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作者:清江浦人家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前言:

小妹為大哥寫“傳記”。侄兒為之感動,著文寫心迹,表衷情。

故鄉鮮為人知的一位教育家

一一 再 讀《小傳》 追 憶 大 伯

許 遐 達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朋友,你聽說過妺妹給哥哥寫傳記的嗎?沒有吧!我小姑就給大伯寫了傳記。稀罕不!2005年8月,我重返西安,故地重遊,探親訪友。一天,小姑*許永進遞給我一個信封。打開一看,原來是她為大伯許永鶴先生撰寫的《永鶴兄小傳》。作為曾在大伯身邊求學長大的晚輩,能收到他的小傳,自然是件求之不得的幸事。于是一口氣讀完。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讀着小傳,仿佛看到大伯1937冬,面臨日寇入侵、國破家亡之憂。告别病妻(伯母徐善月病危)、雙親和家人,毅然投筆從戎。踏上隴海線西去的列車 。此時我腦海中立即閃現出、他那首慷慨激昂的壯行詩:“天下危兮憂應先,匹夫有責保河山。未驅倭寇歸三島,誓不生還黃河邊。”這是他用自己的行動和信仰,書寫的永恒篇章,散發着一位革命者的偉大民族情懷。表達了自己的信心和決心。又仿佛看到大伯曆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革命聖地延安時的身影。聽到他那喜形于色的聲音:“茆兒溝遠石窯深,滿駐神州革命人。洗臉山溝敲冰窟,擠眠叫号共翻身。”充分展示了一個熱血青年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更仿佛看到大伯考入抗大,轉入“魯藝”,而後又踏上工作崗位。經過幾年的錘煉與考驗,如願以償地實作了多年矢志不渝,積極追求的願望: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在1948年10月6日的那首詩中寫道:“延安聖地浴東風,十載搖籃志欲紅。最喜光榮加入黨,全心全意植工農。”而當看到他1949年5月,奉命參與接收舊西安并留下做自己喜愛的教育工作時。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大伯終于在革命勝利、生活安定,45歲時才完成人生大事。和也是老師的張泰惠女士喜結良緣,牽手終生。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大伯“革命第一、事業為重”的思想和情懷。令人肅然起敬!

