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作者:墨鬥史記

在1950年的北韓半島上,一場以力量和信念為背景的曆史巨變正在悄然鋪開。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展現了其堅定不移的國家意志和軍事力量。正是在這一段曆史時期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行為,不僅為國家赢得了尊重,也重塑了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認知。

在北韓戰争爆發初期,面對美國上司的聯合國軍隊的威脅與進逼,國際上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抱有各種猜疑和不信任。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中國是否會出兵支援北韓也持保留态度。此時,美軍遠東司令部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言論,更是将緊張氣氛推向高潮。他公開威脅說:“如果中國敢于出兵,我将讓中國回到石器時代,使鴨綠江血流成河。”這番言論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中引起了巨大震動,西方國家甚至将中國的抗議聲音視作笑料。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然而,1950年9月15日,北韓戰争的形勢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在仁川實施了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成功切割了金日成上司下的北韓人民軍的進攻線,使之陷入嚴重的困境。北韓人民軍一路敗退,士氣全無,直至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壯志淩雲地跨過邊境,進入北韓戰場,這一舉動為北韓戰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10月25日,彭德懷将軍率領的25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勇士們,在北韓西部戰線展開了對美軍的首次大規模正面戰鬥,成功将之前氣勢洶洶的聯合國軍打退至臨津江以南,有效遏制了聯合國軍的北進腳步。

随後不久,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0月25日和27日,東西兩線同時發起第二次大規模進攻,其中在長津湖的戰役中,中國軍隊展現了非凡的戰鬥力和高度的戰術智慧,成功将美軍第7師和被譽為“王牌”的陸戰一師圍困于所謂的“口袋陣地”。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是對中國軍隊能力的一次大展現,也讓全世界見識到了中國軍隊的不凡實力。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這些戰役的成功,尤其是長津湖之戰的輝煌,徹底打破了西方對中國陸軍能力的舊有看法,成為新中國軍隊的重要轉折點。即便是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也不得不重新評估中國軍隊的實力。而麥克阿瑟,這位曾經對中國軍隊傲慢無比的美國将軍,也不得不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承認,自己正在與一支非同尋常的強大軍隊作戰。

1951年初,随着第三次戰役的展開,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成功攻占了南韓首都漢城,更是一度深入到聯合國軍後方的三七線。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不僅僅展現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更是對國際社會的一種震撼。

直到1951年6月,經過聯合國軍的瘋狂反撲,中國人民志願軍與北韓人民軍依然牢牢控制着三八線,這标志着戰争又回到了雙方内戰之前的軍事狀态。對于聯合國軍來說,之前所取得的所有優勢都已喪失。這一結果,無疑是對那些過于自信的國際力量的沉重打擊。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此時,聯合國軍的司令——那位自诩為“老兵”的五星上将,已經黯然離開遠東戰場,傳回美國。他的傲慢與自負,最終換來了無法抹去的羞辱。這位曾經高高在上的将軍,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精神意志面前,再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顯得無足輕重。

美國《安斯凱頓研究室》的首席研究員偌布斯·弗蘭克對此評論道:“北韓戰場上的中共軍隊,他們雖然在軍事裝備上不如美國聯軍,但在鬥志、勇氣方面,卻是美國難以想象的高。”這一評價,無疑是對中國軍隊精神面貌的最高贊譽。

毛澤東對這場戰争有着深刻的認識:“他們鋼多氣少,我們氣多鋼少。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隻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着你打,最後打敗你。”這番話,不僅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更是對戰争本質的深刻洞察。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戰争的最終結果,讓整個西方社會都感到震驚。他們無法了解,為什麼擁有絕對制空權、制海權和軍事裝備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會敗給裝備簡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一結果,不僅是對物質力量的挑戰,更是對精神力量的肯定。

日本作為一個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對中國軍隊的這一表現尤為關注。他們曾在近代曆史中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對中國軍隊的認知也是基于長期的戰争經驗。但在北韓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其不屈的鬥志和卓越的戰術智慧,徹底颠覆了日本人的預期。

