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返鄉觀察|孩子的壓歲錢是自己保管還是交給父母?

2024返鄉觀察|孩子的壓歲錢是自己保管還是交給父母?

2024返鄉觀察|孩子的壓歲錢是自己保管還是交給父母?

作者:呂佳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黃河流域鄉村振興研究與評估中心

最近壓歲錢的歸屬問題受到大家熱議,壓歲錢到底該由誰保管?又該由誰來支配呢?

小偉(化名)今年剛上高中,這天他拿着今年收到的1000元壓歲錢,開始了和家長的“談判”:“這些錢就我收着了,可以吧?”家長表現得很震驚:“原來不都是我們給你收着嗎?又給你補課,又給你交保險,反正最後都是花在你身上了。”小偉依舊堅持:“同學們都拿着這錢買點自己想買的東西,何況我也不花還自己留着呢!”父母也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愛亂花錢的孩子,終于在小偉的堅持下,家長同意了由他自己來保管壓歲錢。

筆者本人的老家位于河北省某縣級市,在這裡,每年過年親戚長輩都要給晚輩準備壓歲包,裡面裝着壓歲錢。在我本人的印象中,壓歲包是越來越厚,可能在十年前還能看到50元的紙鈔,慢慢的,紅包裡100元的紙鈔越來越厚,甚至有時厚得都舍棄了紅包的束縛,隻給一沓現金,随着數字貨币的興起,線上轉賬也漸漸成為了一種給紅包的方式;前幾年開始,一些孩子數量一樣的幾個家庭,都商量好互相不在給紅包,她們這樣解釋:“一家都一個孩子,基本上就屬于交換了,太麻煩也沒必要,要是有的給的多、有的給的少這樣倒更麻煩”;我們暫且不讨論金額多少和這些方式的好壞。在這邊,隻要晚輩還沒有工作賺錢,還在上學階段,幾乎都會收到紅包,是以本人觀察到,随着孩子年齡的變化,壓歲錢的歸屬和支配也是在變化的:

首先,在國小以及更小的階段,孩子日常生活的開銷幾乎由父母全權負責,孩子對于錢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對于上千元的壓歲錢更是缺乏支配和管理能力的。是以,由家長保管成為了一種習慣,孩子也很少過問。(小美和小帥是姐弟倆,姐姐10歲,弟弟4歲,今年她們各自收到的紅包金額大概9000元左右,她們的媽媽跟我說:“孩子沒有問過壓歲錢的去向,都是我們給儲存,她們基本也都沒有花錢的機會,就讓她們知道有個壓歲錢的年俗就得了,這些錢基本都存到家庭賬戶了,沒啥特殊用途,連一個教育訓練班的課程都抵不上。”)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們的需要不再局限于家庭提供的生存、發展和受保護等等,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更加依賴其社會生活環境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實作自身的發展,簡而言之,他們與社會聯系的更緊密了,接受了更多的外界資訊,同時物欲也會得到激發,也就慢慢産生了支配自己壓歲錢的想法,這時,孩子們會為自己争取部分的壓歲錢來自己管理和支配,這也不失為一種鍛煉責任心和金錢管理能力的一個契機。

近期“壓歲錢該歸誰所有”這項詞條成為網際網路上的熱門話題,更是有專業律師來解答這個問題,那麼從法律角度看,壓歲錢該由誰保管又被誰支配呢?根據民法典規定,壓歲錢作為一種贈與行為,是贈與人将自己的财産無償給與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合同,當孩子或其監護人表示接受、錢款發生轉移的時候,壓歲錢的所有權是歸屬于孩子的;同時考慮到未成年人的實際情況,民法典還規定,未成年人的家長作為監護人,有權代未成年人保管财産;最後,雖然所有權歸孩子所有,但能不能随意支配,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已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購買大件用品或大額的遊戲充值、打賞等行為,要經過父母的同意或追認。看完法律對壓歲錢所有權和支配權的解釋,我們對“壓歲錢該歸誰所有”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确且合法的答案,那這樣就結束了嗎?

其實,當我們試圖從法律的角度來探讨壓歲錢歸屬權的問題時,這項習俗就已經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壓歲錢,又叫壓“祟”(是指不吉利的東西)錢,作為新年習俗相傳起源較早,真正在全國範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年晚飯後長輩要将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是以要用壓歲錢來壓祟驅邪,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包含着長輩對晚輩的關切與真切祝福。早期,壓歲錢并不是給真錢,而隻是給像錢一樣的象征性的東西,是希望起到壓祟、壓驚、辟邪等震懾性的作用;後來,人們逐漸把壓歲錢實用性的意義強化了,就變成了給真正的貨币。

在探讨壓歲錢到底應該由誰保管和支配之前,我們不妨想想它更應該是一份資産還是一項民俗?基于當代社會生活實際來看,壓歲錢更像是披着民俗外衣的資産,站在齊美爾的角度來看,給壓歲錢就是一種與他人的互動,這種行為包含着人與人的關系範疇,當然也會受到現代性特點的影響,是以也必然會面臨傳統文化和現代理性之間的張力;從50年代的币制改革,到改革開放後大陸經濟狀況不斷好轉,壓歲錢給真正貨币的習慣和越給越多的趨勢很難徹底改變,那麼既然它已經作為一份資産,如何讓它的傳統民俗價值更大地發揮才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可以強調壓歲錢的儀式感,當代年輕人越來越重視儀式感,認為通過一定的儀式可以更好地給行為和日常生活賦予意義,突出壓歲錢的儀式感一方面可以讓小朋友們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在新春佳節增添濃厚的年味兒;此外,通過學校教育讓孩子們學習了解更多關于壓歲錢的來源和故事,知道壓歲錢不僅僅是親戚長輩間的一種交換,更是一種習俗的傳承和美好祝願的表達;最後,如今的資訊化時代不得不重視媒體和網絡傳播的力量,大力創造、宣傳積極正能量的歌曲、節目,對一些将壓歲錢功利化,惡意抹黑傳統文化的作品及時糾正引導,讓優秀民俗文化增添濃濃年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