時過25年再讀《小傳》,又有新收獲。不僅立體化地了解大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而且心領神會地了解小姑對大伯的稱贊、敬畏和中肯評價。“他熱愛黨,忠于人民。他一生追求革命。他是革命棋盤上的一隻小‘卒’,任黨調遣,毫無怨言;他又如一頭不倦的老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他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求名利;他誠懇待人,不計恩怨,不圖回報;他謙虛謹慎,誨人不倦。”評價平實、客觀。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令人心悅誠服,也更令我熱愛大伯,景仰大伯!這次閱讀《小傳》我換了個角度。聚焦于大伯終生從事的教育事業和教師工作上。 這次重溫《小傳》,似茅塞頓開,驚奇地發現:大伯上下求索的理想,始終如一,從沒改變。他不論到哪裡:是學習,還是工作。也不論機關、部門換了多少。他總是心系教育,情在校園。從未放棄年輕時,面對積貧積弱的祖國,立下的宏願和理想:“教育救國”、“科技興邦”。大伯數十年的漫漫人生路,一直行走在讀師範,當老師的曲折坎坷的道路上。從不遲疑、懈怠,更不敢停頓。殚精竭慮,鞠躬盡瘁!大伯7一11歲讀了4年私塾後即接受正規的基礎教育。上國小(馬廠街的崇正國小),讀中學(淮安的清江浦敬業中學)。可到國中畢業時,他不走别人升高中,考大學的尋常路,卻另辟蹊徑。他逆世俗“家有三鬥糧,不當猴兒王”的觀念而動。先考中師,再考大學(師範)。于1924年考入江蘇省第八師範(現今的海州師範)。1927年師範畢業後,遂任沭陽縣第三國小校長等職。但是好學上進,不甘平庸的大伯,為了實作自己的“教育救國”夢,邊工作邊自學,不斷提高自己。四年後的1932年,終于憑借刻苦勤奮,厚積薄發的實力。一舉考取師範類高校,上海大夏大學(現今的華東師範大學前身)。1936年7月畢業後,進入沭陽縣中學任教,并任教導主任。從此開始了他的中學教育生涯。直到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沭中解散,他投身抗日。我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大伯“青年從教期(或階段)”。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1937年秋起,大伯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他棄教從軍,從校園到軍營。先于1939年9月進入抗大。後于1940年轉入“魯藝”研習美術。1942年配置設定到陝北米脂中學。1946年調入陝北子長中學。于1948年4月趕走胡宗南匪幫,光複延安後,他又調入延安大學中學教研室工作。這段任職于二所中學,一所大學的六年,我稱之為大伯“中年從教期(或階段)”。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接下來的時間,就是西安解放(1949年5月20日)。從大伯奉命随軍管會到西安做接管工作起,到1980年離休,這幾十年時間。我把它稱之為大伯“壯年從教期(或階段)”。正如小姑在《小傳》中所言:“從1949年來西安後的數十年,永鶴兄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可謂桃李滿陝甘。他先後在西安市師範學校任教導主任,在西安交大附中,39中,西安市教師進修學校等機關做上司工作。”縱觀大伯數十年教育生涯,他長期立足于師範和中、國小教育教學第一線。既有紮實的師範教育專業知識,又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經驗。是以大伯是一位教育家,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大伯還是一位沒有詩集出版留世,從不顯山露水、默默無聞的草根詩人。從戰争年代起,大伯就習慣于用詩歌記錄生活,抒發感情。生活是他詩作的唯一源泉。1958年我離開西安後,大伯和我書信往來不斷。他每封信中總會附錄一、二首詩作。就連給我寄書時,也會附上一首詩作(見配圖)。日積月累,數量可觀。于是我突發奇想:何不以他的别号“孔望山人”為名,抄錄一本*《孔望山人詩抄》呢?這樣,手抄詩集便應運而生。我視若珍寶,一直珍藏。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這是34年前(1990年8月),大伯寄書給我時用的包裝紙。上面有“内包贈詩一首”字樣。很珍貴,是以至今仍收藏着。包裝用的報紙,是1990年7月28日的《西安日報》。為寫《小傳》小姑還引用了大伯的七首詩作。從中不難看出,他不僅愛詩也擅作詩,而且詩作有水準,有造詣。限于篇幅,這裡不再贅言。大伯不隻是一位實至名歸的教育家、詩人。他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無所不會,無所不能,多才多藝的“雜家”。古人雲:“天生我才必有用。”正是大伯這非凡的素養和才幹,為他後來的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作者1955年元月和祖母、大伯一家4人的合影。右一為作者。左兩個孩子,分别為堂弟遐同、遐志。記得我1953年随伯父到西安讀書時,西安市師範學校正值初創期。不僅校舍不足,教學裝置簡陋,“硬體”不硬,而且藝體專業教師奇缺。身為教導主任的大伯,心急如焚。不顧自身工作的繁忙,勇挑重擔。既教授藝術班美術課,又兼做班主任。美術課是他的專業,擅長繪畫理所當然。但大伯還會彈琵琶,拉小提琴,吹笛子和口琴等多種樂器。多才多藝的才華熏陶,藝術班也名副其實。藝術氛圍濃厚,康樂活動活躍。每逢國慶、元旦等大型文娛晚會,藝術班總是台柱子。節目多,品質高,精彩紛呈。師生們都很喜愛。藝術班辦成了市師範的一塊金字招牌。毫不誇張地說:當年的藝術班,就如大學藝術系。班主任,就是系主任。他的班主任工作很出色,深得全校師生的好評,聲名鵲起。在西安教育界、社會上影響巨大。當年的市師範藝術班學生,畢業配置設定時十分搶手。中國小的音體美老師,大多來自市師範。據說後來市、縣(區)的文化局長、教育局長,好多是市師範畢業的。大伯曾說過:市師範校友尊師聯誼會舉辦的一次集會(1985年8月25日),有位已是市文化局長的學生,特地把大伯請去。不僅請他講話,還給他獻大紅花,拍照留念。大伯很激動,當場即興賦詩一首:“年方八十戴紅花,曾植棟梁建國家。微笑豈同花獻佛,喜看新秀振中華。”充分抒發了他此時的興奮、激動之情。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要說讀《小傳》,談感想,就必須說一說與《小傳》相關的寫作知識、作用和影響。平時常聽說為某某人樹碑立傳。此說何意?本義是将一個人的事迹刻在碑上,或寫成傳記,加以頌揚。如今,其含義已轉化為:一個人因其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有發明創造,有特别貢獻,或獨特建樹,影響重大。将其事迹寫成傳記,加以頌揚。顯而易見,小姑為大伯立“傳”,不屬于此類傳記。它既不同于古代為列朝曆代的帝王将相侯所寫的*“列傳”。如《伯夷列傳》、《張儀列傳》、《淮陰侯列傳》等。也有别于近當代為偉人、名人所寫的“傳記”、“傳略”。如《毛澤東傳》、《周恩來傳》、《錢學森傳》等等。我個人了解,小姑之是以以“小傳”名之,而不用“傳記”作名。大概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大伯雖忠于教育,奮鬥終生,成績斐然。但他的成就和名望尚未達到樹碑立傳、公開頌揚的層級;二是她為家兄作傳記,如果對其功績的評介稍有偏頗,即會産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有媚俗,溢美,誇大其詞之嫌也未可知。三是小姑為大伯作《小傳》時,已年逾古稀,七十又三了。即便有為他寫“傳記”的打算。而如是以大費周章,煞費苦心,也已力不從心。是以,将“傳記”降為“小記”。實是明智之舉!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還有個情況,須作個說明。小姑和大伯,既是同胞兄妹,又是嫡親師生。大伯兄弟姐妹六個。伯父最大(生于1905年),姑母最小(生于1922年)。1936年夏,大伯大學畢業,應聘到沭中任教時,已31歲。而在沭中讀書的小姑才14歲。二人相差17歲。她年齡雖小,但對當年的事卻有深刻記憶。況且數十年後,小姑早已是很成熟的革命者呢?是以,胞妹為長兄寫“傳”,其真實性,分辨是非、把握尺度、可信度,應該都很高!

