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誰把中醫,人為地搞複雜的?

作者:觀風雲再起

前言:要思考已有幾千年積澱的中醫學在現代如何傳承、發展,不能回避它的不足之處,比如要正确認識曆史上文人治醫對中醫學術的負性影響,其在增進學術争鳴、繁榮中醫學的同時,也确實給中醫學穿上了一層又一層臃腫的理論外衣,某種程度上使得理論與實踐脫節。

是誰把中醫,人為地搞複雜的?

古人說“大道至簡”,中醫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太複雜了!

在汗牛充棟的古籍醫書中,有多少是真正能夠指導臨床治病的呢?醫案又有多少是完全還原實際面目的呢?有多少醫家是真正臨床出身的呢?

“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說:“我經常說我們中醫學本來就夠複雜的了,我們現在有不少的中醫,甚至于号稱中醫學家,他把中醫學人為地複雜化。難道還嫌它複雜不夠嗎?把它人為地搞複雜了,我們的後人還怎麼來學啊!一看到就怕它,一看到就往後退縮,進一步退三步,他還怎麼學?這人為的複雜給後人帶來的弊病,隻能給中醫學術帶來摧殘作用。”

“有些人說理論頭頭是道,著作一本接一本,但連個感冒都看不好,這是什麼中醫呢?這就是學院派的最大毛病,包括現在的碩士、博士。是以,我們很多高學曆的人缺的恰恰是專業水準,是臨床能力,這也是中醫人才問題的症結所在。”

是誰把中醫,人為地搞複雜的?

理論-實踐脫節與“文字之醫”

理論-實踐脫節,即書本上的知識(包括教科書知識),并不能完全指導臨床實踐,這是中醫學術發展未能解決的首要問題。

形成理論-實踐脫節的因素比較複雜,筆者認為欲分析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研究中醫學術發展的曆史,尤其是正确剖析文人治醫對中醫學術的影響。

迨醫巫分野後,随着文人治醫的不斷增多,中醫人員的素質不斷提高,因為大量儒醫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醫生的基礎文化水準。文人治醫,繁榮了中醫學,增進了學術争鳴,促進了學術發展。通醫文人增加,對醫學發展的直接作用是形成了以整理編次醫學文獻為主的學派。

文人治醫對中醫學術的消極影響約有以下諸端:

01尊經崇古阻礙了中醫學的創新發展

兩漢後,在儒生墨客中逐漸形成以研究經學、弘揚經書和從經探讨古代聖賢思想規範的風氣,後人稱之為“經學風氣”。

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一直成為醫學寫作的指導思想,這種牢固的趨同心理,削磨、遏制了醫家的進取和創新。尊經泥古帶給醫壇的是萬馬齊喑,見解深邃的醫家亦不敢自标新見,極大地禁锢了人們的思想,導緻了醫學新思想的難以産生及産生後易受抑壓,也導緻了人們沿用陳舊的形式來容納與之并不相稱的新内容,進而限制了新内容的進一步發展,極大地延緩了中醫學的發展。

是誰把中醫,人為地搞複雜的?

02侈談玄理,無謂争辯

中國古代文化與自然哲學曾兩次大規模地湧入中醫學理論體系,第1次是春秋戰國時期,導緻了中醫學理論架構的建構與形成;第2次是宋明理學。從陰陽、五行、精氣學說到儒家、道家、佛家經義都有将文化名詞、哲學概念進行互相嫁接和移植。

一些醫學家受理學方法影響,以思辨為主要方法,過分強調理性作用,心外無物,盲目誇大了盡心明性在醫學研究中的地位,對醫學事實進行随意的演繹推理,以至于在各家學說中摻雜了大量的主觀臆測、似是而非的内容(宋代以前文獻尚重實效,宋代以後則多矜誇偏頗、侈談玄理、思辨攻讦之作)。

無謂争辯中的醫家,所運用的思辨玄學的方法,使某些醫學概念外延無限拓寬,無限循環,反而使内涵減少和貧乏,事實上思辨隻是把人引入凝固的空洞理論之中。這種理論似乎能解釋一切,實際上卻一切都解釋不清。

理論僵化,學術惰于創新,通過思辨玄學方法建構的某些理論,不但沒有激起後來醫家的創新心理,反而把人們拉離臨床實踐的土壤。命門之争,玄而又玄,六味、八味何以包治百病?

