乎于小媽媽的姐姐。

這樣的孩子,成長得就不像一個老二了,更像是一個二胎版的“獨生子女”。

C把老大當年沒享受到的,都盡量補給老二。

老大呢,因為年齡差異實在有些大,與老二的競争也并不激烈。

也是以,這位孩子就成了全家的中心,圍繞在爸爸媽媽、甚至姐姐的關注圈當中,當然是随時有人幫、随時有關注,自然也就嬌氣一些,缺少了獨立、自娛自樂的特征。

盡管每個老二都不盡相同,但有時候,不獨立、不自洽,恰恰又展現出老二另一重的突出特征——聰明或者說精明!

繼續說上述的C家的例子。

C家的老二,與一般的獨生子女不同,他的嬌氣是有選擇性的!

比如有一段時間,姐姐準備中考,爸爸媽媽的注意力有所偏移,更加關注姐姐的日常學習。

這段時間,C非常欣慰地表示,盡管老二隻有兩歲,但姐姐學習的時候,他幾乎不去吵鬧!

但是,老二并非一開始就這麼乖。

剛開始的時候,他曾經試過闖入姐姐的書房,在姐姐的房間吵鬧,在被父母嚴肅地訓斥了一頓之後,老二立馬變得規規矩矩,哪怕隻有兩歲的年紀,他也明白,姐姐的房間裡,有着某種更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你看看,這老二是多精明呀!

撒嬌,是争奪關注的利器。

而安靜,又是獲得寵愛的關鍵。

正是因為家庭的環境相對複雜,老二往往比老大表現得更精明!

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先天更聰明,而是因為老二自帶适應環境的使命,他的命運和待遇,不僅依托于父母,還依托于兄弟姐妹。

他很難獲得成人全身心的關注,反而需要争取關注。

他很難生活在一個主動适應他的環境,反而需要敏銳地适應環境。

這樣的日常之下,老二又怎麼可能不“精”呢?

老二的特征,被老大塑造

最後,老二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征,就是他們不僅被家庭塑造,還被老大塑造!

無論是獨立、精明,還是自娛自樂,這些特征背後的重要推手,都是——老大!

伴随着老二的成長,老大扮演的角色,是成人無法替代的!

老大是老二的:

手足、朋友、對手、同盟、老師、學生......

比如,剛才文中出現的ABC三家人。

第一家,老大和老二年齡差距較小、性别又相同,兄弟倆相愛相殺。

在家裡,有時兩個人打到六親不認的地步,可偏偏,老二隻喜歡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對早教班的同齡孩子幾乎不感冒。

出門在外,看到和哥哥差不多年紀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親近起來。

第二家,總受到哥哥排擠的妹妹。

妹妹入園之後,成了幼稚園的孩子頭。她善于組織小朋友的程度,到了老師都不得不出面和家長聯系,一方面贊歎孩子的上司能力,另一方面也請家長留意,“這個孩子太能交朋友了,但注意也不要排擠别的小朋友,不能搞小圈子哦”!

第三家,姐姐弟弟年齡差距十多歲的家庭。

弟弟表現出了明顯的“早慧”傾向,相較于同齡人,他的專注能力、閱讀能力都發育得更早。在外界看來,這孩子得天獨厚,既享受了獨生子女一般的精心照料,又擁有一個可以模仿、可以跟随的大姐姐,得到了多子女家庭的益處。

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精

老大對老二的塑造,在老二成長過程中,就是如此無孔不入!

不管他們是否有意,他們就是兄弟姐妹最重要的“人生導師”,悄悄塑造了對方的交友方式、行為模式、學習風格。

他們與兄弟姐妹,彼此的性格可能南轅北轍、性别也可能完全不同,但隻要在一個屋檐底下長大,就無意識地雕刻着彼此的模樣。

是以,如果你欣賞小孩子的聰明伶俐、精明可愛,一定别忘記那個可能“蠢蠢的”“笨笨的”大孩子!

  • 如果沒有大孩子的存在,小孩子難以獲得父母的放手,獲得獨立的發展。
  • 如果沒有大孩子的競争,小孩子難以接受不斷的鍛煉,從中發展出自洽的精神。
  • 如果沒有大孩子作為貼身“私教”,小孩子又怎能表現出特别的“聰明”呢?

相反,如果沒有小孩子的存在,大孩子也難以練習分享、包容、适應、應對壓力這些重要的技能,也難以在他人生活中扮演如此特殊的角色,發揮自己獨一無二的影響力!

我們的孩子們,互相塑造、共同成長。

如果說多一個孩子能帶來什麼好處,我想,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