再者,小姑寫《小傳》的目的,是以教育晚輩,學習、傳承伯父的革命思想,敬業精神,傳統美德為目的。并無意公開發表。是以即便有何瑕疵,影響也極小。《小傳》 我反複讀了多次,每次都有新收獲。我認為它是積極上進的晚輩後生,如何進步、做事,怎樣修行、做人的學習範本。而大伯的德高望重,博學多才,嚴于律己,光明磊落,謙虛謹慎,誨人不倦等品質和美德,則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楷模和标杆。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父輩兄妹6人和伯母、叔母的合影一篇不足1800字的《小傳》,以“小”見長。篇幅雖短卻容量極大。 其與宏篇巨制的“傳記”“傳略”相比,有許多自己的特點。《小傳》猶如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全文以時間為一根紅線(按時間順序),将大伯長達75年、大半生的生活閱曆,生平事迹串連起來。而這種“串連”,不是大事記、流水賬式的刻闆記錄,而是一篇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的記叙文。比如,《小傳》重點寫了大伯從1937年冬投身革命,到1980年離休,43年間的革命活動,教育生涯。而1937年之前則從略。這是第一個特點。 《小傳》的第二個特點。 不是從頭至尾以第三人稱,平鋪直叙地作介紹。而是始終把自己置身于“傳”文的具體語境中,以妺妹的口吻,言簡意赅地介紹了長兄的生平事迹。如開頭部分。而在接下來的寫作中,她又會視寫作需要直面讀者。或介紹相關情況:如寫大伯1936年在沭中工作時,不僅介紹他為抗日救亡活動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還寫到自己作為沭中學生,更是直接受到長兄宣傳工作的熏陶等情。或在介紹大伯1980年離休,已75歲了,還“每天讀書、寫字、彈琴、作畫不辍”。在贊揚他晚年生活積極、樂觀、充實的同時,又插叙交代了大伯與她的兄妹關系。道出了伯父最大,她最小的實情。類似情況,“傳”中随處可見。這是别的“傳記”、“傳略”所沒有的。此特點,既增加了“傳”的真實性,可信度。而且這種“拉家常式”的叙寫,也為《小傳》平添了生活氣息,散發着濃濃的人情味。第三個特點。材料豐富,多而不雜。每談及一個問題,小姑均能恰到好處地選用大伯的詩作印證。不僅有效的縮短了篇幅,而且讓人有種非平淡無奇而跌宕起伏的感覺。還有,文中多采用叙、議、抒相結合的筆法,頗像抒情散文。寫法靈活多變,盡顯寫作功力。第四個特點。文筆老道,下筆得心應手。遣詞造句精準。有些詞順手拈來,為己所用,自然得體。這大約是小姑于數十年工作中養成的一種好習慣:大凡重要檔案起草和講話稿,從不麻煩秘書,自己動筆,練就了的文字基本功。“傳”文,思想深邃但不深奧;文筆流暢,語言明白如話但不晦澀。老少鹹宜,很有讀頭。

