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舊京油鹽店 (常人春)

作者:近代史飙車

舊京油鹽店實際上是油糧雜貨店,但它自清代以來形成了固定的套路。通常油鹽店與米面莊合營(後者設有磨房、碾房,進行糧食加工)。油鹽店本身又分油櫃、雜貨櫃、鮮菜床子三部分。大的店鋪後院設有醬園,自行釀造醬、醋,腌制醬菜。小的店鋪則是從油房、京醬園進貨。

老北京人居家過日子,俗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除了"柴"與"茶"單是一行外,其餘基本上都概括在油鹽店裡了。它所經營的貨物都是人們生活所必需的,是以它服務的對象最廣,故舊時謂:"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

油櫃

舊京街道必須有所謂"五味神",方稱得起"鬧市"。所謂"五味神"即五種香味,能使人聞之精神煥發。其中油鹽店的油香占頭一香。老北京人最認香油,謂"香油白面正經東西"。不像歐美人根本不吃香油。香油炒菜煸鍋或點在涼菜裡,超過進階味精。而香油必須是小磨香油方為純正的高檔品。油鹽店的後櫃往往都設有小拐磨子,從鄉間買進芝麻,自行磨制,既生産了高檔香油,又出了上等芝麻醬。當年,真正好香油能風聞二裡之外,就是盲人上街辦貨,也會聞味摸了去。

大的油鹽店後櫃自行釀造所謂"伏醬"、"臘醋",即夏季伏天造醬,臘月三九天造醋。據說,老年間的醬園,每逢舊曆六月初六,要盡量蓄水,用于釀造"伏醬",謂用此水釀造不生醚,不發黴。這種說法、做法是否科學,暫且不提,但可以肯定當年這一行業對待自身事業的嚴肅認真的态度。

後櫃醬園大批加工的是醬菜。大體可分醬菜和水(鹽)腌菜兩類。前者多系高檔品,後者則是平民化的普通小菜。老北京的好醬菜講究色澤鮮明,醬味濃郁,脆嫩清香,甜鹹适度(但以鹹為主,不照南方偏于甜味),以達到解膩助餐的目的。好的醬菜,可成為餐桌上的珍品,它與宴席上的涼盤(冷葷)"壓桌"并列而不遜色。醬菜至少有十幾個品種,多至幾十個品種,有名的是黑醬菜。例如:

醬包瓜 即以老瓜或香瓜為外衣,内包杏扁、花生仁、嫩扁豆、小黃瓜之類的鮮嫩果菜,腌制而成。食用時,人們不僅嘗到香瓜的清香,還可以享受果仁的香甜。

醬瓜老北京人在過年時,往往都要以肉絲炒醬瓜絲來佐餐,它是春節家宴上必不可少的配菜。它與潤口的"豆兒醬"、"豆豉面筋",清口的"芥茉墩兒"、"辣菜"并列,當成"壓桌",頗能烘托出傳統節日氣氛。據說,做醬瓜得先把八成熟的鮮嫩香瓜或老於瓜用鹽腌到一定火候,再榨去水分和鹽分。一百斤瓜隻剩下十九斤,然後放入醬缸浸泡四十天,使其吸足醬汁,可達三十八斤。是以,是較高價的醬菜。

十香菜 把醬藍切細加上生姜絲,謂之"十香菜"。老北京人吃烙餅卷"盒子菜"(指醬肘花、小肚之類的熟肉菜),有時用甜面醬、羊角蔥做底襯;但有的則是用十香菜和青韭做底襯,别有一番口道。另外,北京人吃打鹵面也講究佐食十香菜。

八寶菜 醬茄藍切成梅花形的片,滲上醬黃瓜丁、醬茄子丁、醬扁豆塊、醬甘露、醬銀苗、醬杏扁、醬花生仁、醬藕片,謂之"八寶菜"。可分用甜面醬制做的和用黃醬制做的兩種。

鹵蝦小菜 這是醬菜中唯一加入葷腥的進階制品。其原料是單選用拉秧的小黃瓜,以鹵蝦腌制,味道極美。

糖蒜這也是醬園中的進階品,是吃涮羊肉時用以佐餐的小菜。據說,制造糖蒜必須選用夏至前三天起的紫皮大蒜,又必須在兩天内腌制入缸。如時令不到,則蒜味不足,如過期一天,則蒜老發柴,故須很好掌握時間。

