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第三次戰役期間志願軍能推進到漢江以南?

作者:烽火南疆鑄軍魂

——你了解咱們的隊伍嗎?(135)

主 編:崔曉漢

總撰稿:徐焰

顧 問:毛新宇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聯合發起了第三次戰役。當時志願軍部隊經連續激戰和千裡追擊已十分疲憊,為什麼還能一舉占領漢城并推進到漢江以南?​

為什麼第三次戰役期間志願軍能推進到漢江以南?

不顧疲勞連續進攻,敵軍驚慌向南撤逃

中朝軍隊聯合發起的第三次戰役的主要特點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志願軍改變原定休整過冬的計劃,對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了進攻戰。戰役期間中朝軍隊占領了漢城,并前進到三七線,取得重大勝利。

第二次戰役大勝後,志願軍的困難也随之增長,部隊減員已達10萬人,第9兵團又因凍傷嚴重至少二三個月無法參戰。全軍汽車因空襲和事故損失隻剩下 260輛,供應極端困難。身在前線的彭德懷深刻地感受到這些問題,于1950年12月8日向毛澤東報告,提議暫不過三八線,充分準備,來年開春再戰。毛澤東從解放全北韓的戰略意圖出發,于12月13日向志願軍首長指出:“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在同意穩進和反對速勝的同時,毛澤東又在12月26日提出了“加強軍隊中的政治動員(不消滅北韓境内的敵人不回國)”的要求。

根據中央軍委、毛澤東的戰略意圖,志願軍司令部于12月15日确定了第三次戰役的部署。戰役決心是:出動9個軍,以5個軍(内含人民軍1個軍團)在西線向漢城方向進行主要突擊,以4個軍(内含人民軍2個軍團)在東線作輔助性突擊。在戰術指導上強調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火力打開突破口,突破後對敵進行分割包圍,并保持向敵縱深進行連續突擊的優裕力量。

12月31日晚17時,志願軍在西線向敵三八線防線發起全線進攻。攻擊開始前,部隊發揮了出色的僞裝技能。各部采取拂曉進入出發地,然後以樹枝、白雪嚴密僞裝,在白天終于瞞過敵飛機和前沿哨兵的偵察,入夜即突然發起攻擊。攻擊開始時,志願軍集中了100餘門火炮,在主要方向進行了短促的火力準備。這是抗美援朝戰争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炮兵,為打開突破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前,美軍因剛遭沉重打擊軍心恐慌,多撤到二線休整。第一線的南北韓(南韓)軍士氣低落軍無鬥志,遭猛烈打擊後即倉皇後逃。

中朝軍隊占領漢城,因供應困難無法追擊

志願軍和人民軍在1951年除夕之夜突破三八線後,經兩天一夜的穿插追擊,至1月2日第一線的南北韓(南韓)軍已經全線崩潰。盡管美國憲兵在公路上阻截,李奇微還親自把吉普車橫在公路中間企圖阻止他形容為雪崩一樣的潰兵,都無濟于事。漢城以東的南北韓(南韓)軍的潰逃,使漢城地區的10餘萬“聯合國軍”處于被中朝部隊從右翼實施深遠包圍,在漢江以北背水作戰的危險。是以,李奇微不顧南北韓(南韓)政府的反對,下令放棄漢城。​

為什麼第三次戰役期間志願軍能推進到漢江以南?

中朝聯司發現敵人全線撤退後,立即下令全線追擊。由于敵軍全系摩托化部隊,徒步無法追上,隻消滅了敵人的少數掩護部隊。英軍第29旅被美軍安排在漢城以北掩護後撤。志願軍第50軍在1月3日下午以穿插截斷了該旅的退路。該旅大部雖然在坦克飛機掩護下突圍,但是入夜後志願軍部隊即以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猛撲向英軍坦克,一舉擊毀和繳獲坦克31輛,殲滅了英軍一個坦克中隊和兩個步兵連。這是抗美援朝戰争史上以步兵武器殲擊坦克的一個成功範例。

1951年1月4日夜間,志願軍第50軍和第39軍的1個師連同北韓人民軍第1軍團進入了漢城,漢城内到處是熊熊大火,居民在敵欺騙宣傳下已逃避一空。1月7日第50軍占領水原,1月8日人民軍第一軍團又一次占領了仁川。同日,中朝部隊已全線進抵三七線,第三次戰役至此結束。在戰役中,據中朝方面統計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北韓(南韓)軍。中朝軍隊傷亡僅0.85萬人(其中志願軍0.58萬人)。

第三次戰役雖然取得占領漢城的勝利,在國際上政治影響較大,在軍事上卻未能殲滅敵人主力,過遠南進反而更增加運輸的困難。

彭德懷決定轉入休整,總部仍計劃發起春季攻勢

經志願軍發起第二、第三兩次戰役,敵人一個月内敗退400公裡,國際上一些人主張應該乘勝追擊。可是擁有現代化裝備的“聯合國軍”采取摩托化行軍後撤,其部隊并不疲勞,主力也未被殲滅,同時又靠雄厚的後備力量和先進的運輸工具得到迅速補充。志願軍徒步在雪地上一月追擊400公裡,卻已疲憊不堪。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的後方運輸線又由一個月前100公裡拉長至700公裡,多數地段處于既無空中掩護,又無地面防空武器的狀況中。在敵人嚴密的空中封鎖下,前線糧彈都供應不上。

面對這種形勢,彭德懷在内部解釋說:“第三次戰役即帶着若幹勉強性(疲勞)”,“糧彈接濟不上,部隊很疲勞急需休整。且考慮到北韓是一個狹長的半島,東西海岸到處可以登陸,海岸必須設防,土匪散兵必須肅清,後方才能鞏固。加之我戰略預備隊還不能及時趕上,海岸暴露,無海軍保護,一旦敵人乘我後方空虛登陸,那就重複過去的教訓。”

當時在北京的總參作戰部門也對北韓形勢進行了研究,認為如果能有空軍支援,或有兩三萬輛汽車運輸,或馬上能投入個兩個兵團的戰略預備隊,那就可以向南追擊。然而以上條件一個也不具備,追擊就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第三次戰役期間志願軍能推進到漢江以南?

考慮到北韓前線的困難,中央軍委決定志願軍休整兩個月,同時又提出了下一步的攻勢部署。根據這一要求,志願軍總部提出:“争取下一次戰役開始後,連續作戰,一氣呵成,全殲敵人,全部解放北韓。”這一任務的提出,反映出當時對于敵方的力量還估計不足。

第三次戰役後對敵我力量一時的估計不當,這在新中國的軍隊剛剛由中國型的現代化戰争向世界型的現代化戰争轉化時,是一種難免的現象。由于這一失誤和随之而來的經驗教訓,對破除傳統模式的束縛及後來中國國防現代化的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