最後,再說說我讀《小傳》的具體收獲。 一. 讀《小傳》懂得感恩,也學會了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喝水不忘掘井人”。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和美德。我們應該弘揚、傳承。一個人的成長,要得到衆多方面的幫助和恩惠。是以,我們不僅要感謝組織的培養之恩,還要感謝老師的授業之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親友的扶助之恩等等。于我而言,除了要感恩給我生命、哺育我成長的父母。也要感恩家人,親友,同僚,同學的幫助和扶持。而我還尤應感恩三個人:一個是大伯許永鶴。是他把我帶到身邊,上中學,讀大學。最後在他的身教與引導下,選擇了“人類靈魂工程師”:教師這個光榮而神聖的職業。大伯,是我的引路人。大伯,是我的人生導師!第二個人,是資助我讀書識字,完成學業的小姑許永進。是她(和姑父),在我家經濟拮據,無力培養的窘境下,伸出援助之手,慷慨地資助我:在初一到高三的六年中,小姑每月像發工資一樣,準時将20元(我高中畢業後,小姑又資助二哥遐舉讀了5年大學)生活費彙到我的學校。小姑的善舉,令我感恩不盡,永生不忘!第三個人,是我的生活幫助人:伯母張泰惠。大伯把我帶到西安讀書,小姑資助我生活費。然而,剛離開家的我,猶如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不能自立、自理,不會獨立生活。是伯母張泰惠,用她那偉大的母愛、博大的胸懷,以大度與善良,接納了我。她用小姑彙來的50元錢,先為我添置棉衣,置辦洗漱用具等。每到春夏交替,冬裝換春裝之時,伯母總會将我換下的棉衣,在褪色泛白的衣領、袖口和膝蓋,臀部等處,細心地用黑染料刷染,然後晾幹。整舊如新。在西安的五年,不知内情的人,還總以為我年年穿的都是新棉衣呢!伯母視我如己出。與她自己的四個孩子一視同仁,不分薄厚。有好吃的,有我一份;有好玩的,有我一個。每逢佳節或星期日,我可以和家在本市的同學一樣,回家度假。我這個于千裡之外在西安求學的孩子,猶在父母身邊,同樣享受到母愛與家的溫暖。二. 讀了《小傳》,看到大伯為了實作“教育救國”宏願,一生隻幹一件事:堅守教育崗位,直至離休。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示:一個人,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因為“立長志”,隻奔一個目标,專心緻志,持之以恒。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隻有這樣,才能作出成績,有所建樹。而那些“常立志”的人,“這山望着那山高,不知到底哪山高”。志願頻繁改變。做事不專心;幹工作,挑三剔四,見異思遷。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這樣的人,豈能幹事業,成大事,有發展,有進步?三. 讀了《小傳》,看到小姑引述大伯家庭教育的那段話:“特别是他對兒女們的嚴格家教,給我們更大的教益,即使是我們的後生晚輩,也頗值得效法弘揚。”我感同身受,感觸很深。接着小姑又引用大伯關于家教的詩作:“革命好傳統,力争世代揚。孜孜肯實踐,久久自芬芳。若拒家庭教,必捱社會夯。每思平境遇,先自品行量。”