此外,還有醬柿子椒、醬白菜、醬龍須菜、醬豆腐等,都是精品。

以上這些醬菜都可以裝在一種特制的油簍裡,外加紅綠門票,當成節日禮品,饋送親友。

普通醬鹹菜,如醬芥菜疙瘩、大醬蘿蔔、小醬蘿蔔,均是家庭用以佐餐的鹹菜。

夏天吃五香幹芥菜疙瘩,又名"雷擊疙瘩",耐儲存,熱天不變質,嚼起來似牛筋。

醬芥菜疙瘩加上"五香料"煮熟,謂之"五香熟疙瘩",是牙口不好的老年人的"本命食",有的老年人把它買來,用芝麻醬一拌,成為一種特殊風味小菜。

普通的油鹽店是平民化的副食雜貨店,是以經營的鹹菜是大衆化的,廉價的,以低檔貨為多。例如:

春菜絲 即三四種不同顔色的暴腌蘿蔔,尤以"衛青"綠蘿蔔為多,切成細絲,顧客買去不必改刀加工,故名"懶老婆菜"。

水疙瘩 光用鹽腌的芥菜疙瘩謂之"水疙瘩"。窮人冬天吃不起鮮菜,就把水疙瘩切絲,以少量的肉絲一炒,最後加上生蔥絲,最能下飯。光用鹽腌的青蘿蔔,謂之大腌蘿蔔,切條焌上花椒油或辣椒油都可下飯。

腌雪裡蕻 用雪裡蕻或芥菜纓子腌制而成,經濟實惠,亦是窮人的"消寒菜"。将雪裡蘸用少量肉末一炒,放上些鍋爆魚,加上些青豆嘴兒(剛發一點芽的青豆),也确是鹹中有味的"窮解饞"。

五香蘿蔔幹 這是入冬前店家自制的。用青蘿蔔,配少量的胡蘿蔔切成條,放在席上晾幹,用花椒、小茴香、鹽揉好供一冬售賣。人們買去後,切成小塊,點上香油和醋,可以佐餐。

鹹胡蘿蔔 現已很少見。當年老北京人把它切成細絲,吃打鹵面、芝麻醬面時當做"面碼兒"。與綠色的小蘿蔔纓兒、青豆嘴、嫩綠的黃瓜絲、乳白的豆芽菜一配,形成五彩相間、互相陪襯的藝術效果。同時也與其它清淡爽口的"面碼兒"互相輔佐。另外,鹹胡蘿蔔絲也是賣扒糕、涼粉必不可少的佐料。

油櫃上很會迎合當時貧苦市民的需要。那時拉洋車的、做小工賣苦力氣的到切面鋪吃飯,要上十二兩或一斤"白劈兒"(白煮的切面條),然後,端個小碗到油鹽店,買上一大枚的香油、醬油、醋三摻的混合油,俗稱"三合油",往面裡一澆就成了。還有的端個小碗,跟櫃上要兩大枚的芝麻醬,一大枚的韭菜花,要求饒點辣椒糊。三種調料一攪,謂之"三大帥",又稱"蝴蝶菜",既可以調味,又可當成小菜。窮人往往蒸一鍋玉米面窩窩頭,熬鍋小米粥,花上兩三個大銅子就對付過去了。舊京俗雲:"窮解饞,辣和鹹。"油鹽店就是專賣"辣和鹹"的店鋪。有的貧民夏天沒菜吃,就買上一大枚的黃稀醬,要求饒上兩個小辣椒,回來切碎一攪就妥了。再不然幹脆買它一大枚的腌小辣椒,吃不完用線穿起來,挂在房檐底下,等冬天用植物油一炸,其籽粒有如芝麻之香。

油鹽店除了高檔海味品外,其餘的幹菜、調料一應俱全。主要品種有:

