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作者:青林知青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呂布:赤兔載美婦,畫戟亂風雲

在三國群英譜中,我最喜歡的是呂布,最不喜歡的是關羽,想那關二爺,成天牛逼哄哄的,瞧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傲氣熏天,最終是丢荊州,走麥城,将蜀漢逼上絕路,也使得諸葛亮的“隆中之策”化為烏有,不得不以四川一隅去抗衡曹魏的整個北地,可以說,蜀漢之亡正是始于這關羽。

反觀這呂布,身長九尺,威風凜凜,一把方天畫戟殺得敵将望風而逃,更讓人感歎的是,他抱得貂蟬美人,但可惜的是,他一生征戰,卻沒有自己的根據地,還落得個反複無常的小人之名,結果是命喪白門樓,一代英雄就此謝幕。

當然,對呂布的認知和好感最早是來自于小說《三國演義》,準确說應該是小人書;但是,即使是後來看了正史後,還是難改初衷,依舊喜歡,甚至懷疑如《三國志》及後來很多權威評價,都是偏頗,有黑呂布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一直延續到今天。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呂布的名聲實在是不好,張飛一生于文采方面沒有驕人之處,但他對呂布的一句“三姓家奴”之稱呼,卻是得到了後人激賞,以至于一提起呂布便會想起這句話,也是呂布的招牌和代名詞,呂布此生所負這反複小人之名,是怎麼也擺脫不了的。

說實話,呂布在小說中是如趙雲一樣的被拔高了,他在正史中的形象更是不堪,而曆代評價,尤其是很多著名人物對他的評價,說個惡評如潮當不過分,“胸無大志”、“目忘恩負義”等等的一堆,幾乎看不見一個為他能有一二贊賞之語,

那為何我至今還對他有好感呢,也許,這是源自兒時的情結,是早已沉澱血液中認知,雖然現在對呂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但還是很珍惜在懵懂中的殘存,何況,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明知不對也留存心底,也算是對幼時記憶的一種懷念吧。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夜讀三分傳,堪嗟呂奉先”,正史和小說中的呂布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人,雖然羅貫中不知出于什麼原因,除了寫了呂布在正史中的一些為人不齒的作為外,在形象、武功、美人等人物塑造上,多有美化和誇大,結果是使呂布赢得“三國第一猛将”的美譽,加之貂蟬傍身,讓人喜歡和羨慕也是很自然之事。

呂布在小說的出場便驚豔了世人,當時董卓欲行廢立之事,丁原便站出來反對,董卓大怒,要殺這丁原,但一看丁原背後站着一員大将,那便是呂布,氣焰立馬便小了下去,邊上的李儒馬上出來圓場,不然,這董卓的頭顱是否還能保得住就兩說了。

但是,正史中記載的呂布遠不是如此,他是五原郡九原人,即今内蒙古標頭一帶,是否有着少數民族血統也未可知,在草原上長大,這就是在馬背上長大,那弓弩騎射自不在話下。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呂布開始時是個文職官員,他在丁原手下任主簿一職,這是給主官當文書的屬官,如楊修之于曹操一般,看來出身不低,至少是個文化人,當年能讀書識字之人并不多,而且當時實行的是舉薦制,一般寒族子弟是不可能當官的。

另外,此時的呂布應該不是以高強的武藝見長,如果長得是人高馬大,如張飛般的勇武,丁原見了還不會如項羽見樊哙,贊一聲“壯士!”,便收納其作為麾下的猛将,斷不會讓呂布去做那舞文弄墨之事。

“膂力過人,号為飛将”,看來呂布年輕時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将,至于是否長得很帥,正史無載,僅憑羅貫中的一面之詞是不能服衆的,但是大家對呂布的印象,卻全部來自《三國演義》。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呂布最為人诟病的,當然是丁、董二人對他的倚重,“甚愛信之,誓為父子”,而這二人都是死在他的手上;劉備收容他,他卻反過來奪了徐州,幾乎置劉備于死地。

在那個時代,今天投這個,明天依那個,形勢使之然,不丢人,想那劉備投靠的主子比呂布還多,賴着荊州不還,将益州據為已有,這不講信用也到了極緻,卻沒見有人說他是“N姓家奴”及“無信之人”,反而是以忠厚之人得到世人的贊譽。

“有奶就是娘”,“有槍便是草頭王”,在那個比拳頭硬的時代,實力才是硬道理,隻是呂布的吃相太難看,誰收留他,在以後他離開時總會受傷,這樣的人不落下惡名才是咄咄怪事。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呂布“有勇無謀”是千古公論,他的确是吃虧在“謀”上,從他所行之事來看,似乎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做事完全的不管不顧,全然不管世人是如何看他,他不會顧忌“師出無名”,隻有感覺對自己有利就行;而劉備就要狡猾很多了,一樣的結果,似乎正義總在他一方。

相對于他的對手,呂布實在隻是一名“草根”之人,袁氏兄弟,劉表劉彰,不是三公之後便是皇家宗親,即使那賣草席的劉備,還要給自己尋個“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弄個皇叔的冠冕戴在頭上以号召衆人,呂布同他們相比自是處于下風。

殺丁原投靠董卓,這其實是一回事,董卓是響應中央号召進京的,是去匡扶漢室的,當時也是受到各階層熱烈歡迎的,抛開個人恩怨不說,丁原反對董卓,很難說正義在誰一邊,要說呂布“大義滅親”有些過分,但作為一種選擇,也是可以了解的。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有一點是需要說明的,都在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可我翻遍正史,根本沒有查到有此一說,隻能說他是在丁原的一手培養下而成長起來的,受惠多多而已。

至于後來殺董卓,那是因為董卓的殘暴已是讓整個國家和朝廷受到極大的威脅,此時呂布殺董卓,那是萬衆歡呼,是符合人民和國家利益的,這也是呂布的聲望達到了最高峰,對此,是不能對他有所指責的,難不成他繼續死心塌地的幫董卓,與整個社會為敵才算是有情有義嗎?

