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作者:藝述史

1875年1月12日,清宮傳來喪鐘聲。年僅19歲的同治帝病逝,成了清朝曆史上最短命的一位皇帝。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同治帝6歲登基,是慈禧太後和鹹豐帝唯一的兒子,是鹹豐帝後宮唯一一個有當選太子資格的人選。

按理說,同治帝本來可以活得很潇灑。

他的繼位順理成章,可以說是清朝曆史上最沒有争議的接班人。

上有強勢的生母庇護,下有沒有庶出的兄弟相争,但他卻在19歲早逝,剛開始親政,就終結了一生,這也為後世評說猜測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間。

那同治皇帝為什麼小小年紀就病逝了呢,究竟得了什麼病呢?

1、特殊的成長環境

說起同治,就不能不說他的上一任皇帝,也就是他的親生父親鹹豐。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他給同治留下的不僅是尖銳的皇家親情關系,還有一團亂麻一樣的政權歸屬。

按照我們日常對清史的了解,皇帝應該有三宮六院,嫔妃和皇子人數衆多,但為什麼鹹豐隻有同治一個孩子呢?

要說為什麼同治沒能又其他兄弟姐妹,除了因為鹹豐忙于政事、身體不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有個鐵腕辣手的生母——葉赫納拉氏,也就是後來被人唾棄許久的慈禧太後。

慈禧出身北京葉赫那拉氏,十七歲入宮,被鹹豐皇帝賜号“蘭貴人”。

慈禧入宮時,正處于鹹豐皇帝繼位早期,國家雖然局勢複雜,但畢竟這時候的鹹豐還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是以皇宮内依然維持着一副天下太平的狀态。

但鹹豐帝因為先天不足,身體一直比較弱,加之忙于政事,身體狀态就比較差,繼位後雖然先後納妃衆多,但一直沒能有自己的孩子。

有野史曾評說,他是因為母親孝全成皇後生産時服用了催産藥,導緻鹹豐帝生下了身體就不好,險些難以存活。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鹹豐體弱多病都是事實。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年輕貌美的慈禧一入宮,就憑借顯赫的出身獲得的皇帝賜号,之後又因為自己的聰慧取得了皇上喜愛。

兩人情投意合,慈禧經常奉诏随侍在皇帝身邊,之後就生下了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鹹豐繼位六年,除了皇子載淳,膝下隻有莊靜皇貴妃誕下的皇長女,也就是榮安固倫公主。

此前因為沒有皇子,鹹豐十分疼愛這個女兒,但畢竟皇位不傳女,宮裡宮外的眼睛都虎視眈眈的盯在他身上。

這個皇子無疑是“天降紫微星”,鹹豐對他極為疼愛,慈禧也跟着母憑子貴,晉封為懿妃。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後宮中嫔妃的身份地位是和生育孩子分不開的,皇後又沒有子嗣,載淳出生後,慈禧一時風頭無二,成了皇帝身邊最受寵的嫔妃之一。

除了皇後,後宮中幾乎唯她是尊,可以說一人之下而已。

而在此之後,慈禧也沒有掉以輕心,雖然皇帝身體狀态不好,但宮中嫔妃衆多,她無時無刻不提防着别的女人,一心隻盼着自己的孩子登上皇位。

和其他妃嫔相比,其實慈禧的目的也不僅局限于做“太後”,她是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雖然現在看來,她把大清帶到了無底深淵,但也正是她的掌舵才讓這個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保持了表面的存活,從某種角度來說,她其實比清朝末年那幾個早早駕崩的皇帝更有能力。

在這種心理下,慈禧對宮中其他能對她産生威脅的女性都保持提防。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曾經宮中有個宮女得到鹹豐的寵幸懷孕,慈禧得知消息後,立馬将其毒害,母子俱亡。

鹹豐八年,玫貴人徐佳氏生下皇次子,鹹豐皇帝想要晉她的位份,封其為妃子。

這樣的事情立刻引發了慈禧的注意,她當即買通身邊的人,毒害了皇子。

雖然最後玫貴人晉位玫貴妃,但皇次子終究早逝還沒取名字就夭折了,連他這個郡王的爵位還是同治繼位後給他追贈的。

2、無法親政的皇帝

同治自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兄弟作伴,母親又是個“控制狂”,他自幼性格古怪,與生母慈禧和嫡母慈安關系都不親近。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到了鹹豐執政晚年,國内局勢複雜,清廷早已是内憂外患。

這一時期,光是鎮壓太平軍就耗費4.5億兩白銀,幾乎耗盡國家财力。

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列強對于大清朝更是虎視眈眈。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城,燒殺搶掠,圓明園成為一片廢墟。