大蝦仁、小蝦仁 此并非完全用于高檔菜。舊京平民乃至貧民,冬天吃不起豬、羊肉,就買一包小蝦仁或大蝦仁,來熬一鍋白菜,實是屬于"窮"吃。

蝦米皮 主要用于湯料,它與冬菜、紫菜,皆可灑在"高湯"(香油、醬油、醋點成的清湯)、"白湯"(白煮豬肉湯)、素湯面、馄饨湯裡。但蝦米皮是廉價貨,因之是貧民化的吃食。例如:夏天,韭菜臭滿街時,窮人想吃頓餃子,沒錢買肉,就買一大枚的蝦米皮拌在韭菜餡裡,吃起來也挺美。

鍋爆魚 是一種約一寸來長的小魚,用鍋爆幹,肉、骨、刺皆酥。冬天窮人把它放在炒菜裡,也是"窮解饞"的一種。

貓魚 是一種不用鹽腌的幹魚,長一二寸,老北京人買來喂貓。因為貓不能給鹹東西吃,否則老來會長癞而死。富家養貓用羊肝煮熟剁碎,拌白米飯;次者,以熏"苦腸"(賣"熏魚"的有售)喂之;再次則以貓魚泡軟剁碎,摻在揉碎的窩頭渣子裡喂之。這屬于"窮喂"。

蝦子也可用于湯料。有時它是高檔菜的調料,如蝦子炝窩筍,貧苦人從不問津。

黃花、黑木耳、蘑菇它是肉菜的俏頭,如黃花粉、木須肉、蘑菇肉等,同時也是吃鹵面時打鹵用的。其中,蘑菇講究"口北"(張家口以北)産的,謂之"口蘑"。其特點為肉厚,有特殊淳厚的香味,是菌類的上品。不要說口蘑丁,就是口蘑渣子,俗稱"口蘑土",也是很名貴的。過去賣豆腐腦兒的小販都用蘑菇土熬湯打鹵。現在口蘑在市場上已不多見。

鹿角菜 形似鹿角,故名。主要是放在不勾芡的"氽兒鹵"裡,澆面條吃。因有黏質,過去把它熬水調青灰刷牆用。現因用于工業,市場上已無出售者。

花椒、大料、茴香(籽)均為肉料,過去僅此"三香"而已。不似近年市面上所售肉料,曰"十三香",有丁香、桂皮、蔻仁等多種中草藥味。

幹團粉 系綠豆過濾而成,是澱粉中的上品,品質極精。用于打鹵、炒菜、燴菜時勾芡。

至于"味之素"(即味精),是舶來品,自從 30年代以後才有的,多來自日本。原來國産有"天廚"牌味素,是較早的名牌貨。

油鹽店的菜櫃,冬天設在店内油櫃對面;春、夏、秋三季則設于店外,夏季照例搭上涼棚。經營的蔬菜品種極為多樣,四季各異。尤其是應節之菜,最為及時。其進貨管道也是多方面的,有的來自菜市場,有的直接來自農村的菜農,原則上是随進随賣,以保持新鮮。每天一早,店夥計便把直徑約一尺半的荊條管籮擺在一層比一層高的木架上(其架稍向前傾斜,以便使管籮向前探着),擺上鮮菜,能讓顧客從遠處一目了然。擺的順序,既要分門别類,又照顧到紅、橙、黃、綠、紫色彩搭配,使人望去有明快之感。

菠菜 春末夏初,菠菜是大路貨,成捆論斤。老北京人大批地買回去,劈開晾曬在閘闆上,幹了後收藏起來,等到年禧時用水一發,以白肉湯一拌,包餃子吃,謂之"幹菜餡",别有風味。

