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作者:七一用戶端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春節返鄉,我回到了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鎮,團圓之餘,常聽到的話就是,“來鎮上參觀紅色旅遊的人太多了”“家裡的農場品可以通過直播賣了”“返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印象裡,過年期間,很多人不是呆在家裡,就是外出到大景區旅遊,今年為什麼來老家這個紅色小鎮參觀旅遊的人會多起來?村裡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和都在談直播?

帶着這些問題,我走訪了一些村民,找到直播“網紅”和返鄉的年輕人,探尋其背後的故事。

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紅色旅遊飯”

洪湖水呀浪呀麼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麼是家鄉啊。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春節期間,走進位于瞿家灣鎮中心的紅色老街,《洪湖水浪打浪》這首熟悉的旋律一直在耳邊回蕩。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在老街,斑駁的青石闆路,黑瓦白牆的徽派老屋,順着彎曲的街道延伸開來。

百年老街,風貌如昨。道路兩旁,龍鳳喜餅、篾匠鋪……曾經繁華的商戶店鋪,在前幾年重新開啟,店鋪裝飾盡最大限度還原舊時面貌,入駐商家依舊從事着當年的行當。

瞿家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革命先烈曾在這裡浴血戰鬥過,昔日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就坐落在這條飽經滄桑的老街上,這條老街現存革命舊遺址39處,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今天上午已經接待了600多位遊客,這不,剛為一些遊客介紹完這裡的紅色故事,預計今天來參觀的遊客超過1000人。”大年初二,老街來了很多遊客,年過六旬的講解員瞿兆利,嗓音已經沙啞,但精神依然抖擻。

革命老區的精神,也感召着本地青年返鄉。紅色基因植入血脈,鼓舞他們為這片紅色熱土奉獻光和熱。

90後青年瞿偉,在這條老街出生,然後成長。後來老街統一規劃後,他們家搬到了與老街一河之隔的地方。幾年前,老街店鋪重新開啟,他又回來經營起了鋪子,并當起了志願講解員。

“從小在這裡長大,對這裡有很深的感情,如今每天置身老街,聽着講解員擴音器裡傳出的那一個個驚天動地的革命故事,耳濡目染,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人了解這段紅色曆史。” 瞿偉說。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日漸紅火的紅色旅遊,帶動鎮上很多村民吃上“旅遊飯”。春節期間,景區門口的商戶們很是忙碌。

“今年過年來我們這裡遊玩的人太多了,洪湖藕粉、洪湖蓮子還有刁子(一種小魚)、刺泥鳅等特産,一擺出來就被遊客買空了。”小商販瞿麗笑得合不攏嘴。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家鄉瞿家灣小鎮坐擁獨特的紅色教育和文化資源,除了讓百姓吃上“旅遊飯”,增加收入外,很多人也在思考:如何将這張紅色名片擦得更亮?

“目前除了已經開業的商鋪,還有一些新商戶已經簽約。部分商鋪将沿用舊時的店名,開設西餅鋪、糖果鋪、酒鋪等,讓遊客享受更好的沉浸式、情境化體驗。同時,還将增加‘夜節、夜宿、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六大主題場景,創造夜遊良好體驗。”教育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目前,瞿家灣正更新打造紅色小鎮,開發紅色旅遊産品,建設紅色教育訓練中心和紅色展區,并借助多種科技手段演“活”紅色曆史。

屆時,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到瞿家灣,訪老街、逛展區,真正實作文旅深度融合,村民們的日子會一天更比一天好。

“不務正業”的她直播帶貨上春晚

春節前夕,鎮裡的“網紅”趙聰因為參加了市裡的春節聯合晚會,成為整個春節大家一直讨論的焦點。

趙聰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大學畢業後,在武漢工作了幾年,然後在2018年毅然放棄武漢的工作,選擇回到老家幹起電商,賣起了老家的蓮藕。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剛回來時,村民們對電商依然感到陌生,趙聰每天拿着手機拍攝視訊,親戚朋友都覺得她不務正業。村裡的很多村民也對她指指點點,議論紛紛,話語間充滿了嘲諷。作為同村人,這些村民湊在一起,就開始了八卦:“看趙聰這個(伢),原來在大城市上班,這不,混不下去了,就跑回來了。”

這讓趙聰的父母很是怄氣了一段時間,但又無處發洩,隻能生趙聰的氣。但趙聰根本顧不上這些。

一開始,趙聰跟她表弟一起開了一家網店,售賣洪湖的蓮蓬、菱角等農産品。不過2020年,網店倒閉了。此時,短視訊成為新的風口,不少人開始嘗試直播。兩人商量後,趙聰也開始在抖音上直播帶貨,繼續售賣洪湖的農産品。看着别人帶貨出單很多,成績滿滿,趙聰也是信心十足。

準備好了以後,就開始了直播。趙聰的直播間就是藕塘。她站在藕塘裡,一邊直播,一邊介紹要售賣的蓮蓬。彼時的藕塘,正是荷葉滿塘,開滿荷花和長滿蓮蓬的時候,煞是好看。

但就是這樣的好景色,趙聰在前面幾個月,硬是每天隻有幾個或者幾十個人觀看,有時候一天下來一單也賣不出去,這讓她滿心失望,甚至有些心灰意冷。“打擊挺大的,那一段時間再也沒有開啟直播,一直在後悔是不是不該從深圳回來。”趙聰回憶。

