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獸”的發明不到一百年,起于紫微大帝的“獅子狗”

“年獸”的發明不到一百年,起于紫微大帝的“獅子狗”

每到過年,年獸的故事就會被無數次提起: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上古怪獸,每年除夕都要出來作惡,但是它害怕巨響、紅色和火光,也不喜歡整潔的環境。是以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大掃除、貼紅聯、放鞭炮、挂紅燈,以吓走“年獸”,使它無法為害。為了慶祝打敗“年獸”,人們又敲鑼打鼓,互稱“恭喜”,歡喜自己又一次躲過了年獸,據說這便是“過年”一詞的由來。

年獸的發明

然而這個故事,隻要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疑點重重——首先故事的開頭就很不中國,居然沒有說明發生的年代。要知道典型的中國神話傳說,總是喜歡設定一個朝代,有很多甚至要精确到年号:比如精衛填海和後羿射日設定于五帝時代,董永和七仙女則被放在漢代,月老的故事發生于唐代元和二年。而不設定時代,用模糊的long long ago開頭,則是典型的西方傳說套路。是以凡用這種套路開頭的“中國神話”,其産生年代都非常可疑。比如《南方周末》之前就提到過,同樣是“很久以前”開頭的牛郎偷衣故事,就是葉聖陶在1949年以後根據戲曲編出來的。

而且講到各種節慶神話的時候,慣例是要引用一下古詩文的。可是有誰聽說過文言文版的年獸故事,或任何與年獸有關的詩句?實際上各路學者和愛好者仔細梳理文獻後,一緻認定年獸故事最早出現在民國。比如小說家孫玉聲,于1933年發表的文章《滬壖話舊錄·歲時風俗之回憶》中說:“其有懸紫微星畫軸者,畫家每繪一石柱,柱上鎖一似狗非狗之獸,或雲是獸即天狗星,或雲是獸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鎖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惡,而使人不逢年患,故過年時懸此最宜。”他在1935年又在短文中提到“(年獸)似獅非獅,似狗非狗,專喜夜間食人”。

到了1939年12月31日,《申報》上又刊登了一篇《過年的傳說》,作者署名為“申”,内容則更為豐富:“據說,在四千多年前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物,名叫年。這種動物很大,性喜冷,在每一年的終了,與第二年開始的那一夜,他就要出來吃人;是以,那時候的人,都是存有懼怕之人,并且沒有一個方法來制阻他的活動。于是在這時,大家就把他當做一個關,就是現在所說的‘年關';又因為逃過了未被年吃掉的緣故,是以就把第二年的第一天,叫做新年。”

這篇文章發表在陽曆新年前,而且也沒有給出任何來源,隻有一個“據說”,而“四千多年前”的時間設定更是莫名其妙。于是到了1947年的《大家》雜志中,年獸故事又變成了“古老相傳,年是一種猛獸,食人傷生,殘暴無比”。

根據這些文獻,我們可以确定,年獸故事是在民國30年代左右忽然出現的。這并不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古代神話,恰恰是近現代的新發明。

紫微大帝的“獅子狗”

然而傳說總不大可能憑空出現,年獸又是否有着更早的曆史原型?

對此有學者提出,年獸很有可能來源于西藏的“念神”。“念”在藏語中本意是野羊,被神化為可以帶來疾病的山神。西藏苯教經典這麼描述念神:“念神占居空中光明處,但其神通顯示在人間的四面八方,到處引起瘟疫之災。外貌如一頭白牦牛或野羊,有着長長的鬃毛和巨大的眼睛,口和鼻子裡不斷噴出大雪,擁有無比的法力,可以摧毀岩石,引發洪水。念神在山上和山谷裡遊蕩,在石縫裡、樹木裡和溝洫裡做窩,他們很容易被人所沖犯,然後就送來疾病和死亡”。

然而這個假說實在牽強,除了發音近似,都屬于兇神,念神和年獸幾乎沒有共同點:念神長得像牛羊,而經典的年獸形象長得像獅子;念神是山神,并不在特定季節出沒,而年獸隻在年關出現;念神的危害是帶來疾病瘟疫和洪水,而年獸危害人間的方式主要是吃人吃牲畜;最關鍵的是,苯教即使在西藏也不算強勢,其神話根本沒有什麼途徑能夠在民國年間突然傳給漢族。

另外一些學者則提出,年獸的原型很有可能是山魈。因為很多古籍都記載了,過年燃放鞭炮就是為了吓走山魈。然而山魈是一種似人非人、似猿非猿的怪獸,長得和年也不像;另一方面以上所有民國文獻,根本就沒有提到放鞭炮可以吓走年獸。

而比較民國的各版年獸故事,不難看出這些報紙和雜志的文章都是在互相引用,所有的源頭都指向孫玉聲,難道這隻是他瞎編的段子?

然而當我們再回過頭來,仔細看孫最早的那篇文章,會發現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細節——那就是他所回憶的年獸,是來自童年時看到的紫微星畫軸。并特意提到了年獸的形象,又像獅子又像狗,還被鎖在了石柱上。隻要我們找來幾幅晚清的紫微星畫軸一看,就會立刻恍然大悟——上面确實都畫着一頭長得像巨型獅子狗的怪獸。

紫微星故事來自道教,是道教中的天官紫微大帝,傳統年畫中他身邊總是跟着一頭天狗。與之類似的還有大禹鎖蛟圖:淮水神無支祈為害,大禹派兵将前往征服,反被無支祈打敗。大禹又派時間神庚辰前往,淮水神被庚辰擒獲。大禹下令将無支祈用鐵索鎖住,壓在淮水龜山腳下,降住水災。功臣庚辰後來也被視為紫微星君。此外,紫微星畫軸還受到了從漢代以來就非常流行的《胡人異獸圖》影響,民間工匠把他們都混為了一談。于是到了晚清,各種年畫中的紫微大帝經常長得像個胡人,而天狗也長得像個獅子狗——中國沒有獅子,工匠大概也隻能照着獅子狗來畫。

而進入民國後,由于新文化運動,年畫開始衰退,傳統文化出現斷層。一部分人還保留着年畫中異獸形象的記憶,但已經弄不清具體來源。于是年畫中的紫微星與天狗,被解讀成了新型的年獸傳說。

文化斷層

但年獸故事的演化,到此還沒有結束。1980年代,興起了很多重新解釋傳統文化的“科普”,比如1980年《人民日報》刊登了《過年的傳說和風俗》,文章寫道:“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種兇惡的怪獸,長着血盆大口,人們叫它年。每到臘月三十,它便出來挨村挨戶殘食人群。後來大家才知道年怕響、怕紅、怕火。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想出了許多抵禦年的方法,逐漸演化為過年的風俗。”

《人民日報》這一版,又在民國的基礎上,增加了年獸怕紅怕響的設定——這個版本後來被寫入教科書,一代又一代國小生背誦之後,終于被許多現代人當成了“中國傳統文化”。

事實上,過年貼紅紙、放爆竹等習俗,各有其來曆。如門上貼紅紙,始于在門旁插桃符: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闆分别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據說桃木和兩位神明都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後來二神的名字逐漸改成吉祥話,就發展為春聯。也有的幹脆畫成神像,就變成了門神。

而春節期間燃放爆竹由來也很早。最遲南宋,中國人已發明“以硫磺作爆藥,聲尤震厲,謂之爆仗”。(《嘉泰會稽志》)時光流轉,這些風俗沿襲至今,“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的意象已深入人心。雖說自古以來門神畫和爆竹都是用來驅邪的,所驅趕的對象,卻從未涉及年獸,而是之前提到的山魈。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南海墨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