小水蘿蔔 五個一把,纓子曬幹謂之"黃菜",冬天用炖肉湯一拌可以吃餡,是老旗人的吃食。

韭菜 過去的韭菜就分多少種,冬天有青韭、黃韭;初春有"野雞脖"、"花腰",稍後有"馬蓮韭"、"蓋韭"。

蒿子杆 去了葉子,半炒半燴。摘下來的菜葉謂之"蒿子毛"。可以用芝麻醬、醋拌着吃,是貧民的涼菜。

鮮蠶豆、鮮豌豆角 老北京人主要是放湯勾芡燴着吃。鮮蠶豆用四川冬菜、豬肉炒食最美。

花椒芽兒 也做"花椒蕊兒"。老北京人吃炸醬面時,将它俏在肉丁炸醬裡。

香椿芽兒 老北京人做炸醬面、芝麻醬面"面碼兒"。還可以炸香椿魚吃(即把香椿切碎,混于面糊中加鹽炸之)。

綠豆芽多用于吃春餅時的配菜。有時做為炸醬面、芝麻醬面的"面碼兒"。當時,油鹽店所售的綠豆芽,不加工的謂之豆芽菜,雇人把兩頭掐了去的謂之"掐菜"。舊時,貧家小孩沒事時就到油鹽店的菜床子上,弄上幾斤豆芽菜,"掐頭去尾",每天能掙幾個大銅子。此外,還有黃豆芽,隻是去了皮子,不用再加工。青豆嘴兒不需要生很長的芽子,而是水發青豆剛一露出小芽即妥,故謂之"嘴兒",長長了,反倒不值錢。這種豆嘴兒多用于"面碼兒"。老旗人到冬天以羊油炒麻豆腐時,必放些青豆嘴兒,這是固定的俏頭。

還有初春時,從菜地裡剛剛檢下來的小蘿蔔纓,隻有兩個小子葉,乃是上等"面碼兒",被人視為鮮貨。

值得一提的是,從春起到夏初,菜床子上代賣桑葉。北京人不事農桑,不以養蠶為業,但有的國小生或有閑的老年婦女,在家養極少量的蠶,以為娛樂。夏天,令其在高麗紙或東昌紙上吐絲(決不使其做繭),謂之"棉子",放在墨盒裡用。早在明代時,北京曾是桑棗之鄉,後來桑樹漸少。故油鹽店菜床子代賣桑葉,有其固定的顧客。

夏秋兩季是蔬菜旺季,冬瓜、八楞老倭瓜、黃瓜、西葫蘆、柿子椒、小尖辣椒、高麗菜(即甘蘭菜、東北謂之大頭菜)、窩筍、海茄、芹菜、韭菜、茴香菜、洋芋(老北京謂之山藥蛋)、洋蔥頭(胡蔥)等,都是大路貨。蕃茄是日本侵華時傳進來的舶來品,當時一般老北京人根本不認它,說是有一股青氣味,不好配菜,在傳統菜上沒有去向。個别維新人炒菜偶一用之,還被斥為"出洋相"。隻有窮孩子們買幾個當水果吃。菜花是南方人喜歡的菜,在老北京人當中始終興不開,故一般小油鹽店的菜床子上不賣它,隻有像東、西單菜市場上才賣,價格很高。隻是近三十年來才大批種植。

端午期間,菜床子上代賣包粽子用的葦葉和拴粽子用的馬蓮草。中秋節前賣整枝的毛豆角,這是八月十五晚上給兔爺上供用的,它與雞冠花并列,成為中秋節的點綴品。

冬天雖是菜床子的淡季,但鮮菜仍不下十數種。大白菜、衛青蘿蔔、心裡美蘿蔔、大紅袍蘿蔔、胡蘿蔔、象牙白蘿蔔、洋芋等都是大路菜。高檔貨是暖洞子(溫室)裡生産的青韭、韭黃和蒜黃。這是當時一般平民吃不起的菜。尤其是暖洞子的黃瓜,講究頂花、帶刺,裹以綿紙,價格昂貴。清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詩:"黃瓜初見比人參,小小如簪值數金,微物不能增壽命,萬錢一食是何心?"譏諷了富人在吃喝上的奢侈,客觀上表露了溫室黃瓜的珍貴。

油鹽店經營的副食最全,一年四季兒乎都有豆腐、豆腐幹、炸豆腐泡兒、粉皮、粉絲、面筋、疙脂、雞蛋、老腌雞蛋、老腌鴨蛋、松花等。冬天還有麻豆腐(綠豆粉渣,号稱老北京人的"本命食")、酸菜、芽豆(水發蠶豆)之類的副食。