轉機發生在2020年8月的一個雨天。在藕塘裡的一次直播中,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她頂着荷葉,像小時候那樣擎着荷葉遮雨,從池塘對岸跑過來,衣服淋濕了,卻還在“傻乎乎”開心地笑,一改以往拘謹的“台詞”風,唠嗑式地對着鏡頭說了句“下大雨了,回不去了”,并對着鏡頭介紹雨後的蓮子格外好吃。

這條視訊傳到短視訊首頁後,浏覽量兩天就達到了100萬,

趙聰也順勢重新開機直播。正值菱角收獲和蓮蓬采摘的季節,她一下子賣出200多單菱角和蓮蓬,信心也重建立立起來。

視訊有了關注度後,銷量就起來了。除了短視訊,趙聰還增加了直播頻次。就這樣,“雙管齊下”,平均下來,她一天能收獲500-1000個訂單,成績斐然。2023年冬天,她還聯合其他主播,一起助農直播賣蓮藕,幫助家鄉藕農賣出20萬斤蓮藕。

村民們看到直播給農産品銷售帶來的改變,沒有人再質疑她回家沒出息了。他們開始跟自己家在外工作的孩子講趙聰的故事,年輕人的視線被拽回家鄉,各式各樣的直播間在藕塘落地生根。趙聰有時會感歎,3年前這裡還隻有自己1個人在做抖音電商,現在差不多有50個。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直播間增多也産生了連帶效應,在各種農産品上市的季節,主播們湧進農戶家,挖光藕塘還是供不應求,單價也随之上漲,原本5元一公斤的蓮藕漲到6元一公斤,合計到一畝地裡,農戶可以多賺幾千塊。

直播電商的發展改變了當地的農産品銷售環境,這也更加堅定了趙聰做直播的信心和動力。

春節前夕,趙聰參加了洪湖市舉辦的春節聯合晚會,并和其他幾位帶貨“網紅”一起登台唱歌。在台上,她說:“現在是從未有過的好光景,2024年一定要當好三農主播,繼續帶領大家共同緻富。”

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期待書寫自己的精彩故事

檢測水質、捕撈甲魚、與全國各地客戶溝通洽談……這是春節期間表哥瞿棋的工作日常。這樣的日子,瞿棋已經在家鄉堅持3年。

“今年開始有了盈利,春節期間的所有進賬都代表着利潤,甲魚項目算是初步成功了。”這3年,37歲的瞿棋一直在向周圍的村民們推薦這一項目,今年他有了更強的說服力。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瞿棋從小到大一直是父母和周圍村民口裡“别人家的孩子”。他從國小習成績優異,出國留過學,後來回國後開始在外經商。2020年,他結束生意回到村裡養甲魚。

他這個決定,和趙聰當初回來時面臨的情況一樣,他的父母一度也很難了解他的決定。“老人認為,把我辛苦地送到外邊讀書,還見識了外邊的世界,為什麼回到農村做這樣一個‘偏門’的行業。”

瞿棋在父母和村民們的不解中租賃了魚塘,從外地引進甲魚苗和購買了養殖裝置。

瞿棋說,鄉土鄉情給他帶來很多溫暖。為了租賃村民的幾間房屋,他去村民家裡與對方協商。“村民都是長輩,但是不了解這個行業,希望我‘迷途知返’。但看在我的創業決心上,又以很低的價格租給我。”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經過初期的探索,瞿棋已完全掌握了養殖經驗,他準備在2024年帶領鄉親和他一起做大這個産業。“我先做出樣子了,他們就能放心的跟着我做了。”

春節期間,瞿棋回憶起剛返鄉父母第一次問他為何回來時,他沒有正面回答。他記得的是,小時候放學他和同學走在田埂上,左右鄰居都是叔叔伯伯,在房前屋後他與小夥伴玩耍。

“那時候村裡很熱鬧,如果村子變得更強,人們會願意再搬回來,或者願意回來看看。”瞿棋說,他的責任包括振興家鄉。

和瞿棋一樣想要振興家鄉的,在村裡還有包括陳鵬、周麒麟等衆多青年。

新春走基層|紅色小鎮裡的新故事

春節結束後,陳鵬就不打算再出去打工了,他在村裡流轉了50畝蝦塘,準備養殖小龍蝦。

“爸媽在家裡一直養殖小龍蝦,這幾年這個産業越來越大了,過去在外務工一年雖然也能掙個10多萬,但離家遠了,照顧不到爸媽,他們年紀也大了,我明年就不走了,新流轉了50畝蝦塘,和他們一起幹。如果順利,掙得比在外面還多。” 陳鵬說。

周麒麟不準備再外出打工,是因為他看到了短視訊帶來的機遇,也想和趙聰一樣,留下來做短視訊和直播。

“電商直播給了我們普通人太多的機會,過去在外面工作時我對這一塊也有所了解,是以回來了也不算從頭再來。我準備在家裡先拍一些農村短視訊,增加一些流量,後面再來直播帶貨,我相信,回到家鄉,我們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精彩。” 對于未來,周麒麟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