03無病呻吟,附庸風雅的因襲之作

“立言”的觀念在文人中根深蒂固,一些稍涉醫籍的文人,也常附庸風雅,編撰方書,有的僅是零星經驗,有的隻是道聽途說,因襲之作,俯拾皆是。

04重文獻,輕實踐

受經學的影響,中醫學的研究方法大抵停留在醫書的重新修訂、編次、整理、彙纂,呈現出“滾雪球”的勢态。文獻雖多,而少科學含量。從傳統意義上看,尚有可取之處,但在時間上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因為這樣的思想延緩了中醫學的發展。

傷寒系統,有人統計注釋《傷寒》不下千餘家,主要是編次、注釋,但大都停留在理論上的發揮和争鳴,甚或在如何恢複仲景全書原貌等問題上大做文章,進而争論诋毀不休,站在臨床角度上深入研究者太少了。

整個中醫研究體系中重經典文獻,輕臨床實踐是十分明顯的。

“文字之醫”為數不少,他們的著作影響并左右着中醫學術。一些醫家先儒而後醫,或棄仕途而業醫,他們系統研究中醫時多已年逾不惑,還要從事著述,真正從事臨床的時間并不多,其著作之實踐價值仍需推敲。

筆者認為理論與實踐脫節,正是文人治醫對中醫學術負性影響的集中展現。

理、法、方、 藥的複雜性

  1. 理的複雜性
是誰把中醫,人為地搞複雜的?

衆多的理論一起形成了中醫的世界觀,指導着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和不太嚴格但以生命為代價的臨床實驗,并誕生無數天才的理念。

中醫科學研究中基本的四診(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模型就花費了巨額的資金尚無明顯的成果,中醫原理的複雜性可想而知。

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氣一進制論、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五運六氣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髒腑辯證學說、攻邪學說、脾胃内傷論、一氣周流學說、扶陽學說…醫書越讀越糊塗的大有人在,讓人臨症不知從何下手。

  1. 法的複雜性

治法是辨證論治的過程之一,承前啟後的連接配接患者和大夫,光辯證就有髒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衆多經典的治則精确且深奧,在臨床實踐中每能啟迪醫者的智慧,然而真正的完全掌握确有難度。

  1. 方的複雜性

方即方劑,方劑是在治法指導下,适宜藥物的組合運用。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的《中醫方劑大辭典》記載曆代中醫方劑96592首,還不能盡納百川。面對如此多的方劑,一般人又能掌握多少呢?

是誰把中醫,人為地搞複雜的?
  1. 藥的複雜性

《中藥大辭典》共收載中藥5767味,而且對于藥的産地、性能、炮制,不同的醫家又有不同的論述。

譬如說,“中藥七情”“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方面,稱為“七情”。

其次,單味藥功能多樣,《脾胃論·君臣佐使論》雲:“一物之内,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李東垣在《用藥宜禁論》中提出:“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四禁,且須“察其實,辯其經,審其病,而後用藥”,以期達“桴鼓相應之效”。

是誰把中醫,人為地搞複雜的?

孫思邈曾言:“凡欲為大醫……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緻颠殒。…又須涉獵群書…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赜。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滞礙,盡善盡美矣!”

綜合以上,别說成為一個上工,就是成為一個下工,又豈易與者哉?學醫竟成畏途,究竟是誰之過?是中醫體系本身之過?

誠如仲景之言: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緻哉!