日寇侵華時期,油鹽店的菜床子倒了黴。1941年和 1942年的夏天,北京地區鬧"虎列拉"(霍亂),日僞當局在内外各城城門設藥缸(據說缸内是漂粉液)洗菜。凡鄉間菜農送貨進城,均被攔截,強行将菜放入"藥缸"裡"消毒"。凡在缸内洗過的菜,無論如何洗滌,藥味不退,故鮮菜無人購買,油鹽店菜床子的買賣大受影響,成車的鮮菜扔到垃圾場,人們隻好買豆腐、豆制品、豆芽之類的副食佐餐,油鹽店菜床子不得不全部改售豆制品。

雜貨 櫃

舊時的油鹽店俨然是個小雜貨店。雖說貨雜,但它有傳統的固定範圍,其原則是不與食物串味的貨物才能代售。是以,它代銷的主要貨物是文具、紙張和民間祭祀所用的紙碼之類,稍加一些與炊事有關的日用品。據此,大緻可分為三類:

一、文具、紙張:

高麗紙、東昌紙、洋粉連 早年用以糊窗戶。其中,東昌紙質地綿軟,吸墨性強,适宜長期儲存,故舊時立契約、合同均用之。

麻成文紙 是一種做舊式帳本(所謂"四柱龍門"帳)用的糙紙,比手紙略強,白灰色,為再生紙類。

抄子紙、豆兒紙 舊時解大便時用的衛生紙。抄子紙可做包裝紙。均為再生紙類。

草紙 分粗細兩種:粗的供婦産用,細的可做包裝紙或蒲包的鋪墊。

順紅紙 年節、喜慶寫對聯用之。

黃毛邊紙 用于一般告示、智語。舊時寫匾,先寫于黃毛邊上,然後才交給匠人刻制。匾額制好後,亦以黃毛邊包上,等舉行剪彩儀式時才撕去。

大楷紙、小楷紙、行書紙系學生用的習字紙,均為金高紙印上紅、綠格子。大楷紙有米字格、九宮格之分。行書紙為豎行紅綠格,如同信紙。

紅模子 國小生練習毛筆字入門時描摹之用。木版刷紅水色印成,每張多為二十四字,有各種不同詩句。常見的有:"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君子隻知命,休咎不用蔔。乙亥年刊。""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用心習字。"最多的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人可知禮。"

信封、信紙 為中式豎用的信封和八行式的信紙,還代賣郵

票。

紙封套 紅封套上貼紅簽,是給辦喜壽事的人家出份子随禮時用的。黃封套上貼藍簽是給辦喪事的人家出份子随禮時用的。

二、民間祭祀神佛及奠亡用品:

神碼 以木版水彩印制的"金竈"(常年供奉的竈王爺像)、"燒竈"(一次性祭祀用的竈王爺像),統曰"司命之神";增福财神像;威顯關聖帝君像;星神碼;本命延年壽星君像;碧霞元君(泰山娘娘)碼;送子、催生、眼光、痘疹娘娘像;炕公、炕母像;白馬先鋒像(給小孩壓驚"收瑰"用)等。其與香蠟鋪所售神碼大體相同,但尺寸略小,品質粗糙些。至50年代初期,這些東西成了滞銷品,油鹽店就把它裁成小塊,包鹹菜用了。

敬神錢糧 指祭祀神佛時所用的黃錢、千張、元寶等。

高香 每股五十二炷,五股為一封。線香,燒散炷香用。官吊香,長約二尺,用黃紙條裹上三道箍,用來送給喪家,"接三"時發給親友們當火把用。

白紙燈籠這是一種用秫稭皮(席篾)編成長圓形的燈罩,外糊白紙,中用竹皮做成提梁,以薄木做托,中間插上小洋蠟,夜間臨時照明用。但一般都用于辦喪事,晚上"接三"時分發給親友們,點上照明用。解放初期仍有這種燈籠,不過大多用于騎自行車時臨時作照明用,以應付交通管理人員的檢查。

金銀箔長三寸許,寬二寸,金銀各五十張。用來疊成元寶、鎳子,以線穿之,下綴以彩紙穗。舊時,多買此送給喪家做為奠儀。

大小燒紙 大燒紙為六開白紙,每張各砸直徑兩寸的圓錢四行,每行五枚。用于一般奠亡活動。小燒紙為四寸見方的小白紙,砸有制錢大小的圓錢二十枚。用于亡人剛剛咽氣,燒所謂"倒頭"紙用。