讀罷小詩,我不禁想到32年後,1990年8月第一次回西安看望伯父母的情景。大伯雖容顔見老,但精神矍铄,依然健談,我很高興。他們的居住條件與我在西安上學時相比,可謂有天壤之别。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套房。參觀時,無意中看到客廳的一面牆上,赫然出現一個“家庭教育牆報”專欄。心中不禁為之一振!可惜沒能細覽。今天看來,家庭辦“家教牆報”雖很另類,但并非是跟風的政治産物,而是他們家庭教育的一個創舉。牆報内容,是對伯父母談話教育、言傳身教的一種必要補充 ,也說明了家教形式多樣化。更說明了大伯的家教,細緻入微、嚴謹。 遐志弟在他的《追念爸爸》一文中如是說:“爸爸受正統的民族文化影響很深,尊禮重義。是以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要禮尚往來,要勤勞儉樸,要誠實刻苦等等。”大伯的家教内容,豐富多彩,他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由此可見一斑!在遐志的的追念文章中,還在思想政治,理想抱負,道德情操,法律法規等方面,回憶了大伯結合自身的革命經曆,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情況。總之,大伯的言傳身教,起到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示範作用。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四個孩子,個個像伯父母那樣:為人正直,光明磊落。踏實做事,清白做人。他們不論是做教師,當記者,還是當基層上司,搞經濟工作。都本本分分,靠自己努力奮鬥。清清白白,做事做人。他們沒有一個以權謀私向上爬,撈好處,肥自己。他們沒有一個違法犯罪被懲罰、吃處分的。從四兄弟身上,我們看到了伯父母的為人正直,匡扶正義的影子。遐志弟即是代表。這裡舉個執行個體,與大家共享。那是遐志在《陝西日報》“農村版”做記者時的一件事。 1998年6月的一天,報社接到陝西韓城煤礦一位下崗勞工的求助信:請求報社為其伸張正義,糾正冤案。上司讓遐志接手此案。從接手此案到完滿結案,他僅用了個把月時間。何以如此神速?!遐志接下任務後,立即開始工作。深入當事人所在煤礦、村鎮和家庭。通過個别交談,走訪驗證。寫出了以《受刑圖背後的血和淚》為題,和以《刑訊逼供的标本》為題。先後在《中國青年報》(1998年6月22日)、《南方周未》(1998年7月3日)兩家報刊上公開發表。在陝西省和全國都産生了強烈反響。還引起了省長陳安東的關注,列其為督查案件。最後,這起轟動全省的冤案,終于在多部門的協同查辦下,得到了糾正。還當事人一個清白和公道。此事充分表現出遐志正直公道,見義勇為;同情、體恤社會底層百姓、弱勢群體的善良品質;遇到大事、難事敢于出頭,勇于擔當的高度責任感。充分展現了他是一位為民請命、忠實維護和執行黨的喉舌的好記者。他之是以有如此出衆表現。充分說明,伯父母的家庭教育好,他們的言傳身教、表率作用好!行文至此,聯系現實,感慨一下,閑話幾句: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必須經受三種教育:人出生後,稍大即要接受家庭教育;再長大,上學了,要接受學校教育;識字了,畢業了,走上工作崗位,進入社會了,要接受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是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課。三者都重要,缺一不可。但相對而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是基礎。大凡家庭教育好的孩子,再接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要容易得多。在當下為何社會上犯罪率居高不下?特别是貪腐案。從上到下,老虎、蒼蠅多如牛毛。這些人為什麼會犯罪?他們的妻兒為何好多人也會跟着犯罪?貪官們直言:沒管好家人,沒教育好兒女。此說何意?不打自招:不就是沒有搞好家庭教育嗎?血的教訓,發人深思!

*列傳:“列傳者,謂列叙人臣事迹,令可傳于後世。”(司馬貞《史記索引》)“其人行迎可序列,故雲列傳。”(張守節《<史記>正義》)“列傳”是曆代有影響的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外國史和少數民族史。簡而言之,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是記載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種體裁。

2024年2月7日一13附:姑母許永進為伯父許永鶴寫的“小傳“

永 鶴 兄 小 傳

永鶴兄,字嘯雲,生于1905年,江蘇省沭陽縣馬廠鎮西鄉楊橋人。出身于當地久負盛名的中醫世家。他幼年讀私塾多年,而後進入馬廠街崇正國小,并先後在清江浦(現淮安市)敬業中學和江蘇省第八師範(現海州師範)讀書。1927年師範畢業後,任沭陽縣第三國小校長等職。他好學上進,不甘平庸,遂于1932年夏考入上海大夏大學。1936年大學畢業後,經親戚引薦,受聘于沭陽中學并任教導主任。1937年秋,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争。長兄受到早期進步思想的影響,經常給學生講日本侵占東山省的形勢,教唱革命歌曲,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當時我是沭中學生,是最直接受到熏陶的一個人。1937年冬,日軍侵占南京等地。學生被迫解散,師生回家。此時的永鶴兄,和全國的熱血青年一樣,抗日救國激情澎湃,勢不可擋。他竟不顧大嫂徐善月病危,不聽家人的勸阻,毅然決然地于這年12月28日,告别雙親和家人,獨自乘車,直奔西安。為了表達此時此刻的抗日救國決心,他寫下了如下慷慨激昂的詩句:

“天下危兮憂應先,

匹夫有責保河山。

未驅倭寇歸三島,

誓不生還黃河邊。”

他原計劃是到延安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但到達西安後卻被推薦到戰時安撫青年訓練班學習。一個月後轉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1938年4月在山西橫河鎮,由學校組織派往53軍116師做民運工作(該軍屬東北軍,但軍内有我黨地下組織)。該軍轉戰于太行山區之後,又奉命開往河南、湖北黃陂縣,保衛大武漢。此時,屬于随軍學生的他們,忽然聽到延安抗大招生的消息,久埋心底的願望一一到抗大學習,再次升起。

經準許來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報考。1939年9月終于如願以償,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編入四大隊五中隊,先後駐陝北蟠龍鎮北茆兒溝,瓦窯堡等地。他的這段艱苦生活和思想曆程,在他的一首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茆兒溝遠石窯深,

滿駐神州革命人。

洗臉山溝敲冰窟,

擠眠叫号共翻身。

1940年從抗大轉入“魯藝”學習。1942年配置設定到米脂中學任教。

1946年又調入子長中學。1948年4月趕走胡宗南匪幫,光複延安後,他調入延安大學中教研究室工作,并于當年9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終于實作了他多年矢志不渝、積極追求的一個願望。1948年10月6日的那首詩,真實地表達了他此時此刻的心情和決心。

延安聖地浴東風,

十載搖籃志育紅。

最喜光榮加入黨,

全心全意植工農。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永鶴兄又從山西參加接管西安,開始了全新的革命生活。經過幾天的行程,于這年的5月20日夜宿草灘鎮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記錄了此時的心情:

臨汾發轫指西安,

仆仆風塵六月間。

路過三原觀捷報,

西安解放已三天。

從1949年來西安的數十年,永鶴兄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可謂桃李滿陝甘。他先後在西安市師範任教導主任,在西安交大附中,39中和西安市教師進修學校等機關做上司工作。其間他寫下了:

靈魂工作本堪誇,

自患為師尚有差。

課罷猶如時賽跑,

接班人應似紅花。

他的謙虛謹慎之品格由此可是一斑。1970年,他因腦溢血後遺症正在休息,時年已66歲,但他仍要求工作,經組織上研究,配置設定他比較适合而又需要的工作。随即調市文化局資料室工作,主管古文憲的整理保管,雖無什麼職稱,但兢兢業業,勤奮學習,毫不懈怠,沒有絲毫不滿和怨言,相反相卻表現出一個真正革命者的豁達、樂觀情操。他這時的詩中寫道:

看來*上下不便,

實際得到鍛煉。

特别增健心肌,

專家總結經驗。

*辦公室在樓上,上上下下不便。

1980年離職休養,安度晚年。時年已75歲。他離休後20多年,每天讀書、寫字、彈琴、作畫不辍。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積極、樂觀、充實的不老人生。成為我和後輩晚生的學習楷模。

永鶴兄是長兄。我們兄妹6人,他最大我最小。我不僅小時得到他的教誨支援,就是“文革”後期我來西安,仍得到他的教誨、關懷和鼓勵。1990年冬,他曾稱我為女弟,贈詩鼓勵我:

黃花閃金光,

靜伴叙家常。

鏖戰忠匡國,

木蘭更湧芳。

特别是他對兒女們的嚴格家教,給我更多更大的教益,即使是我們的後生晚輩,也頗值得效法弘揚。比如他1976年6月13日,用詩歌形式制定的家庭制度,既琅琅上口,又便于記憶、施行。