但呂布似乎沒有一個戰略目标,成天東奔西突的,不知道他在弄啥,空擁那無敵的西涼鐵騎,最後是一片與衆枭雄對陣的基地都沒有,是以,最後的失敗也是必然。

呂布天生是個不甘人下的人物,自言“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是以,無論是佐丁原還助董卓,都是權宜之計,在他羽翼未豐之時或戰敗狼狽之際,無論投靠誰都不會長久,他最終肯定是想成為獨立霸居一方的地方軍閥。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海誇英偉。

護軀銀铠砌龍鱗,束發金冠簪雉尾。

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

龍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

出關搦戰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

這是呂布第一次挺畫戟出戰時的贊詞,可見老羅對呂布的塑造是下了狠功夫的,充滿着愛惜和欣賞之情,在連挑了“十八路諸侯”的四員大将之後,接下來便是世人皆知的“三英戰呂布”。

三人拼一人,好歹才抑制住呂布的風頭,與其說是在描述呂布的敗績,倒不如說是在誇呂布的神勇,除了這劉備那“搗漿糊”的武功上不了台面外,關、張二人都是一等一的戰将。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即使是逼得呂布“虛晃一戟”閃了去,但在呂布已挑四将後,還群而圍之,實在是勝之不武,羅貫中虛構這一情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世人知道,呂布的武功是天下無雙,武功第一!

自古美人愛英雄,呂布如此了得,豈能無美女相襯,于是,羅老夫子又杜撰了一個貂蟬出來,過程着實精彩,沒想到後來竟然成為中國“四大美女”之一,這點羅貫中怕是完全沒有想到的。

後來的他在陳宮的幫助下,以山東為根據地,好歹也算安定了下來,但也是逞個人之勇,去了徐州,可是,架不住曹操利誘、拉攏、間諜、攻打的一通組合拳,最終是敗下陣來,束手就擒而喪命。

以上都是羅貫中的小說家言,他應該是很欣賞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的描寫,呂布同霸王項羽有很多的相似,一是神武,二是對女人柔情似水,但是,二人都太迷信自己的武力,缺乏心智,全無政治智慧,在對付那一幫枭雄時,總是被計算,很是狼狽。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作為一名出生于遊牧民族的将領,同中原那些工于心計的曹操和劉備這些人共舞,他唯一的依靠便是其神武,三國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亂世之一,根本無道德标準可言,成功和失敗亦是轉瞬間的事,但是,僅靠武力是注定要失敗的。

呂布是一個在邊地長大的孩子,即使再有文化,其智謀但同曹、劉、袁相比,那差得就不是幾個級别了,個人武力要說有多強,如果按正史來說的話,也許就是中等偏上吧,同關羽和張飛這樣的的猛将相比,應該有些差距,因為,他畢竟沒有如張飛那“萬人敵”的贊譽。

如果他沒有如項羽那般的神武,卻又迷信和崇尚武力,那就叫“作”了,加上又沒有中原傳統儒家道德思想的限制,我行我素,是以,他所行之事在大家看來,便如同惡狼般,哪裡有肉就撲向哪裡,把個中原大地攪得是天翻地覆。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呂布在羅貫中筆下是個很奇怪的人物,他一方面不惜大開腦洞,借助一隻神筆,大肆拔高他的武功,其形象也很招人喜愛,還弄些貂蟬及赤兔馬、方天畫戟為其添彩,但卻在最後被曹操捉住後,杜撰的那幾句搖尾乞憐的話,實在又是有損其形象。

而正史中這最後的呂布之死,卻恰恰是他的高光之處,他是為保全剩餘将士的性命,讓左右取其頭獻給曹操,但部下不忍心,才向曹軍投降,以圖曹操能放其一馬,但他還是被曹操所殺,這是在《後漢書》中有明确記載的。

還有一點,就是太兒女情長了,用我們成都人的話來說,就是個“耙耳朵”,最後在曹操和劉備聯合攻打他的危急之際,兩次拒絕陳宮的建議而聽信了妻子的鬼話,進而招緻最後被殺。

要我說,呂布的失敗是他太天真、太誠實了,在那軍閥混戰之時,哪裡有什麼道義可講,大家都是搶奪地盤,占山為王,利益為上;不同的是,呂布是赤裸裸地張牙舞爪,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而劉備等人則是千方百計弄個遮羞布來掩飾,在正義的幌子下做着同呂布一樣的肮髒之事。

呂布:三國風雲中的悲情英雄,最後的高光時刻為何被羅貫中篡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