西方國家,特别是英國和美國,對中國的軍事介入表示了極大的驚訝和擔憂。他們原本認定的“中國必敗”觀點,很快就在第二次戰役中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長津湖之戰成為轉折點,美軍王牌陸戰一師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包圍,這一戰役的結果令英國等西方國家震驚。

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評價說:“中國志願軍依靠騾馬化部隊戰勝了美軍的機械化部隊,這在人類戰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場勝利不僅展現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和高昂的士氣,也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軍事能力的固有偏見。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戰争的發展至此,英國政府開始強烈呼籲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盡快結束在北韓半島上的戰争,将有限的軍事資源重新集中到歐洲以應對蘇聯的威脅。英國牛津大學的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内爾博士在《清長之戰》一書中指出:“中國從這場勝利中躍升為一個不可輕視的世界大國。”

在北韓戰争開始之初,美國國内的輿論場如同戰場上的炮火,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充斥着對“民主”和“自由”的頌揚,同時不遺餘力地展示着自己軍事技術的先進性。然而,随着戰争的持續,美軍在北韓半島上的戰略目标始終未能實作,他們未能全面占領北韓半島,反複在戰場上受挫,屢遭敗退,這與戰前的豪言壯語形成了鮮明對比。

特别是美軍指揮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他在戰場上的挫敗讓他極度不滿,甚至多次提出要在北韓戰場上使用原子彈。他試圖複制在二戰對日本的核打擊,以美軍的技術優勢徹底壓倒對手。但這種幾近瘋狂的建議,不僅未被采納,反而暴露了美軍在戰場上的困境和無力。最終,這導緻了杜魯門總統對麥克阿瑟的解職,将其召回美國,這一決定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震動。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當停戰協定的消息傳回美國時,本應成為頭版新聞的這一重大事件,在美國媒體中卻遭遇了冷處理。大多數媒體選擇了沉默,或是在報紙的隐蔽角落匆匆提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華盛頓郵報》在其報紙的不顯眼位置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華盛頓以一種冷淡的态度面對這一切,接受了停戰的事實。整個城市平靜異常,沒有任何慶祝的氛圍。”而《紐約時報》在提及這場戰争時,也隻是簡短地記錄了:“美國在北韓經曆了兩場戰争,一場是對抗北北韓的勝利,另一場則是面對中國的失敗。”

這種媒體的表現不僅反映了美國社會對北韓戰争結束的複雜心态,也折射出一種國内對戰争成敗的不願正視。美國群眾對于遠在東亞的戰争,既有期待也有憂慮,戰争的最終并未帶來預期中的全面勝利,而是讓美國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力量和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美國軍界對戰争結果感到不甘和無奈,然而,對于在北韓一線戰鬥的美軍士兵而言,戰争的結束意味着他們可以回家,盡管許多人對于為何要在這片遙遠的土地上浴血奮戰感到困惑。美國學者約瑟夫·格登在其著作《北韓戰争——未透露的内情》中提到:“北韓戰争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沒有凱旋而歸的戰争,很多美國人都希望能從記憶中抹去這段曆史。”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勝利,在東方陣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斯大林認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戰後,蘇聯對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越南的胡志明也多次請求中國提供軍事支援。這些國家的上司人對毛澤東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和崇拜。

抗美援朝結束後,各國真實反應:美國選擇忘卻,英國評價最誠懇

抗美援朝戰争,對中國來說,不僅是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捍衛,也是與屈辱曆史告别的标志。從第一次鴉片戰争以來,中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欺淩和侵略,抗美援朝的勝利,标志着中國已經完全擺脫了“東亞病夫”的标簽,以一個全新的姿态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盡管有些人試圖質疑中國在抗美援朝戰争中的犧牲和努力,想要否定中國為和平所付出的努力,但曆史的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保衛國家主權和地區和平所作的貢獻是不容否認的。中國的這一戰,不僅是對外部威脅的有力回擊,也是對國家自信和驕傲的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