革命好傳統,

力争世代揚。

孜孜肯實踐,

久久自芬芳。

若拒家庭教,

必捱社會夯。

每思平境遇,

先自品行量。

永鶴兄于 1999年8月19日病逝于西安的蝸居。平靜地走完了他的辛苦、坎坷的94歲人生。縱觀永鶴兄平凡、革命的一生,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迪。他命運坎坷、多舛。他熱愛黨,忠于人民。他一生追求革命。他是革命棋盤上的一隻小“卒”,任黨調遣,毫無怨言;他又如一頭不倦的老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他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求名利;他誠懇待人,不計恩怨,不圖回報;他謙虛謹慎,誨人不倦。

永鶴兄的一生功過,曆史自有評說。他的經曆和遭遇,對我和他的晚輩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可以從中得到借鑒。

小妹 許永進

寫于2005年8月

*許永進(1922年10月25日一2021年12月17日):1940年8月20日投身抗日大軍,參加革命。之後一直在新四軍三師,搞政治工作。她和姑父傅東華,是新中國首批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官員。共和國第一代外交官。三年任期歸國後。姑父在軍事科學院工作。姑母在全國婦聯工作。之後,姑母先後在吉林省婦聯、西安市婦聯任職。1989年12月離休。離休前是西安市人大專職常委,西安市婦聯副主任。離休後享受正廳級政治待遇。

*輯錄大伯的5首詩

留贈雲程二弟

風雨時代久離鄉,

喜見新人集滿堂。

骨肉相連千裡外,

天涯海角叙家常。

第 二 首

花盆失竊慎提防,

早出晚歸搬運忙。

誰識塞翁真納福?

精神體質逐增強!

1983年6月

*關 于 “魯 藝” 一 袋

黃 沙 土 的 詩

一.

“魯藝”離将五十秋,

匡時戎馬遠橋溝。

金沙恍似天花雨,

佐我神遊勝舊遊。

二.

正修天主堂,

橋兒溝“魯藝”。

沙子何可愛?

舊沙有新意。

*1990年8月,我攜兒煜、侄可,一行三人去西安、延安觀光旅遊,探親訪友。在大伯家小住幾日後即于8月12日去延安。臨行前伯父囑我一定去“魯藝”觀瞻,回西安後跟他談談感想。時年86歲的大伯,40年前曾在延安學習、工作整十載。他是吃着延安小米,喝着延河水的“三八”式老幹部。如今年邁了,不能随同我們一起前往。我深深了解老人家,彼時彼刻的心情。于是高興地答道:“好!”

傳回西安後,我不僅詳細彙報了所見所感,還帶了一袋“魯藝”重修時,從大禮堂掘起的黃沙土贈給大伯。他接過黃沙土,十分激動,随之賦詩二首。

86 歲 生 日 自 詠

國計民生穩上升,

個人小慶倍歡騰。

延安聖地欣回首,

後起精勤黨國榮!

1990年8月

作者簡介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許遐達,男,1939年8月生,江蘇灌南人。大學文化,師範類國文進階講師,2000年3月于原清河區教師進修學校退休。退休前工作之餘和退休後均筆耕不辍,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發表雜感、随筆、散文百餘篇,曾拿本地書号出過寫作專著《趣談作文》,另外自費出版《悠悠寸草心》散文集三本。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

往期薦讀▼▼▼

西安,1955年的那個寒冬

尊師佳話傳千古

新宅基的故事

出類拔萃的英烈之子一一 袁 振 威

“又紅又專” 溯源

聽故事憶過往

亦生亦友亦師韓同禮

從打工妹到女老闆的華麗轉身

感受 “知足常樂”

東海我的未了情

親如手足的故事

一 場 别 開 生面 的 故 事 會

最 後 一 次 講 話

心靈深處的記憶 反思 拷問

家 書 抵 萬 金

君子蘭的故事

世上還有一種愛叫小姑

往事如煙人安在

育 子 有 道 成 才 可 期

說 “緣 分”

一 條 黃 色 毛 軍 毯

春節記事

運河人家

大家的運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說1200字以上;詩歌成組,現代詩每組不少于五首,格律詩不少于十首。投稿時請附個人百字以内簡介和照片1張。(簡介字數太多請自行删減)2.投稿請自己校對好,不要有錯别字,小編不負責校對;3.投稿務必原創且未在其他公号發表過,二者缺一不可。

感謝關注清江浦人家

【河畔漫話】再讀《小傳》追憶伯父 ||許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