金銀鎳簍 以蒲葉編成長筒形的簍子,内裝大燒紙、金銀箔疊的馃子,謂之金銀鎳簍,送給喪家,以為奠儀。

燈花紙 一種彩色棉質紙張,約有八開大小,每張留有一寸五分白邊。通常有黃、白兩種顔色,用于正月初八祭星,正月十五晚上散燈花時,拈成燈花,以香油蘸之燃點,以為敬神、迎祥、送祟,謂之"金銀燈"。另有紅色、藍色、綠色,甚至還有花的,這些也是拈燈花用的,老北京人謂此為"鐵燈兒",多用于亡人"倒頭"時,點引路燈用。

三、雜項類:

盤香舊時公共場所、煙卷閣子為友善顧客吸煙,多用盤香。因為比用火柴節約,而且安全。

雄黃香一種有如鉛筆杆粗,長約二尺的藥香。夏天晚上居民們将它插在磚質的香托上,用來熏蚊子。

洋蠟有紅、白兩種,紅的在節日用來點燈籠,白的用來照明。

火柴多系丹華火柴廠出品的丹鳳火柴,黃盒紅頭,到處可劃,盒旁粘有細玻璃粉,以便劃火柴用。日僞時期有"虎猴"牌火柴。

砂鍋 還有砂藍子、砂鏽子、竹筷子等與飲食、炊事有關的小型用品器皿。

紙煙各種紙煙,可拆開整盒賣零支的。

白酒 出售老白幹酒,并備有小粗瓷碗,顧客站在櫃台前喝"碗兒酒",來一包花生米或開花豆佐酒。

牙粉 漱口用的胡鹽,獅子牌、老火車牌的牙粉以及日光皂、蘭花皂等。

經營:方式

舊京油鹽店多系山西人開設,他們很會做買賣,對同行、顧客講信用,标榜"以義為利"。因為他們懂得要想在帝王辇下的京師站穩腳根,必須憑交往,憑人際關系,俗雲:"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們善于摸民情,尤其是對于顧客心理,無不精谙。在服務态度上,一向強調"和氣生财"。在經營品種上力求多樣,不辭勞苦,實行薄利多銷。在營業時間上,做到何時有顧客,何時就是營業時間,可謂勤之至矣!他們多年來形成﹣一整套特有的經營方式:

一、過去每個油鹽店都有其固定的主顧,凡屬附近住戶、商店都可成為其經常性的照顧主兒。換言之,每個油鹽店都有它長期以來形成的"勢力範圍",這比其它任何買賣都優越。如能與自己附近的居民、尤其是富戶宅門搞好關系,那就穩得其利了。是以,油鹽店掌櫃的,必然要有意識地與這些住戶拉上關系,其手段不外乎三節拜訪或派夥計送禮,遇有婚喪主動随個份子,多方聯絡感情,以求給予照應。

1937年"七七"事變前,他們對一些固定住戶采取賒銷的辦法,顧客平時買貨不必付現錢,而是把應付帳款寫在一個麻成文紙、藍布套的小折子上。等到端午、中秋、春節再結算,謂之三節算帳。這樣,既開拓了銷貨門道,又便利了住戶,把主顧固定起來。日僞時期,因物價不穩定,從此便取消了這個辦法。

二、主動送貨上門。例如:過去跑紅、白棚的廚子應了酒席之後,需要大批蔬菜、副食、作料,甚至是海味品。隻要将貨單子送去,櫃上馬上給予送貨。有的高檔海味品,如銀耳、海參、幹貝之類,本櫃并不經銷,為了拉主顧也可以破例代為到大的南貨店去采購,再有,逢年過節時,宅門富戶用的廚子、仆人可提前将所需要的鮮菜幹菜、各類副食作料等拉出清單,送到店裡。一般清單上午送去,下午即有夥計送貨上門。有米面櫃的,主顧來買糧食,面粉隻要是夠-﹣袋(每袋四十四市斤),大米夠半包(每包二百市斤>,就派個小夥計給扛了去,如果是大量的,則裝在排子車上,讓小夥計給拉了去,不收運費。