的整個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常年的内憂外患導緻鹹豐積勞成疾,精力大減。

此時育有皇子且備受寵愛的慈禧開始介入大清朝政,經常代鹹豐帝批閱奏章。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鹹豐皇帝三十一歲因重病駕崩,唯一的兒子載淳繼位,即同治皇帝。

同治年僅8歲,對皇權紛争還沒有明确的概念,莫名其妙就被推上了全天下的最高位。

皇帝年幼,由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同治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

慈禧太後聽政後,沒日沒夜地将重心放在朝堂之上,根本沒空管教同治,年幼的皇帝隻能和身邊的太監宮女作伴,每日玩樂,學習和功課都不上心。

由于這時國家大權依然落在鹹豐死前安排的八個顧命大臣手中,不滿權力旁落的慈禧說動慈安太後,兩人聯合恭親王奕䜣,與顧命大臣展開了權力争鬥,史稱辛酉政變。

政鬥結束後,顧命大臣相繼下台。

恭親王奕訢則被加封為領班軍機大臣,食親王雙俸,成為了慈禧身邊最可靠的一股政治力量。

自此,同治帝的權利算是徹底被架空,朝廷大權被慈禧一人攬入手中。

這樣大權旁落的生活讓同治帝憋悶不堪,随着一天天長大,朝中有大臣認為太後應該撤簾還政,但慈禧醉心權術,每每以各種理由盡量推遲皇帝親政時間。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同治無法争奪皇權,一腔憤懑無處可發,隻能花天酒地的四處找樂子。

慈禧身邊最得力的恭親王奕䜣,他的長子載澄與皇帝年紀相仿,堂兄弟倆仗着上一輩的勢力,臭味相投,經常出入花街柳巷,過着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

兩人出手闊綽,行迹荒唐,很快這些事情就傳入朝中大臣的耳朵裡,紛紛上奏折勸說皇帝改邪歸正。

惇親王奕誴、醇親王奕譞再加上恭親王奕䜣,三位皇帝叔輩親王一同勸谏,結果荒唐無數的同治先是把勸谏書扔到了地上,接着對着奕誴就來了一句,“我将此位讓于爾如何?”

勸谏沒過幾日,同治更是下了一道谕旨,剝奪奕訢“鐵帽子親王”爵位降為郡王,同時一并将載澄郡王銜貝勒爵位撸掉,擺明了是在荒唐報複。

這場宮廷鬧劇最終在兩宮太後的幹預下,被迫告一段落,在之後載澄也不敢再帶着皇帝出宮厮混。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為了穩住同治的心,也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慈禧開始給兒子物色合适的皇後人選,打算立富察氏為後。

但同治帝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不願事事聽從太後意見,最終標明阿魯特氏為後。

這讓慈禧極為不滿,因為阿魯特氏的外祖父,曾是辛酉政變中被賜自盡的鄭親王端華。

她認為自己和皇後不合,皇帝也和自己離心,每逢帝後同寝,她都會挑事以示不滿,導緻帝後之間出現隔閡。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3、疑點重重的死因

同治十二年,為了擺脫太後的幹涉,同治打着“娛親”的招牌,打算重修1860年被英法聯軍所毀的圓明園,讓太後住此。

扯着為慈禧修繕園林的旗子,同治有更多的機會出宮,他和載澄私遊取樂,并借“察看園工”之名在京郊一帶大盡遊興。

同治一方面因為少見後妃,一方面也因為在外遊樂時被掏空了身子,四肢無力,氣血雙虧,一直沒能有嫡子女出生。

就這樣,一直到同治帝十八歲成年,慈禧再也沒有理由阻止皇上親政,隻能交出大權。

本以為清朝的政治場會發生變化,但僅僅過了一年,同治帝就因為駕幸西苑時受涼,身體不适,幾天後就開始卧床不起,高燒不斷。

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

對于他的病因,曆史上自來争論不休。

有說他是因為身體一直不好,受涼導緻一病不起的;有人認為史書記載來看,同治帝可能是感染了天花,加上身體不好,最後無藥可救;還有人認為他病的太巧,可能是慈禧太後為了奪權故意策劃的。

不過大部分人認同的說法都是,同治帝是因為經常出入花街柳巷,在和宮外女子親近過程中染上了梅毒,最後不治身亡。

根據史書記載,同治帝皮膚上的毒瘡紅腫潰爛,流膿不斷疼痛不止,面頰腫硬口噴臭氣,與梅毒患者臨終十分相像。

從病情狀況和他的生活軌迹分析,的确是梅毒的可能性更大,宮中所稱“天花”也隻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保全皇家顔面而已。

不管是出于什麼原因,同治最後都沒能留住性命,十九歲駕崩,成了清王朝最早逝的皇帝之一。

在他身上,其實我們也能看到清王朝的折射:不重武不習文,隻知花天酒地為所欲為,最終都不能長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