三、主顧中絕大多數還是平民、貧民。他們要求低檔副食多,要求經濟實惠。他們買的勤(交易的次數多),買的雜(交易的品種多),但購買力差(交易額小)。店家決不因他們的消費額小而漫不經心。相反,店家以薄利多銷為原則,很善于研究、掌握這些顧客的心理,千方百計地拉住這些零散買賣。當時,有的顧客,尤其是老年婦女買東西好精打細算,好占小便宜,時人謂之"老貧婆",往往買塊冬瓜、兩棵大蔥,臨完要求饒棵香菜(做佐料),店夥計無不笑容滿面地說:"老太太,您自己拿兩棵吧,老主顧、老街坊嘛,沒的說!"又如:油櫃上經常接待一些窮人,買兩大枚的芝麻醬,一大枚的韭菜花,饒點辣椒糊,店家亦慨然應允。其實店家早把這三樣東西的總價算好了。還有的小孩打醋、打醬油,還沒出店門就摔倒砸了家什,店方向來說:"不要緊,别害怕!"馬上給找個空瓶再打一份,毫不計較。店家損失隻不過是一兩個大銅子,而換回的代價則是無法估量的。因為孩子回去向大人一講,大人出于對店方的感激,不免要在院裡院外向街坊們評說,這影響可就大了,比登廣告要強。再如:面櫃上往往發生這樣的買賣,拉洋車的把車往門口一放,要買二斤小米面,沒帶口袋。這時,店家便主動拿出兩大張"抄子紙"給包上,毫不吝啬。以上這些做法,頗能赢得一些窮苦人民的好感,對店方進一步開展業務,極為有利。

四、突出"和氣生财",甚至是忍辱負重。這是舊商店的生意經,誰不遵循這個原則,誰在商業競争中就要失敗。尤其是油鹽店的從業人員對待顧客,都不熟假裝熟,設法套近乎,講究客套、禮貌,主動向顧客打招呼,對問貨、選貨、換貨,決不表示厭煩,甚至顧客要錯了油、醋,要求更換時也耐心地将原來的油、醋倒出,如果是敞口碗還要給擦幹淨,再打上新的。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舊時窮人多,有的無賴子故意去找便宜,先說打香油,及至打好後,又說要錯了,改為打醬油,為的是店方倒油是不可能完全一滴不挂的,這樣,就成了醬油、香油的二合油了。這種情況,店家完全明白,也不斥責,隻是一笑置之,頂多将碗給擦幹淨,一方面表示誠懇、殷勤,一方面叫對方占不到便宜。

舊時,一些有錢有勢人家,個别底下人借主人名義欺負人。1947年,舊鼓樓大街公興長油鹽店去了一中年人,自稱是某長官府邸管事的,為了請客要辦一批菜蔬副食,及至算帳付貨後,這位顧客硬說算的不對,伸手打了店夥計兩個大嘴巴。掌櫃的忙從櫃房跑出來說:"呦,我當是誰呢?!原來是二爺呀!這可不是外人。當年咱櫃上全靠您府上老爺子成全起來的!"轉過身子對夥計說:"給二爺賠個禮吧,咱們怎能恬臉收人家錢!快,快,給二爺把東西送到府上,"由于主動送貨,結果"府上老爺子"知道了這事的原委,次日不但主動把錢送了過來,還訓了冒充管事的那個底下人一頓,從此,與這家油鹽店交上了買賣。

五、突出"業精于勤"。從業人員不計較服務時間,隻要有顧客,就要賣貨,一年四季都是晚上9點以後關門上闆,上闆後,設有小門洞,可随時叫開買東西。除了三節(端午、中秋、春節)夥計們輪休…天半天的外,平日無工休之說,個人有婚喪等要事隻能單獨向掌櫃的告假。舊曆年,别的店鋪都完全停止營業,唯獨油鹽店,包括米面櫃,都留有夥計值班售貨。從初一到初五,在護窗闆上留一小洞,當作臨時櫃台。因為一些窮人準備不起六七天的糧食和副食,需要現掙現花,現買現吃。店家對于這種貧窮顧客,不但不厭煩,反認為是"财神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